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芽的类型和结构

芽的类型和结构

姓名赵作海单位峨山镇中学 E-mail zzh1918@ 课时课题:第六节芽的类型和结构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2012 年 10 月 15 日,星期一,第 4 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芽的种类,描述枝芽的基本结构和发育结果。

2、了解顶芽与侧芽发育的关系,理解顶端优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了解木本植物茎的大致结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利用视频和图片展示植物发芽返青的美丽景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实物展示杨树的枝条和广玉兰的花芽师生共同讨论和思考并归纳总结芽的分类标准和不同的类型。

通过观察枝条的生长导入枝芽将来发育成枝条,引导学生观察枝芽的结构,利用展台和实验学会解剖芽的方法并掌握枝芽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功能。

在明确枝条长长的原因是生长点的不断分裂和分化后引入不断加粗的原因和茎的结构有关,从而导入茎的结构的学习,在观察柳树茎的横切后,联系生活中“人要脸,树要皮”以及春天中学生制作小哨增加对茎的结构和功能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爱护花草,保护环境。

最后观察一些校园植物刺柏等分析掌握顶端优势的现象和利用。

通过检测和联系总结和巩固本节内容。

课前准备杨树枝条、广玉兰花芽、解剖刀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根尖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什么功能呢?2、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对植物各有什么作用呢?3、种子的萌发过程是怎样的?【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已学的内容,兼顾本节课的联系二、激趣导入利用视频展示春天各种植物发芽返青的景象。

小小的一棵幼苗会不断的长高,一个小小的枝条会不断的伸长,它们和什么结构有关呢?对,芽。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和了解芽的类型和结构。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思考问题自然的引入本节课题,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感受美好的事物。

三、层层探究(一)芽的类型1、我们一起阅读教材第29页,思考:(1)芽的分类标准有几种?(2)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芽分为几类?学生阅读,讨论。

2、播放芽的类型视频学生观看3、出示杨树的枝条一段,学生指认顶芽和侧芽。

顶芽和侧芽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学生明确:根据芽的着生位置芽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两类,顶芽是着生在主干或侧枝顶端的芽,侧芽是着生在主干或侧枝叶腋中的芽。

4、出示广玉兰的花芽和杨树枝条,学生指认花芽和枝芽。

花芽和枝芽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呢?除花芽和枝芽外还有什么芽呢?学生明确:根据芽将来的发育结果芽可分为枝芽、花芽、混合芽,枝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混合芽发育成叶和花。

5、多媒体展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书和观看视频初步可以判断芽的类型,但分类的标准不是太明确容易发生混淆,通过实物学生可以正确的判断顶芽和侧芽,以及花芽和枝芽,教师明确并区分分类标准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并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分类标准,类别也不同。

(二)枝芽的结构取杨树的枝条,通过展台认识芽龄痕,观察最近一年内生长的枝条。

使学生认识枝条就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芽是如何发育成枝条的呢?让我们解剖一个枝芽来认识它的结构。

1、实验的注意事项:①认识顶芽和侧芽②注意安全③选取大的顶芽,从芽的中央纵剖④对照教材模式图,分清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实验,小组讨论枝芽的结构名称。

2、教师指导实验,明确枝芽的结构:生长点、叶原基、幼叶、芽原基、芽轴五部分组成。

3、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构画出芽的结构模式图。

学生画模式图,其中俩个学生到黑板画出并标注芽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4、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是我们生物学基本的一个观点,芽的结构和它发育成一个枝条这一功能相适应,芽是如何发育成枝条的呢?芽各部分结构又有什么作用呢?出示芽的模式图和枝条的模式图,对比两图讨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师生共同总结:枝芽的中间部分是芽轴,芽轴顶端的结构是生长点,生长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的芽结构。

芽轴四周生有幼叶,幼叶展开后形成新的叶。

生长点外侧的几个突起是叶原基,叶原基逐渐发育成幼叶。

幼叶和芽轴之间的小突起是芽原基,芽原基能够发育成侧芽。

芽轴的生长使茎不断伸长。

(1)小小的幼苗是怎样长高的呢?主要依靠哪一部分?(2)如果在小树一米处做个标记,十年后标记会随树的长高而长高吗?明确:幼苗的长高依靠芽的发育,主要是生长点不断的分裂和分化。

小树在长高但只是顶芽在不断的伸长,标记是不会跟着增高的。

【设计意图】通过解剖枝芽,认识枝芽的结构,通过图片学生正确的掌握枝芽各部分的功能,特别是植物长高的原因是生长点的不断分裂和分化。

联系生活问题思考,并学为用,巩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木本茎的结构幼苗不仅能长高,枝条在长长的同时还不断的长粗,长长长高是由于生长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枝条的长粗是怎样的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看一下它的神秘结构。

