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年金墅古街

千年金墅古街

千年金墅古街——品味姑苏之32
E-mail文化传播网
图·文作者:苏州晨光2012. 5. 30.
千年金墅古街——品味姑苏之32
1969-6-9发生在金墅老街上的惊天大事惊动了所有的人。

顾家兄弟俩为了争夺外婆家的财产争吵不休,弟媳稽氏卷入争斗,后来稽氏与大伯一路争吵直到金墅桥上,那座桥是修于50年代的一顶全木桥,桥面上有亭子。

争吵开始的时间大概在那天下午4-5点钟光景。

争吵在农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大人一般还在田里干活,只是村里、街上的孩子们像看戏那样拥挤在亭子桥上。

争吵越来越厉害,围观的孩子夹杂着几个大人,拥挤得桥面水泄不通。

接近六点钟的时候这座并不是很坚固的木桥终于不堪忍受上百人的重负,突然发出一声巨响,整座桥塌陷到河中。

落水的人黑压压的一片,据目击者回忆,至少在上百人。

很多人被救上了岸,但还是有24个半人因而溺水身亡,因为死者中有一名是孕妇。

那几天金墅街上到处是哀悼声,哭声震天,撼动人心。

死者据说除了4、5个是大人外,全部是十来岁的孩子,有的人家里一下子就死去2个。

那位争吵不休的弟媳稽氏也当场死于此事故中。

金墅镇在哪里啊?可能很多苏州市民并不熟悉。

当然上述的故事就更不为人知了,如果是换到现在网络时代,溺死24人的事件不需要一个小时肯定家喻户晓。

金墅镇在通安西,靠近太湖边,在明代初年就已经形成了一个集镇。

明清时代金墅镇比起周边的东渚、望亭、通安都要热闹得多,建镇年代也久远得多。

(此页点击翻页)
据老人们回忆说,金墅是一条有千年之久的古镇街道。

这句话是否确凿,且不去管它。

但古镇上倒是出过几户大户人家,做过官,子孙众多直到现在。

从西往东依次为孙家、刘家、秦家、沈家沿着金墅港上塘一字排开。

如今我走进素称有千年历史的金墅街,看到了全长800多米的石砌古街道。

虽然现在的居民已经陆续迁往新镇新街,老街上除了一些老人就是外地来此的租户,但过去的繁华依然留下了痕迹。

金墅桥已经是1969年坍塌后建造的水泥桥,桥的正北面就是秦家老屋,走进老屋还可以看到高大的院墙,里面的二层楼房,窗格都是古式古香万字形的窗棂,还有雕花的扁作梁。

听老人们说,这是文物调查中发现之后特意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也算是金墅老街古建筑的幸运了。

西边孙家老屋原本是一家中药店,虽然还在,却常年没有人住铁将军把门,我无法走进去。

从外面看三开间的药店基本上保留了原样,只是东头一间开着门,有一些镇上的老人坐在那些破椅破条凳上喝茶聊天。

这些老人告诉我,这楼上就是过去堆放药品的仓库,如今房屋破烂只等政府拆迁或者维修了。

还有的刘家和沈家大户人家已经不见了老屋,原来的地基上已经早已建起了水泥结构的房屋。

说起古街有上千年历史,但也拿不出什么证据。

只能说与清代才兴盛起来的通安镇相比,金墅建镇至少要早300多年。

金墅镇西临太湖,明代开始置镇建制,属长洲县四都四图。

那时有千总(驻守营兵领兵官职,清代为绿营统兵官)驻防在镇上,防范于太湖盗匪。

到了清代有了通安镇,两个镇分别为基层政权所在地。

(此页点击翻页)
民国时期曾设立吴县金墅区,金墅镇为区、镇公所所在地。

民国16年(1927)金墅镇遭到湖匪洗劫后,大户人家逐渐搬走,集镇才趋于衰落。

解放初还是金墅乡政府驻地,到了1957年撤区并乡,金墅才不甘心的降级被并入通安。

两个镇的居民合为一个居民委员会,驻地搬到了通安镇窑弄。

如果说金墅古镇老街有上千年的历史,还缺乏足够的证据的话,那么镇西稍的莲花寺建于唐神龙二年(706),却有确凿的历史可以证明。

也就是说寺院已经有了1300多年历史。

当初莲花寺规模甚大,据传寺内建筑有5048间之多。

明代文震孟《重修莲花寺大佛殿纪略》云:“茂苑西,镇名金墅,有寺曰莲华,系先朝里人刘文隆舍宅为寺,以井观青莲而得名。

”既然刘文隆能够舍宅为寺,至少可以证明1300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了刘氏家族,而且此地还有十分普遍的宗教活动。

