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 金庸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 金庸研究

指导老师:申喜萍(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作者:廖中南准考证号:072303200028[内容摘要]:通过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对照,分析现代诗歌和传统诗歌各自的特点,指出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不同之处,申明现代诗歌是在继承中国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吸取有关艺术营养发展起来的,对发展现代诗歌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诗歌现代诗歌变异中国是诗歌王国,诗歌历史源源流长,辞赋、唐诗、宋词、元曲如一座座丰碑,耸立在中国文化长廊里。

五四运动后,新诗出现,历经发展,进入二十世年八十年代后,新诗以现代性的姿态突飞猛进,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现代诗歌的批判多于肯定,普遍认为现代诗歌难懂,,不禁要问现代诗歌怎么了,本文拟对中国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比较,来分析现代诗歌对传统诗歌的变异和融收。

一、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划分诗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样式。

对于诗歌的分类,古远清先生《诗歌分类学》①认为由于诗歌体裁的产生和发展受一定社会形态的制约,与时代紧密相连,各种诗歌体裁之间相互继承与革新,因此,造成诗歌种类概念有一定的模糊性,各种诗歌体裁相互渗透,按内容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形式可分为旧诗和新诗,即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

(一)传统诗歌界说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神话及口传文学、劳动号子和民歌。

诗歌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成为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中国传统诗歌应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诗歌,传统诗歌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主要有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另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总之,自南朝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以后,人们逐渐将之用于创作,经过一二百年的时间,从齐、梁到唐初,并逐渐发展出一种讲格律的诗体,这种文体在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手中正式确定,从此人们便把这种严格讲究格律的诗体称为"近体诗",而那些未讲究或不讲究这些的,则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二者的划分只是因问世时间迟早而这样定名而已,并不是说从唐以后所有的诗都叫"近体诗"。

有如下几个区别:1、字数与句数: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限,句数也不限。

可三字,可四字,也可七八字,还可以一首诗中三四五六字的句子都有,没有限制。

近体诗的字数每句只有五字和七字两种,也不能混杂。

在句数上因三种类型而有不同:①绝句诗:四句;②律诗:八句;③排律,也称长律,句子超过八句的律诗。

2、韵:古体诗用韵有如下特点:①全诗不限定只用一个韵部,可以转换;②可以押平韵,可以押仄韵,也可以平上去入通押;③可以每句都用韵,也可以有不要韵的句子,用的韵字可以重复。

近体诗的要求则很严格:①一般只能押平声韵;②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部,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③除第一句可用韵可不用韵外,只能在偶数句押韵;④用韵的字不能重复。

3、平仄、对仗:仄概念也是在四声发现后才有的,所以"古体诗"无明确限制,也无有谓对仗。

"近体诗"则在平仄上则严格得多,同时,在某些句子上,还要讲求对仗。

(二)现代诗歌界说“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指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以汉语白话文为语言形式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体诗歌的总称。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亦即相对于中国古诗而言的今诗。

中国现代诗的发展也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即中国现代诗歌和中国当代诗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1949年以后迄今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现代诗歌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按风格、流派、作用等分又会有不同的类型。

现代诗歌不管是前现代还是后现代,它们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特点:1、结构形式是是自由的,无固定的框框,排列组合常常变化无穷,诗无定节,节无定行,句无定字。

2、内涵是开放的,不受呆滞的僵化的旧规律的约束,自由的思想、复杂的情感可以充分表现在诗中。

3、在音乐美上不讲古典诗词的格律,但仍有内在的节奏,它的节奏体现在语言自然旋律上,是通过重音的自然间隔和句中字音的相互协调来实现的。

3、在语言运用上多用奇特的组合,从最大限度在发挥语言的张力。

4、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跳跃、空白、变形、象征等多种手法,突破传统诗歌的文字经营方式,力求意象的独特性,而不是追求意象的传统文化意义。

二、现代诗歌对传统诗歌变异的主要表现现代诗歌的发生和发展有其时代背景,从现代诗的两个重要时期看,一是发生期的五四运动时,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现代诗歌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时代中孕育的;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的价值观念不再是单一的评判标准,引起中国新诗从现代进入了当代,在很多地方对传统诗歌变异。

具体表现在:(一)、价值取向不同古人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传统诗歌从一开始就关注现实人生,尤其是社会政治,诗人更多地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现诗。