1、展台展示横切的柳树茎。

2、茎的结构大致可分为哪几部分呢?3、茎各个部分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木质部、形成层和韧皮部4、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树皮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学生思考回答:树皮中具有韧皮部,和有机物的运输有关。

5、木质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功能呢?学生讨论回答:木质部比较坚硬,木质部和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有关。

6、你观察到形成层了吗?它在什么位置呢?有什么功能呢?为什么春天用柳树枝更容易做出小哨?学生讨论回答: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中间很薄的一层,肉眼无法观察到,它向内分裂形成木质部,向外分裂形成韧皮部,形成层的分裂使茎不断的加粗。

春天我们做柳枝小哨使粘滑的中间一层就是形成层,春天分裂旺盛所以更容易和木质部分离。

7、总结:(四)顶端优势出示刺柏等图片1、刺柏呈现什么形状?2、去除顶芽的树木会怎样呢?3、一棵向日葵通常只长出一个大花盘。

但是,有时候也能看到有的向日葵没有长出一个大花盘。

而是长出了许多个很小的花盘来。

这是为什么?4、你发现什么规律现象?学生讨论,总结并明确:当顶芽生长旺盛的时候,侧芽的发育就会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如果摘除顶芽,侧芽很快就能发育成枝条。

5、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和植物顶端优势有关的例子?学生讨论,教师举例:为获得高质量的木材,就必须保护树木的顶芽,而行道树就去掉顶芽,促进侧芽发育。

棉花为了多分叉就要适时“打顶”。

果树要经常整枝、打叉。

6、教师拓展:不同植物顶端优势不同,向日葵、玉米较强,一般不分蘖,小麦在营养生长时较弱会出现分枝。

根的生长中主根对侧根也有抑制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校园中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到顶端优势现象,并进一步明确顶端优势的概念,联系生活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拓展一些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整合、迁移应用1、(2007年盐城中考)张奶奶在小树上栓上铁丝晾衣服,不久被栓处长出了节瘤,原因是铁丝阻断了()A导管向下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B导管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C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 D筛管向上运输有机物2、(2003年内江中考)田农种植棉花时,要适时摘除主干上顶芽,采取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使营养物质集中供给茎和叶 B控制植株高度,防止倒伏C抑制侧芽的发育,多开花结果 D促进多生侧枝,多开花结果3、(2002年济南中考)叶芽的生长点的作用是()A长出侧芽 B长出幼叶C使芽轴不断伸长 D发育成茎4、(2004年威海中考)合欢树是我市的市树,也是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

它的茎逐年加粗的原因是()A生长点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B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C形成层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D韧皮部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1、一株未经修剪的柳树苗共有11个完好的侧枝,它有多少个顶芽()A1个 B10个 C11个 D12个2、植物体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分生组织的是()A根尖的分生区 B芽轴的顶端生长点C根尖伸长区 D木本植物茎中形成层3、种植用材林时,为使主干长得笔直高大,侧枝长的少,栽培应该注意到的是()A保护侧枝的侧芽 B摘除主干的顶芽C保护主干的顶芽 D保护侧枝的顶芽4、下图表示某植物的一段枝条、芽、种子结构(纵剖)示意图,据图回答:⑴图乙中的结构[4]是由甲图中的[ ]____发育来的,也是由丙图中的[ ]____发育来的,乙图中的[5]是由甲图中的[ ]_____发育来的,也是由丙图中的[ ]_____发育来的。

⑵将乙图中的[6]的结构取下纵剖,你认为该结构的纵剖面应与图_________的结构相似。

⑶丙中的营养物质储存在[ ]_______里,播种时选择粒大饱满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第六节芽的类型和结构一、芽的类型1、按照芽的着生位置分:顶芽、侧芽2、按照芽将来发育结果分:枝芽、花芽、混合芽二、芽的结构与发育1、枝芽的结构生长点:细胞具有细胞分裂能力,产生新的芽结构叶原基:发育成幼叶芽轴:使茎不断伸长幼叶:发育成叶2、茎的结构木质部:与水分和无机盐的输导有关形成层:使茎逐年加粗韧皮部:与有机物的运输有关3、顶端优势顶端优势:顶芽发育旺盛抑制侧芽发育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观察、实验、讨论、分析、总结、联系生产实际等展示芽的结构和发育过程,使学生了解芽的分类标准和类型,认识枝芽的结构和枝芽的发育。

优点是多渠道的展示让学生全面的认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处,在资料和素材的展示时调理性不足,课堂的紧凑感不强。

关于茎的结构课本的内容较少,讲解时应该适当的拓展和补充,特别是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在讲解时没有给予过多的讲解,对于学生对植物学素养的形成不利。

练习题的设计不够精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