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生命教育
感受生命之美
如今体制化的生活之下,学生们忙忙碌碌地为学业机械化的生活,职工们为了挣钱养家机械化的工作、生活。
生活就像一个厚重的石磨,人们,就像不停歇机械拉磨运转的机器。
生命生而奇迹,却亦悲惨,却亦唯美。
感受生命之美,超越。
人天性上的未完成、不完善和不确定,形成了人自身的无限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人永远处于生成之中。
人的生命活动是对其他生命“生存”活动的超越。
其他生命的生存是纯粹“自然而然”的活动,人的生活是“超越自然”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
超越“对象”的“表象”,人能够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观念中的“对象”;超越“映象”的“想象”,人可以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超越“表象”的“思想”,人可以使“表象”围绕思想的概念旋转并用思想的概念去创造自己所憧憬的“对象”;超越“现实”的“理想”,理想使人类永保自我超越的活力,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是不断进取的,不断超越的。
万物之灵,进步、超越即是生命之美。
感受生命之美,价值的实现。
人的生命价值与其他价值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一,人的生命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物的主体,有居于主体地位的人格身份——意味着一切价值都指向他,以他为目的和归宿。
第二,人生命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显现机制不同。
物直接以自身的属性向主体显现价值人作为主体,作为社会和人类中的一员,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价值,创造价值。
人之为人所具有的不同于物的可贵之处是人的生命自身的价值,即人的生命的绝对价值。
个人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什么好处。
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即人的生命的相对价值。
感受生命之美,这里更多所说的价值,便是相对价值,也就是社会价值。
追溯到以前中国传统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对死后不朽之名的追求,可以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拼搏奋进,建功立业;置个人身后名誉于不顾的人,则难免流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甚或沦为恶棍暴徒、独夫民贼。
三不朽,顾名思义虽久不废。
在古人的眼中,社会价
带走。
如何证明自己来过,留下自己的印记,便是自身创造的价值。
就好像后人们一定会记住“爱因斯坦”。
不是每个人都是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但是只要自己创造过价值,留下过价值,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便足矣。
感受生命之美,正能量的态度。
生命如草,岁月如刀,不论人生如何过往,我想:我们得学会微笑与自信。
蒙田曾说过,“对死的事前准备,也就是对自由的事前准备。
谁事前学会了如何去死,也就等于事前抛弃了当奴隶的习惯。
懂得了如何去死,也就会使我们从一切奴役与束缚中解放出来。
对于把握了丧命非祸这个事实的人来说,生命中也就无所谓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有将近100万人自杀。
我国每年约28.7万人自杀,占全球自杀死亡人数的近三分之一,每天至少有750人死于自杀。
大学生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其自杀率一般为同龄人口的二至四倍。
海明威、海子文学巨匠也都是最后自杀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自杀行为是人类对自身完整性的破坏和对生命的毁灭。
违反生物的自我保存本能:一是个体生命的延续,就是为了活着而奋斗;二是种族的延续,为了人类的繁衍。
但是自杀者并不是不想生活,而是以一种极端反常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这个时候,便需要态度。
汪国真曾写过一首诗“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热爱生命,也是生命之美。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的生命中经受了多少痛苦和喜悦,而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执著于生命的痛苦,生命就会痛苦不堪,如果一个人专注于生命的喜悦,生命可能就会充满愉悦。
每天都有高兴的事情发生,也会有痛苦的事情发生。
如果一个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痛苦之上,人就永远快乐不起来了。
每一天我们都可以作出决定,决定自己的快乐或不快乐。
一个人对日常生活中细小事情的决定和态度,足以能够改变我们的一生。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