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些特点

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些特点

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些特点上埠二中何浏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具体目标有: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的功能由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的、侧重所谓的优秀学生,转向关注每个学生全方位发展。

学生不仅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突出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虽然预设是必要的,但是重要的是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的过程。

教学除了传递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过程中将课程灵活地、科学地开发,教与学是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

因此,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使得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科学组织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脱离出旧的教育模式中落后的观念。

教学目标设计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校及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总是以“教”为中心。

而这种教学设计完全围绕如何帮助教师的“教”而展开,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不仅如此,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却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弊端。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指导教学进程。

设计应与学生的现有生活相联系、相依托,应超越“科学世界”并关注生活世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融入生活,融入世界。

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注重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任何教学的内容,都不能是强迫性的,所有强迫性的教学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出入。

因此,教学的内容应该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同时,让学生来参与并且选择自身兴趣、特长相关的内容形式。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认知、体验和感悟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课程设计不能无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而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同的,那么,在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上就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设计只重结果而忽视问题、过程的,不仅使内容多数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而只是在科学世界里进行枯燥的知识传授,没有考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把课程设计得像学术讲座,在法定般45分钟的教学时限内,教师将认为所要讲授的知识在单一的、毫无变动的程序设计下最后形成一种标准化的教案。

但这种过于繁琐的所谓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过于具体、详尽、死板的教学方案,恰恰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这种方式注重对知识的定向传授,这是教学的大忌。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情境设计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教学应该掌握学生不同的学习特征的基础上,再向其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该学的内容,即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启发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的主动参与。

二是师生关系力求平等、合作与互动,做到同步、共鸣与默契;新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教师创造情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以往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写的,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的教学也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死记硬背,大量练习,再现所学知识,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方面做的还不够。

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材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推理等探究活动,最终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力避照本宣科而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有质疑的勇气和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力避包讲包解,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去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智慧,相互启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应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后,通过工作职业的经验,节选出所谓的重点及难点,再通过让死记硬背及反复做题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而新的理念中的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活动,要求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做到与学生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建构“意义”。

在这种交往、对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观念、经验和知识,享用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根本作用是要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会接受知识及使接受知识的能力达到最大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原来的权威、领导变为有经验的合作伙伴,由原来的旁观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由原来的批评者变为学生的帮助者,由原来的评价者变为学生遇见问题时的诊断、指导者,由原来的监督者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者。

三是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教师应该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

如相同的传授方法、讲解方法、相同并且统一的测评方法,学生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不相同的学科。

这种教学过程看起来似乎是相当公平,但这是在假设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思想才能进行的方式。

然而,世界上没有智力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并表现出相互间不同的智力水平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要让学生“ 要学”。

这是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后才出现的,自我意识应该是自主学习最为基本的内部条件。

如果没有自我意识的形成,个体就不可能有“主我”与“客我”的分化,就不可能既将自己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又将自己视为学习活动的客体,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创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喜学、乐学、会学、爱学。

四是改善教师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新课程环境对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就是要求其改变过去独白和传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交往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

,教师应声情并茂,用自己引人入胜的语言,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汲取知识的营养,构建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人格修养。

教师应在深挖教材的前提下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进行重组加工,归类总结。

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自己的气质,吃透教材,精心打造自己的口头语言风格:或风趣幽默、或言简意赅、或妙语连珠……让学生一听就能引起共鸣,产生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要讲究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教师要按不同作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

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课文感情色彩灰暗时,语言速度要减缓。

反之,内心情感强烈或课文色彩鲜明时,语速要加快。

因此,教师语言要流畅连贯,有波有澜,有时象飞瀑直下,有时似细流涓涓。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五是考虑教学节奏,达到缓急有序、动静相生、详略得当、有张有弛、抑扬顿挫。

应具快慢适中的教学速度,教师要对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做到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

过去那种呆板的教学程式和缓慢的教学节奏,只能使课堂教学囿于耗时多、收效差的怪圈。

训练学生从小适应在快节奏的环境中学习与思考,适度紧张的节奏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兴奋性,使注意力、思维力和求知欲保持旺盛状态,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应具动静搭配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形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安排教学进程时,要做到有动有静、动静搭配,使各教学环节按照一定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长时间地进行一项教学活动,容易造成大脑疲劳,抑制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变换别的教学形式,以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针对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整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张弛有度,疏密合宜。

疏密相间的教学内容,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有得于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

在课堂上的分组活动中,教师要调控、管理学生的分组合作活动并要了解、参与、指点、帮助学生的分组活动,使学生自主性最大化的情况下又能得到恰到的点拨。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的组间交流和组内交流并给予一定的知识指导,引导不同观点的争论,使得学生在类似的活动中能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教学的目标要求。

因此,教师更应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对课堂教学节奏也必须综合考虑,周密安排,做到搭配适宜,穿插得体,疏密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课堂教学节奏的整体和谐美,从而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是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而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制于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效果,即取决于教师拟订为完成课堂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向学生的“迁移”所设计的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合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实情)、“合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课标所规定的要求),通过这些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产生真正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