在艺术形象背后有强烈的政治、宗教、道德、伦理、人际等意识,而诗人更多地是社会的人。

孔子在《礼教》中说“入其国,其教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提出的“诗教”主张认为诗是为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的,放眼于深远的教育目标,培养和塑造整个社会人的性格——即素质。

在漫漫時空中,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本质以及死亡,是哲学和宗教的永恒主题,也是西方诗中的常见命题。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只有屈原的《天问》等少数篇章有这样的内容。

现代诗则强调个体验生活的存在意识,企图超越一般人生的范畴,在“形而上”的高度捕捉“生命体验”,有更多的智性成份,诗人也更多地是个体意义上的人。

诗不再是改变社会的工具,更多是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二)感知方式不同传统诗歌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注重理性顿悟,在形象思维中贯穿着逻辑思维,显得合情合理,即使背理也是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意为之,在本质上仍是合理的,不管是抒情还是明理都经得起推敲。

现代诗歌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和诗人主体意识,以直率的情境陈述,在“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注重感性顿悟,强调追踪潜意识或无意识,是感知性的,靠所谓“内宇宙”的深入把握诗意,在本质上是背常理的,其上者表现出相当的悟性,其下者表现为玄秘错杂的随意性。

因此,现代诗歌已完全摆脱“文以载道”的简单束缚,使诗更多地走向自身,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个人性关联和美学意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对生存的困惑和对生命的惊奇,趣味比较抽象,精神比较自由。

(三)表现方式不同传统诗歌主要是抒情方式,诗人以血肉之躯感触于现实人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以情感的丰富、炽热、单纯、执着而动人。

抒情的方式不乎是寓情于境,情境相生,意境上按王国维先生的说法,也不外乎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一套既定的规则可循。

而现代诗没有现成的规则和表达方式,如果传统诗是一个框框内写的活,那么现代诗写作时是面对一个广阔的天空,往往是采取冷静的叙述方式,主要以智性观照对象,以求发现别样含义,同时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把握对象的整体精神,寻求象征意味;表达上则采取不露声色的冷抒情方式,把自己的思考发现以非韵文的方式客观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说出来”,这种抽身其外的静观方式与传统诗歌的“投身其中”的忘我咏叹有别,诗人不再是天真的孩童,而是智性高远的哲人。

(四)语言方式不同传统诗歌主要是韵文方式,讲求一定的韵律,字数、句数、用韵、平仄、对仗等都有规定,讲求练词练句。

讲求构思的完整,起承转合的逻辑发展,句子的骈对,声律的谐美,表现很强的文学性。

传统诗的语言是既定的,很少超出常规。

语言表现是凝炼化而非口语化的,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

现代诗歌注重传递诗的意味而不是意义,语言口语化,非正常现象较多,不一定遵守语法规则,寻求意义的真实而非语法的准确。

现代诗歌的语言是多变的,经常超出常规。

多用一些反常的组合,增强语言的弹力。

如“鞭炮拖着红红的尾巴/震动你长满青苔的耳朵”,“喧闹的五月/锄头开始敲打土地”,又如“时间从来不会入睡”等等。

(五)读者关系不同中国传统诗的作者和读者大多是些具有高度教养的精英人物,他们学富五车、倾心于探究错综复杂的诗艺。

在创作群体和阐释群体之间——或简而言之,诗人和读者之间,存在一种精妙的契合。

拥有为数众多的背景相同的读者。

即便他们的姿态有所区别,但对如何阐释一首诗通常持一致的看法,他们知道在诗中可以和不可以使用哪些隐喻。

他们十分清楚形式的困难,同样清楚其强度和缺陷。

换句话说,在传统诗歌中,读者和诗人的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彼此有所谓灵犀一点通。

诗人用不着担心读者是否会读懂他的诗。

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置身诗人的情境并从诗中获取最大程度的快感。

一个古典诗歌的读者无论在感觉上扮演怎样能动的角色,他或她都必须借助充分的文学和其它文化领域的背景;对现代诗来说,早期现代诗就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一个炼狱,诗人和读者之间相互移情的前提不再有效了,现代诗没有一个整体的价值系统和一种可证明是同一的、移情性的读者关系,即它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忍受一个陌生的读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