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 案例分析讲解
• 2010年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以可持续的城市化为展示主题,集中展示了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 质量所做的公认的、创新的和有价值的实践方案和实物。
• 沪上·生态家是唯一代表上海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实物案例项目。
2.理念定位——沪上
• 针对上海作为发展中国家之夏热冬 冷地区、高密度大城市代表的地域 气候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开展文 化创意和理念研究。
3.5 废
• 混凝土结构 • 零碳馆采用的混凝土结构是利用火电厂
煤燃烧产生的粉煤灰作为原材料以一定 的比例和水泥配比而成,其最大的好处 是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就地取材,既环 保又节能。
• 外墙是 1 3 m m 抹灰层 + 1 4 0 m m 混凝土砌块+300mmXPS+ 外墙面材料 ,其墙体保温U 值0.11~0.3W/(m2·K) 。外窗选用的是绝热效果极佳的断桥窗 框 + 中空玻璃窗。具有极佳的保温隔热 效果。
3.7 热
毛细管辐射 • 零碳馆冷辐射毛细管用于大厅墙面,
将江水源热泵制取的中温冷水或低温 热水,经传输系统,传递到末端辐射 模板的表面。通过辐射和对流的方式 (以辐射为主)直接与室内环境进行 冷热交换。这种以辐射方式为主的冷 热交换极大地简化了能量从冷热泵到 终端用户——室内环境之间的传递过 程。大大减少了不可逆损失,提高了 低品质自然冷热源的可利用性。
3.2 光
• 南向坡屋面和南立面阳台设置建筑一体化 薄膜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产11KW 清洁电能,同时作为屋顶花园遮阳棚架, 降低屋面直接辐射得热。
• 南向坡屋面平板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屋面 光伏发电系统一体化设置,可制备平均日 热水量 900L,约占生活热水消耗量的 50%。
平板太阳能热水系统
3.3 光
• 太阳能热水系统 • 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是依靠玻璃真空集热
管把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其原理是集热管 受阳光照射面温度高,集热管背阳面温度 低,而管内水便产生温差反应,利用热水 上浮冷水下沉的原理,使水产生微循环而 提供生活所需热水。
• 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提供室内生活用热水, 并提供新风溶液除湿系统的溶液可再生, 有效地节约资源。
• 依托“生态核”结构空间网架,根据 气流运动轨迹,设计双面观单元式模 块绿化,同时途经植物叶片、藤蔓间 的气流中的灰尘、有害气体等被吸附 或过滤,室内空气的局部热量被吸收 等。
• 地面雨水经由跌水,层层落入雨水回 用景观水池中。这一跌落的过程也是 水质净化的过程。
3.6 雨
• 雨水回收系统
• 零碳馆在屋面和阳台上还安装了雨水回收 系统,通过安装的专用管道排入设置于北 楼北边的地下雨水贮水池,经过雨水贮留 槽、抽水马达、溢流管、溢流槽等装置将 收集到的雨水,经过集成式雨水处理设备 处理后,贮存于雨水清水池,并经变频加 压用于馆内用水。设置流量计分别计量整 体与住宅的用水量。
• 项目建筑红线内面积总建筑 面积774㎡,其中地上4层, 建筑面积为2217㎡,地下1 层,建筑面积为784㎡。建 筑屋面高度18.9㎡。
3.1 风——以自然通风技术为主,
设计“生态核”、“呼吸窗”、“导风墙”等。
• 建筑形体迎合上海夏季主导 季风方向,面南朝北条状布 置。
• 建筑设置多路横向贯穿风道 ,增强穿堂风通风效果。
伦敦案例提供了一个从科技出发的理想造成原型, 上海案例可否提供一个和地域性文化结合,和地域性城市更新需求 结合的案例?
