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元旦】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中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俗称『年节』,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在我国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通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 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传统淡化以外,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得以完好地继承与发展。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 动达于高潮。各家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度新年。春节的拜年习俗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尽孝注重物资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在目前社会中要更加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在家庭『孝亲』的基础上,由对家庭内部的关切,推广到家庭外部的人们,进而推广至国家、天下。是一个由近及远、由内到外、从知到行、从小到大的循序渐进的扩展过程。体现在价值理念和追求上,就是修身『成仁』,实现『仁政』的社会理想。

【立春】 春季开始的节气,时间为每年的二月四日至五日。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开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农谚说的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除夕节】 除夕节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 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的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就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阖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清朝,『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民间有过元宵节吃起元宵的习俗。元宵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免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同,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二月二】 民间传说,第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食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雨水】 每年二月二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风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惊蛰】 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五日或六日。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杏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十二度至十四度,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 春耕开始的日子。 【春风】 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时间是在每年的三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春分表示昼夜平分,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风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清明】 清明的时间是每年的四月五日至六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 扫墓。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时间在清明节前一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并且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谷雨】 每年的四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为谷雨节气。谷雨指坑坑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农作物的生长。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

【立夏】 每年的五月五日或六日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以来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党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署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色船、躲干,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荡秋千,给小孩子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 ,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临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小满】 每年公历五月二十一日这天为小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党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芒种】 每年六月五日或六日为芒种节气。芒种是表证麦 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

【夏至】 每年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夏至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小署】 每年七月七日或八日为小署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署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小署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有到最热。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坐看牵牛女织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传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乞巧节。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朗朗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