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务犯罪审讯策略之我见

职务犯罪审讯策略之我见

职务犯罪审讯策略之我见
——以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为视角
内容摘要:审讯是突破案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对证人证言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有更高要求的贪污贿赂犯罪之中。

一个案件特别是一个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能否成功办理及向纵深扩展,都要靠成功的审讯。

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在审讯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得当的审讯方法, 对审讯中采取的审讯方法进行实时调整,不拘一格,因势而变。

如此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使案件得以迅速突破,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职务犯罪心理特点审讯犯罪侦查贪污受贿其实在刑事诉讼中的各个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程序问题,而是事实问题。

绝大多数案件争议的焦点都案件事实。

所以,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罗纳德艾伦教授曾建议把诉讼一词的英文表述“lawsuit”改成“fact-suit”。

[1]俗话说“十分案子七分审”,这就是因为案件的审讯工作对于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有着其他侦查手段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古今中外,任何一件案子的侦破都与成功的审讯密不可分,审讯成为突破案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贪污贿赂犯罪是围绕权力而衍生的权钱交易的犯罪,由于该犯罪其自身所固有的隐蔽性、共同利益的牢固性、有效证据的单一性等特征,决定嫌疑人的口供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就决定了审讯工作在贪污贿赂犯罪侦破过程中起的更为重要的作用。

侦查部门要成功查办此类案件,简单的强攻硬取往往很难奏效,必须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侦查方案,灵活巧妙运用审讯策略,以智取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人员调查时可能存在着五种心理状态
在职务犯罪的侦查过程中,根据犯罪案件性质和犯罪人自身的性格特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人员审讯时往往具有如下5种心理状态:
1.畏罪心理。

一个人在实施犯罪的时候和被侦查机关抓获的
时候,心理往往会有很大变化。

在实施犯罪的时候,他考虑的比较多的是犯罪给他带来的利益,尤其像贪污受贿的犯罪嫌疑人想的就是怎么拿到钱、怎么用这笔钱。

在这个时候,刑罚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情。

当然一般来讲,只要犯罪嫌疑人干了坏事,他们都会有一点害怕,都会有一点畏罪心理。

但是他们在实施犯罪的时候,这种心理并不是很明显。

一旦被侦查机关抓获并且接受审讯,心理就会发生变化。

因为这时刑罚已经变得很现实了,畏罪心理就会突显出来。

2.侥幸心理。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犯罪嫌疑人都会有这种心理。

当他们被抓获的时候,无论侦查人员怎么讯问,他们都会寄希望于侦查人员并没有拿到确实的证据,于是心存侥幸。

或者,他们会认为侦查人员只掌握了一部分罪行,不掌握全部或者最主要的罪行。

3.戒备心理。

在接受讯问的时候,犯罪嫌疑人处于防御的一方,侦查人员处于进攻的一方,因此他们对于侦查人员的问话总是心存戒备。

如尽量不说“贪心作怪”、“犯罪”、“受贿”等一些容易刺激嫌疑人产生畏罪心理的话 ,可用“犯错误”、“收了钱”等平和语气。

4.抗拒心理。

在讯问的初始阶段,很多犯罪嫌疑人都会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心态。

当然,也有犯罪嫌疑人一开始并不表现的很抗拒,甚至表现的很合作,但是当他无法辩解或回避的时候,可能也会采取抗拒的态度。

贿赂犯罪案件的嫌疑人大多职务较高,实权在握 ,有较厚的经济基础、较广的人际关系和较深的政治背景,都会轻信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关系和路子能够救得了自己。

所以在面对审讯人员时 ,语言盛气凌人 ,动作傲慢无礼 ,甚至暗示自己和某
些上级领导的特殊关系 ,给审讯人员施加压力 ,以达到逃避制裁
的目的。

5.悲观心理。

被侦查人员缉拿归案,这对于某些嫌疑人来说已经进入了人生的一个艰难时期,及将面临刑罚,因此又会产生悲观心理。

[2]这时犯罪嫌疑人已经被基本制服,是获得口供的绝佳机会。

但是可能会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因此侦查人员此时要给其希望,让其走出绝望的境地。

二、职务犯罪的审讯策略
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的不同或变化,职务犯罪的审讯过程往往可以呈现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侦查人员要根据案情,结合嫌疑人的心理变化采用不同的审讯方法,合理安排时间 ,选择正确的突破点,寻找并抓住战机一举突破嫌疑人的口供。

(一)试探摸底阶段的应对
这是审讯的初始阶段,是审讯人员第一次正式接触嫌疑人的阶段,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通常要控制在 3 个小时以内。

