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学化学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实践
中学化学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实践
第 3 课时:分析影响材料成本的因素 你从哪些角度考虑铁、铝易拉罐材料的 成本?(评价:多角度认识含铝化合物 的性质-实验探究)
第 4 课时:综合考量材料的成本 如何考量材料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对 环境的影响?(评价:多角度认识含铁 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探究)
第 5 课时:研究材料的使用 是否应该停用铝制易拉罐? (评价: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性议题 辩论)
指导思路-围绕学科素养,系统思考深度学习四要素
• 指向真实问题 • 承载学科核心内容
• 知识技能落实 • 能力水平进阶 • 问题解决思路
单元学 单元学 习主题 习目标
学科素养
持续性 单元学 评价 习活动
• 指向具体内容的 学科素养培养的 功能和价值
学科素养的内涵? 如何将学科素养具体化? 学科素养的活动表现? 学科素养的外显行为?
• 教科书章节(专题)内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通过寻找涵盖核心知识的 实际问题进而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 跨教科书的章、专题,甚至跨学科 以真实复杂情境下的一系列问题 构建单元学习主题,如STEM项目教学。
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的一体化设计
• “单元学习目标”回答让学生“深度”学什么的问题,它明确表达了主 题学习完成之后,期望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包括能反映学科本质及思 想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 态度价值观。“深度学习目标”体现学科课程标准,指向学生思维习惯 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同课时、阶段教学间关系是认识能力的进阶和发展。 • 例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多角度利用和调控化学反应、从微观视角认
识溶液中的离子行为、基于二维图认识物质性质、建构电化学问题分析 模型。
单元学习主题的多种整合途径
• 直接采纳教科书 如果教科书中的学习单元已经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知识 结构、学科思想,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可以直接采用或者稍 加调整,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水平(多角 度- 微粒等方面确定金属及其化物及其变化的类型; 梳理概括,对物质性质进
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化学学科“深度学习”
宏微结合、变 化守恒的视角, 运用证据推理 与模型认知的
思维方式
教师引领
挑战性学习主题 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结构化知识 学科思想方法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
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
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活动 思维方式
深度学习的特征
联想与结构
• 主题统领的教学是打通知识到素养的通道,通过让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得 对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深刻理解,实现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 格。
1.研究课标及教材,挖掘知识的功能和价值,梳理单元教学内容结构。 2.调研学情,依据学生需求,筛选单元学习主题。 3.论证检验,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单 元
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预期)
教 学
学
实
习
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践
设
(学习过程)
探
计
索
设计持续性评价
(持续反馈)
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教学是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 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 的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 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情况和 特点的把握,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析、整合和重组,形成相对完整 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 学主题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 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整体规划
第 2 课时:研究铁铝易拉罐材料的性能 作为易拉罐材料的铁、铝应该具备哪些 性能?(评价:多角度认识铁铝单质的 性质)
第 1 课时:项目 简介,拆解问题。 如果你为你的易 拉罐材料代言, 你将从哪些角度 考虑进行宣讲? (评价:将真实 问题转化成化学 问题)
落实核心素养
• 深度学习是“真”教学
◎教师引导和帮助,双主体;符合教与学规律,教学活动结构
◎有难度学习内容;关键能力,学科思想方法,价值观念
什么是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
• 深度学习的关键——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 深度学习的深度——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
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中心任务)
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单元整体规划
好的学习活动
• 要有好的情境素材。将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关联起来,能造成认知冲突,挑战学生 的认识角度,针对认识障碍、理清认识思路。
• 要有好的驱动问题。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为什么?怎么办?思路性、关系性的任务 。知识性问题 VS 认识性问题,封闭性问题 VS 开放性问题
• 要有好的活动类型。思考、研讨、探究,概括、分析、解释,预测、设计、评价, 建构模型等,有利于学生主动、深度参与课堂的活动。
• 要有好的教师行为。连续追问、证据反驳、思路外显、教练指导、搭设支架、引导 启发、对认识方式评价、模型化。
持续性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持续发生
• “持续性评价”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 据深度学习目标,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 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包括建立标准并提供反馈。
