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附答案)

【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附答案)

【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4年9月28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重大历史任务后,胜利闭幕。

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和民主化。

——摘自《共和国的足迹》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公有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居于主体地位,中国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这种状况,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会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请回答:(1)请你写出材料一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完成了哪一重大历史任务?材料二“这种状况”是怎样得到根本改变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了什么?(2)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图一、二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完成有什么意义?(3)以上材料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请你归纳这些成就呈现的特点?【答案】(1)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2)“一五”计划;意义: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政治上:法治化,民主化;经济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1954年9月28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重大历史任务后,胜利闭幕。

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依据材料二的“公有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居于主体地位,中国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这种状况,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会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2)依据材料三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政治上: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

请回答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2)材料二中1952年到1957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这一时期我国工农业主要产量增幅的大小,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到1957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方面的成就。

【答案】(1)是落后的工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落后的工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的现象。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52年到1957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方面的成就是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有效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结合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3.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李宏宇在学习中国、苏俄(苏联)两国的历史时,发现有很多异同点,请你参与进来。

(革命道路比较)(1)请模仿小军的解说,帮李宏宇将中国革命道路的解说词补充完整。

(建设道路比较)材料一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二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2)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与苏联建设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改革道路比较)材料三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声疾呼要对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

(3)依据材料三说说两国改革的结果如何?两国不同的改革结果分别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4)比较两国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答案】(1)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相同:都注重发展重工业不同: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重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

(意思相近即可)(3)中国的改革取得成功,苏联的改革失败。

影响:苏联——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4)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中国国情,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2)依据材料一“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的信息、依据材料二“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苏联建设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是都注重发展重工业;不同点是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重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

(3)依据材料三“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声疾呼要对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改革取得成功,苏联的改革失败;苏联改革失败使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改革成功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国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等。

4.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三大改造是哪些行业?改造方式?性质?意义?【答案】】行业: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方式:农业和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性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私营工商业主要采取赎买政策,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解析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为了改变毛泽东所说的状况,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其基本任务是什么?(2)导致材料二中农业生产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可以汲取什么深刻教训?【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③必须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冒进④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国情;【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的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