沪上.生态家
目录
1.项目简介 2.理念定位 3.生态策略 4.后世博思考
1.项目简介
• 上海近年来在资源匮乏、能源短缺、污染加剧的情况下,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因此决定借本次世博会 的机会,设立最佳实践区,展现实现有效节能降耗减排的生态建筑领域最高技术水平和最佳实践成果。
3.生态策略
1.功
2.风
3.光
4.绿
5.废 6.雨 7.热
3.1 功
• 设计本身是集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 于一体的建筑,我们生活、工作在 这样的建筑内,与传统的居住与工 作分开的生活方式相比,减少上下 班交通产生的CO2排放。
• 我们将建筑的主体功能从南至北进 行了一个合理的分布,从南到北依 次为:(南侧)阳光房——住宅— —交通——工作区(北侧)。
们的餐盘, • 三分之一为运输和汽车的使用。
• 这个图示启示我们为了维持生态平 衡,在这三个领域里必须减少人为 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让自然和谐共 生有序地发展。
2.项目理念
• 旧:是将电、热和新鲜的空气、水输 入,而将废气、废水、废热输出—— 造成浪费,污染了环境。
• 新:一座被动式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界的风能、水能、太阳 能、热能等为建筑的驱动力,以达到建筑最低能耗。并对输 出的热进行回收,将雨水、废水进行回收净化后循环利用— —降低能源与资源输入,减少废物输出——直至零碳。
3.3 光
•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通过安装在建筑顶 部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效应,将太阳的 辐射能通过直接转换的方式,将太阳辐射 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光电转换的基本装置 就是太阳能电池。
•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由于光生伏特效应而将 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器件,是一种 半导体光电二极管,当太阳光照到光电二 极管上时,光电二极管就会把太阳的光能 变成电能,产生电流。
1.项目简介
• 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位于上海 世博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总建 筑面积2 675m²,由南北两栋四 层建筑组成,中间由一座天桥连 接形成一个整体。
位于英国的原型:贝丁顿住宅
2.项目理念
• 这是一个零碳轮,展示了碳所涵盖 的领域,
• 三分之一为建筑的供暖、供电, • 三分之一在于从农场获得食物到我
3.4绿
• 屋顶绿化
• 在零碳馆的屋顶设置了部分屋顶绿化 ,通过过滤膜、植被层、腐质土、蓄 排水盘、保湿毯、隔根膜、楼顶版和 防水层等组成的屋顶绿化,在烈日下 ,具有遮热、断热与冷却的作用。
• 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带走室内的部分 热量,起到良好的降温作用。另外在 屋顶绿化部分还设置了滴灌系统,保 持植被保温,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0级建筑3班 宋然
上海世博会的生态实践
1.伦敦案例零碳馆
2010年 ZEDfactory
2.沪上.生态家
2010年 现代设计集团、联手同济大学、上海建科院
伦敦案例零碳馆
目录
1.项目简介 2.项目理念 3.生态策略 4.后世博思考
目录
1.项目简介
2.生态策略
3.生物气候学在建 筑中运用的启发
3.7 热
• 江水源热泵系统 • 江水源热泵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输入
少量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 热能向高温位转移。 • 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取”出来,释 放到水体中去,由于水源温度低,所以可 以高效地带走热量,以达到夏季给建筑物 室内制冷的目的; • 冬季:通过热泵机组,从水源中“提取” 热能,送到建筑物中采暖。•
薄膜式太阳能光伏 发电系统
3.3 影
绿化遮阳: 南立面阳台门窗侧安装立面模块绿化, 西立面种植爬藤植物, 屋顶花园绿化; 夏季可降低直射阳光对于墙、立面遮阳、整体拼装、新能源发电等在建筑的“6
个面”以及内部“生态核”的综合绿化生物系统。
捕风器 通风廊
3.1 风
• “生态核”中依据旋转向上的风流导向, 设计单元式模块种植绿化,提升气流运动 趋势,起到过滤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
• 两端的势能回收电梯与可变速电梯,上下 运动节省能源的同时,活化“生态核”中 的气流运动。
3.1 风
• 屋顶设有 5 组竖轴静音风力发电机组,提供约 3KWP 的绿色可再生清洁能源供建筑直接使用。
3.2 风
溶液除湿系统
• 溶液除湿是利用空气和易吸湿的盐 溶液接触,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吸附 于盐溶液中从而实现空气的除湿过 程。溶液对空气除湿后自身会变稀 ,需要再生。
• 零碳馆是利用太阳能驱动溶液再生 的系统,配合风动储能保温除湿双 向通风帽,并结合上海当地的实际 情况和气候条件,在风帽下部配套 上溶液除湿、加湿体系,让整体的 风帽效果达到最佳,并作出结合当 地季节变化而特有的模式切换,从 而使得系统更全面地凸显环保性和 节能性,同时也使得室内的温湿度 达到更适宜的标准。
• 建筑北侧设计嵌入“生态核”,形成竖向自然通 风热压拔风道。
• 高出屋面的“核”顶侧向设计可开启窗,与由屋 面竖轴静音风力发电系统供能的机械拔风风机联 控,增加自然通风效率。
• 屋面设计开合屋顶,可根据外部气候条件控制其 开闭。
3.1 风
• “生态核”北侧立面设计 6 组“捕风器” ,与北立面下部可调控通风口互动,增强 “生态核”的“呼吸”能力。
• “沪上”映像: 传统建筑元素:里弄、山墙、老虎 窗、石库门、花窗 生活生态语汇:穿堂风、自遮阳、 自然光、天井绿 高密度城市特征:“大都会”“大 上海” 季节气候特征:夏三伏、冬三九、 梅雨季
入口石库门 屋面老虎窗
2.理念定位——生态
• “沪上·生态家”设计理念基于自然、社会与历史等多重环境之上的生态观。从传统民居中提炼并强化低技的可 实施性与易推广性,从“垃圾”和“老石库门砖”中实现资源回用,综合风、光、影、绿等生态元素,进行构 造与技术设施一体化设计,实现建造技术的低碳成果。
3.1 风(南立面)
如地下空间通过南北水景、下沉庭院形 成通风道 ;
• 底层整合通高玻璃固定窗窗框设计可开启 导风口 ;
• 2~4 层南立面设计研发适合多种气候条件 通风的“呼吸窗”,结合每层阳台设计可 调节导风门.
导风门 呼吸窗 绿植
3.1 风(北立面)
底层挑空等候区朝向组团道路斜筑一道导风墙 ,形成入口自然通风、遮荫的“通风廊” ;
4.后世博思考——从零碳馆到零碳城市
• 零碳馆的成功建造,在上海世博会期 间引领了低碳领域的全新发展。零碳 中心的使命是“将以零碳技术为核心 技术体系的零碳建筑推广至全中国乃 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