单元是一个教学系统,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 课所组成。这些具有内在练习的若干节课相互间 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其知识、方法、态度 等内容也集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
一个单元应该有多大,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根 据目标、内容、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确定。
“学习单元” 是学生基于学科核心知识的学习,发展相应的学科核心 素养的课程实施单元。学习单元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进阶发展为目标, 围绕学习主题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体现学习目标、学习情境、 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一致性。
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价值与评价
活动与体验
学生的学习机制
迁移与应用
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本质与变式源自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成长的隐性要素
有意义学习 充分体验 深刻理解 学以致用
什么是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
• 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学习
◎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
入的活动
◎教与学富有情感,实现育人价值
课程理论中,单元是教材或教学的基 本单位,也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
从教师专业发展看,单元是衡量教师 教学和教材驾驭能力的基本单位,也 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诊断、形成和发 展的基本单位。
单元是一个相对完整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 目标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发展知识、思维 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单位。
第 6 课时:项 目成果梳理 和展示 利用学校科 技周活动进 行项目成果 的展示和交 流(评价:材 料与可持续 发展综合问 题解决)
金属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梳理思路
结构化、思路化的板书
绿色应用
可持续发展
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
• 单元学习目标以核心知识为载体,指向学生对学科思想和方法 的理解,指向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中学化学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实践
2019.09.25
学科教学 指南
普通高中 基于学科 核心素养 的深度学 习教学改
进项目
深度学习——总项目组的界定
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 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 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 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 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 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单元学习主题的基本类型
实际问题解决类单元学习主题 • 以问题解决为整体目标,并且作为整个教学的外显明线,不同课时、阶
段教学间的关系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 例如:酸雨的成因和防治、我为易拉罐金属材料代言、重雾霾条件下采
取汽车限行措施是否合理、吃菠菜是否补铁、探秘含氯消毒剂、自制米 酒。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类单元学习主题 • 以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为整体目标,并且作为整个教学的外显明线,不
• 持续性评价方案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评价 方式。评价的主体可以使多样的,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正式的 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序号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1 诊 断 学 生 对 物 是否能从多个视角对不同的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 利用二维图或从物质分类、
质 性 质 的 认 识 类;是否能从物质的宏观性质和组成元素、构成 氧化还原角度对物质进行
• 2.通过实验探究铁铝重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形成有目的地获取实验 或事实证据的能力,以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相关理论从反应 的微观本质解释宏观实验现象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
• 3.应用性质和转化关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建立 从化学视角分析材料问题的角度(框架)和思路——能够将材料问题转 化成化学问题、聚焦物质性质及转化,从性能、成本、使用三方面进行 研究。
做好内容分析是确定单元学习主题的基础。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的 要求,系统分析教材内容及所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和社会应 用价值。
课标中与金属有关的内容
课标中与金属有关的内容
与金属相关的实际问题
安全注意事项 ◆注入完饮品后,请务必盖紧 杯盖。 ◆请勿放入干冰或碳酸饮料。 ◆如果放入了运动型饮料,使 用后请立即清洗。 ◆请勿放入牛奶、乳酸饮料及 果汁。饮品尽量趁早喝完。 ◆请勿放入含有盐分的汤类。 ◆请勿使用酸性漂白剂。
• “单元学习活动”,回答“如何学”才能达成深度学习目标的问题,是 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学习活动。
无机物主题的学科能力构成模型
课标中与金属有关的内容
“为易拉罐金属材料代言”单元学习目标
• 1.通过铁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概括分析,落实研究物质性质和转化的思 路方法,能够从组成类别通性和元素价态两个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转 化。建立以元素为核心的多代表物、多类别的物质组,形成多角度系统、 关联、宏微结合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