因此金墅老街即使没有千年镇史,至少人鼎兴旺、历史悠久、文化昌明。

说起莲花寺,就必说金墅镇延续千年的风俗“轧莲花”。

每年的阴历七月三十是金墅镇一年一度的“轧莲花”庙会节,到了那天四乡八镇的人都会涌向金墅镇莲花寺。

庙会的起源流传着一段十分诡异的故事。

这一民间传说记载于苏州通安志。

说是很久以前莲花寺内有一大池塘,池塘里藏匿着一条专门吞噬人畜的蛇妖。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隐藏在池中的蛇精,吐出长长的红舌伸在水面上,缠绕成一朵莲花的形状,说是千年大蛇吐莲花,引诱着愚昧无知的善男信女坐莲花升天,跻身极乐。

(此页点击翻页)
待人坐稳在“莲花”上,“花瓣”慢慢卷拢,把活生生的人卷噬入肚,葬身蛇腹。

善良的人们不识其中奥妙,反而将“坐莲花”、“登仙界”的影响越传越广,要求坐莲花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无缘坐莲花的人,也以一睹凡人升天的壮观为荣。

因此,每逢坐莲花日,四面八方的人也要来“轧闹猛”,这就是千年延续至今的“轧莲花”庙会盛况。

“坐莲花、上西天、成仙人、登极乐”这事,传到了苏州王状元母亲
的耳朵里,老夫人也想“超凡脱俗,脱胎换骨”,坐莲花,就嘱咐儿子王状元一定要办好此事。

是年七月三十日,王状元来到寺内轧闹猛看“坐莲”。

他只见在莲花收缩的刹那间,坐莲人在被莲花吞没下沉及至没顶时,蓦地满脸苦痛,两行悔泪。

王状元明白了其中的缘故。

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三十日,大家都要一睹太夫人升天的热闹场面。

“坐莲花”时辰已到!主持和尚站在万盏灯火下的祭坛上敲着钟鼓,只见池塘中央的“莲蕊”冉冉升起,绽开怒放,紧贴水面,慢慢铺稳。

好一朵鲜艳的莲花呀,真像观世音菩萨足下的那朵莲花一模一样,“太夫人洪福齐天”,围观的人群中很多人在高声称赞着。

(此页点击翻页)
太夫人举步欲登,王状元拉住母亲的手说:“母亲大人且等片刻,待儿将送你的礼物先行抬上去。

”说罢命令左右侍从把三大袋的“礼物”抬上莲花。

待三大袋“礼物”放妥在莲花上,侍从刚一离开,莲花座已经在收缩了。

这时,莲花已缩入水中,隐隐约约地在摇晃中沉下。

没多久,只见池水飞溅,似有异物在池里翻滚折腾,惊得观众连连后退躲避,接着满池污泥浊水,腥臭阵阵。

又过了一会儿,池水渐渐平静,只见污泥浊水之上,歪歪曲曲地横卧着一条头若笆斗、眼如铜铃、身如碌碡的巨蟒,肚子已爆裂,死了。

黑压压的人群这时惊呆得说不出话来,四周静寂得可怕。

这时王状元把去年的观察情况一一说来,原来这三大袋礼物全是生石灰,将蛇炸死,杜绝后患,为民除害。

大家皆对王状元巧妙除去害人妖精、破解迷信而感恩戴德。

金墅镇莲花寺的民间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妖怪利用宗教作恶,寺院僧侣却无法识别,却是靠明察秋毫的读书状元识破妖孽,并且用智慧除妖降魔。

儒家和佛家的优劣长短在这篇故事中泾渭分明,十足表现了苏州人对于儒、佛两家的好恶和信仰。

故事或许是人们虚拟的,但能够如此长期在当地流传却正好反映出人们对善恶取舍的标准。

(此页点击翻页)
金墅镇周围大片的粮食田,苏州很少看得到了
这是金墅桥,坍塌事件就是这座桥的前身,木制的金墅桥
孙培英1949年的生人,是她告诉了我1969年金墅桥坍塌事故的经历。

其他人也在一边证实了事实。

孙培英在绣花
已经是60多岁的孙培英的绣花还是相当的不错
这是镇上的大户秦家老屋,
万字画的窗棂
雕花的扁作梁
镇上居民大门,虽然紧闭,门联依然
这是又一家紧闭大门的商店
空空荡荡的老街依然看得出过去的繁荣,商店林立
一对建于1978年的双井,说明那时还是很繁华的街道
远望金墅桥,桥下和水很深,是直接连着太湖的金墅港
镇上的桥-银财官桥,是不是能说明过去这里的重商氛围呢?
这是三开间的孙家药店,是专做中药生意的。

如今人去门锁,只有东边一间有几位老人在喝茶聊天
千年古刹莲花寺,已经新生
莲花庙会的传说
供的观音
金墅镇的西边紧靠着太湖,这里渔船聚集
过去的老屋还保留着40多年前的历史痕迹
40多年前曾经溺死过24人之多的金墅港,水深河宽
现在的水泥金墅桥
金墅小学
通往太湖的金墅水闸
谢谢观赏!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PPS 编制QIAN 2012. 5. 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