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湖南省澧县教师进修学校:王文海××一、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索——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

ד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

×首先,这种师生间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

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

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

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教师由一锤定音。

×这种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

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

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这种对话还应当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

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

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

打个比方,后者好像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方式,是按照图纸去生产一模一样的机器;而前者则类似农业生产的方式,农民并不制造禾苗,只是为禾苗的生长提供条件,如按时播种,并适时灌溉、施肥、捉虫等,从而促使禾苗茁壮成长。

与此相适应,对话教学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

由此看来,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

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

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⒈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素质××第一,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着眼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择性课程等多种新的尝试纳入发展目标。

其功能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等都发生了很本性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接受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师观,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

×第二,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知识结构。

新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更多地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课程内容强调与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只熟悉某一门学科的单一型教师已不能胜任新的教学要求,视野宽广、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教师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倍受青睐。

×第三,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能力结构。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民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这对传统的以“讲授一接受”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下构建的教师能力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换教师角色,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行为,并具备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能力。

同时,教师教学的阵地从教室、学校向广阔的社会延伸,形成大教育的格局。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活动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

对于习惯了讲台和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无疑必须构建全新的能力结构。

×另外,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不可推卸地落到了教师的身上。

这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教师必须实现向专家型、学者型的转变,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才能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中有所作为。

××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第一,要能够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愿意合作,更要能够合作;能够合作成为教师的一种能力或基本功。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就是教师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这里的“走下讲台”既指真正的“走下讲台”也指以此所打的比方。

教师“讲课”容易,合作则不容易。

因为,前者可以是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了的胸有成竹的思路,后者则是师生一同在“建构”,其间,可能出现“意料之外”,可能因为相互启动发而产生新的想法。

合作的课堂不那么“规规矩矩”,不那么整齐划一,不要指望用“纪律”去形成和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合作的课堂其效果的保证,是靠情境的创设、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调动,思维的激活。

×第二,要善于综合。

新课程需要综合型的教师,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

一个教师,既要种自家的田,也要种别家的田;在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巧妙地寻找那些能够借助不同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主动挖掘有助于在“综合”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善于了解其他学科,关注其发展,积极寻求学科之间的融合。

教师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而要把它作为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要努力开发。

这里开发的第一层意思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自然地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应用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努力寻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结合点。

如何联系实际,联系哪些现实生活与社会实际,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二层意思是,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的驾驭和取舍。

要寻求教材以外的各种“材料”,例如学生平时阅读积累的,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的,从互联网上搜集的,教材和非教材各种“材料”的整合,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其第三层意思是,在课堂教学的多项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切不可仅仅停留在表面或现象上,教师要善于把这种“互动和交流”引向纵深,使课堂上有思维的碰撞和交锋,在“碰撞和交锋”中产生新的问题,力求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四,要乐于研究。

实施新课程不可不伴随研究,教师应该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

要研究如何尽快地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尽快走进新课程,要研究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探索的过程,要研究实施新课程后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和评价,要研究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等。

教师必须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研究学生上,了解学生已经具有哪些知识、经验,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有价值的、是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研究在怎样的氛围、方式和途径下能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

××(三)、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这次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教育观念学科认识、教学方法、教学习惯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对教师的触动很大,在教材实验中会反映出诸多的困惑和不适应。

××问题一:×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而师道尊严的传统轨迹使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了“发号施令”,所以一时还不能从“统治”地位的位置转换到“服务”的位置,这种角色意识的转换对参加实验的教师是十分必要的。

对新课程标准,有人说它是一场风暴或者一次运动,这并非危言耸听。

新课程标准根本上就是改变观念。

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服务”是什么?服务就是依据你服务的主体需要什么,需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教育要同国际接轨,角色的转换是关键的一步。

××对策:×⒈重点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部分,明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和“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⒉研讨“怎样建立亲切的朋友似的师生关系”;“如何用好实验课本中‘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连’……之类的自主练习”。

×⒊观摩“以学定教”的研究课。

××问题二:×对语文教育目标认识的不适应××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出发,制定了整合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然而长期以来,老师往往关心的是一维(知识能力)的教育目标,现在要关注三维,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在引导学生达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差距。

×最近《羊城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还有北京文艺有一系列文章都对语文教育提出了质疑。

语文是国家承担投入最多的学科,而收效却并不那么令人满意,为什么?语文是母语,而我们却用教外语的方法教母语,过分强调系统、词法,语法知识。

我们要考虑母语的特殊性,应“淡化学科知识体系,软化学科边缘”,这也是这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对策:×⒈学习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承担的重要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

×⒉重点研讨课程标准的包含的三维因素和如何在具体教学中落实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