审讯的首要任务是接近嫌疑人,消除嫌疑人的对立情绪,建立信任,并进一步摸清其底细,使嫌疑人明确其犯罪行为已经暴露,犯罪事实已经被审讯人员掌握,不能心存侥幸,同时还要犯罪嫌疑人树立“早交代早主动”的意识。

此时,如果侦查人员认为对证据或者突破口把握的很准,在犯罪嫌疑人还没有充分的防御准备的情况下,就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法。

这一阶段审讯的一般步骤是:(1)讯问嫌疑人的基本情况;(2)向嫌疑人表明身份,点明其处境;(3)明确告知嫌疑人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有涉嫌经济犯罪行为;(4)对嫌疑人初步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教育。

办案实践中不同的嫌疑人在这一阶段反应不同,有的会开始供述,这时审讯人员要头脑清醒冷静,不能暴露我们对其底细掌握的程度,要先纵后横引导嫌疑人交代问题,让其先交代作案的次数,后交代每次作案的细节。

[3] (二)对抗相持阶段的应对
审讯时,有的嫌疑人在经过初始阶段审讯后,拒绝供述,双方自然形成对立状态,这一阶段嫌疑人的抗审心理表现最为强烈,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来进行辩解。

审讯人员的任务是强化对嫌疑人的定位。

通过“拒辩”来阻止嫌疑人的辩解,告知其一切事实都已非常清楚,辩解是徒劳的,巩固“定位”的成果,对嫌疑人形成攻击态势,把握主动权。

关键是审讯人员一定要有必胜的自信心,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要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态度。

积极捕捉战机,寻找嫌疑人的薄弱环节,包括性格上的弱点和防御阵线上的弱点来作为突破点,进而查明整个案情。

(三)反复动摇阶段的应对
审讯中,经过与审讯人员的信息交流,有的嫌疑人从拒不认罪的心理状态逐步过渡到供述认罪的动摇心理状态。

这时,如审讯人
员稍不留神,嫌疑人的动摇心理又会退回到对抗相持阶段,给突破案件带来困难。

因此,这个阶段审讯人员的任务就是要有发现嫌疑人进入反复动摇心理状态的敏锐性,并控制好嫌疑人的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其交代问题。

一般情况下,嫌疑人反复动摇心理状态表现如下:形体上莫名其妙地下意识动作频繁出现,面部表情紧张,不敢正视审讯人员,语言上与审讯人员讨价还价等。

当嫌疑人出现这种状态时 ,通常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加大攻击力度;二是对嫌疑人提出的要求不轻易许诺;三是对嫌疑人的涉案行为给予适当程度的“同情和理解”。

此时,不再适宜直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可以采取侧面迂回的策略,先查明相关事情,抓住犯罪嫌疑人自己的解释和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进行突破,让嫌疑人露出马脚并且把嫌疑人解释的后路堵住,然后再解决案件中的主要问题。

(四)对拒不供述的嫌疑人实行高压政策打压阶段的应对
由于贿赂案件特别是“一对一”贿赂案件需要行受贿双方的口供吻合才能定罪处罚,有的反侦查能力强的嫌疑人到案后,在与审讯人员的交锋中,下定决心拒不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侦查人员就要认真地分析嫌疑人拒不供认的心理“支点”,堵死其退路,采用“高压”政策进行打压,击溃其牢固的心理防线,迫使嫌疑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

[4]
(五)案件突破后的证据固定阶段的应对
由于受贿案件多为“一对一”的言辞证据,只要有一方翻供翻证,就可能给案件带来很大影响,甚至导致案件“流产”,而这类案件有将近一半的当事人在侦查和审判期间翻供翻证。

因此,应在取得口供的同时,及时固定证据。

主要做法:一是对嫌疑人进行多次讯问形成多份有罪供述笔录;二是让嫌疑人亲笔书写有罪供词;三是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四是根据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收集辅助证据,形成证据链。

总的来说,在贿赂犯罪的侦查中,由于犯罪嫌疑嫌疑人的种类多种多样、其心理变化更是变化莫测,并且其采取的贿赂犯罪的手段和形式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侦查人员所面临的境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正如“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因而侦查人员应在充分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处境和嫌疑人的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对审讯中采取的审讯方法进行实时调整,不拘一格,因势而变。

如此方能做
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使案件得以迅速突破。

[1] 何家弘著:《虚拟的真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229页。

[2] 何家弘著:《虚拟的真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4—365页。

[3] 柴学友、朱武、杨冬艳:“试论职务犯罪侦查假说思维方式方法”,载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编著《反贪工作指导》2008 第5期。

[4] 黄进发:“贿赂犯罪侦查之审讯方法”,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第5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