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3)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教学过程常规管理制度 (3)
一、教学流程管理实施细则 (4)
二、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8)
三、加强教学管理的若干试行办法 (9)
减负增效实施办法 (13)
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要求 (16)
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细则 (17)
第三章考核评价制度 (19)
(一)教师评价 (19)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19)
教师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 (20)
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22)
家长评价课堂教学细则 (23)
教学质量考核评估条例 (24)
教师综合教学质量百分制考核细则 (25)
监考事故处罚条例 (27)
(二)学生评价 (29)
关于免考制度的实施意见 (29)
六年级等级加评语的评价 (30)
六年级分层测试评价细则 (33)
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工作实施细则 (35)
同济初级中学推优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填写说明暨实施细则 (36)
同济初级中学奖学金评比发放细则 (38)
三、教研组队伍制度建设 (41)
教研组建设要求及教研组长职责 (41)
备课组建设要求及备课组长职责 (41)
优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考评标准 (42)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考核细则 (43)
备课组备课要求 (46)
四、教学管理创新制度 (47)
同济初级中学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47)
创建学习型教研组条例 (50)
导师制———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办法 (55)
帮助学习困难生进步的教学管理细则 (56)
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诊断指导小组制度 (58)
关于加强校本课程及探究型课程管理的办法 (60)
五、附表 (64)
附表1 同济初级中学教学常规考核量表 (64)
附表2 教师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表 (65)
附表3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 (67)
附表4 同济初级中学期中、期末考试免考审核表 (68)
附表5 同济初级中学推荐优秀毕业生评价表 (69)
附表6 同济初级中学推优学生自荐表 (69)
附表7 同济初级中学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工作评价表 (70)
附表8 同济初级中学教师教案和救失集检查情况表 (71)
附表9 同济初级中学学生作业批改检查情况表 (72)
附表10 同济初级中学学生错题集批改检查情况表 (74)
附表11 学习计划表 (76)
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第一章总则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概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可能。

教学过程是以课堂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过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其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中最直接、最明显、最经常的活动。

课堂教学管理,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益等确定必要的目标和任务,进行有效的指挥与调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职能
规范职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目标、过程、检查、反馈等方面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以此来规范教学行为、评估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职能:他是课堂教学管理规范职能的延伸、发展、升华。

创新职能指通过规范职能的激励机制、舆论导向、价值标准等功能产生的等对教学创新的促进作用。

三、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一)刚柔原则,即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二者相互补充、和谐统一,使管理取得最大效果。

(二)动静原则,即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统一,既把管理过程看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又要充分认识管理过程中的变动性,从而做到静为基础,动为核心,动静结合。

(三)差异原则,即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差异,同时又善于消除差异。

由差异到统一,再由统一到差异,这是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

(四)整合原则,即把多种因素加以整合,把多项目标加以整合,把多重矛盾加以整合,把多样特点加以整合,这样才能化不利为有利,使有利更加有利。

(五)效率原则,即以尽可能小的时间投入,以师生尽可能少的精力损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

第二章教学过程常规管理制度
一、教学流程管理实施细则
教学的管理上,要从封闭型变为开放型,摈弃僵化保守的缺乏情感内核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管理机制和育人环境。

(一)备课
1、备课流程
2、备课要求
(1)针对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如身心特点、智力水平、情感特征等进行备课。

(2)系统性:充分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保持知识传授的完整和学习过程的连贯,循序渐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势态。

(3)前瞻性: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有利影响。

(4)灵活性: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变数,相应的要考虑一些对策,不能让课堂教学受制于教案,在撰写教案时,应该给自己留有灵活应变的余地。

(5)独创性:在加强集体备课,共享资源的同时,不但要注重共性,取长补短,更要注重个性,多侧面、多形态、灵活地进行独创性的思维,别出心裁,扬长避短,独具一格。

(6)规范性:在撰写教案时,在格式和内容上要有一定的规范性。

格式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习惯可以有所变化。

教案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课题、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课时、教具准备、板书设计、教学
过程、作业安排、教学后记等内容。

提倡使用电脑备课。

其中教学过程应细化为:基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安排、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设计理念等。

作业安排:作业数量适当,选题精当,难易适度,突出训练重点。

可以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实践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激发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不同层面学生作业内容可以有所不同。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记录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点滴体会、感悟、反思,及时捕捉瞬间一闪即过的思维火花,为今后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作一些准备。

(7)集体性: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从集体备课得活动中受益,集思广益,完善自己的教学准备,从其他教师的言谈中可能引发教学灵感的火花,所以加强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效率的有效途径。

3、检查与反馈
(1)在学期末组织全校普查,由教导处,教研组长组织落实,平时进行组内互查和个别抽查,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等第,作为教师的考核依据之一。

(2)教案检查中发现的优点长处、存在的问题,将在教工大会上进行集中的反馈;对个别教师备课中出现的问题,由教导处和教研组长负责与其个别交换意见。

(3)校长室、教导处和教研组长经常性地深入课堂听课、评课。

(二)课堂教学
1、教学常规
(1)教师应准时上下课、不拖堂、不擅自调课、缺课、放课,不无故停学生课。

教师进入课堂应关闭手机、呼机,或把手机、呼机调到振动档。

(2)两分钟预备铃,任课教师须到位。

课间操、眼保健操当堂任课教师要负责管理。

在专用场地、专用教室授课的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应在正式上课铃响前进入相关地点,做好课前准备。

杜绝两分钟预备铃后仍有学生在走廊内走动、吵闹的现象。

(3)要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避免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体现教师的师德,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

2、课堂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1)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系统、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应富于变化,特别是要注重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积极地进行思维训练,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各种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欲望。

(3)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空间;在满足学生认知需要的同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学生情知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道德人格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丰富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板书、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但教学手段的选用,要从教学效果出发,在取得相近的教学效果前提下,教学手段则越简单越好。

(5)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各类学生。

面对学习有困难学生,教师在情感交流和教学方法上多作思考;把如何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效果当作一项重要的课题来研究、探索、实践。

(三)作业规范
1、各教研组要统一学科的作业格式
2、作业要切实提高“四个率”:统一率、交齐率、订正率、批改率
3、作业内容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作业量要适度,各学科教师要主动协调班级的整体作业量,不要使学生作业负担过重。

4、作业批改要认真仔细,反馈要及时。

(四)评价
要让教学评价成为控制学生学业进步的重要手段
1、测验与考试
(1)要深入研究本学科课程标准,掌握小循环知识体系,熟悉教材、教法,把握教学过程。

要具有现代教学观念,关注学科教改方向,了解学科发展动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