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宁夏银川九中、石嘴山三中、平罗中学三校高三下学期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0届宁夏银川九中、石嘴山三中、平罗中学三校高三下学期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0年银川九中、石嘴山三中、平罗中学三校联考文科综合试卷地理部分本试卷共47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俄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万里茶道”与当今世纪的“中俄输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万里茶道”由晋商开拓并主导,以福建武夷山的下梅为起点,北上经晋中谷地到达大同,通过东口张家口、西口归化,经库伦到达俄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俄国大量需求茶叶,是由于茶叶A. 属于奢侈品,利润高B. 能改善高脂饮食结构C. 有抗寒、抗湿功效D. 具有明显的药用功能2. 晋商成为“万里茶道”的核心,是因为山西地处A. 集散中心B. 种植产地C. 消费市场D. 加工产地3. 晋商把茶叶加工成茶砖,其主要目的是A. 便于运输B. 美化包装C. 提升品质D. 方便饮用【答案】1. B 2. A 3. A【解析】【1题详解】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不适合种植农作物,食物结构以高脂高热的肉类为主,以抵御严寒的天气,茶叶有一定的降脂功效,能改善俄罗斯高脂饮食结构,B正确;茶叶是一种普通饮料,不属于奢侈品,没有抗寒、抗湿的功效,也没有明显的药用功能,A、C、D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茶树适合在酸性的红壤中生长,我国茶叶的主产区在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而且茶叶采摘以后需要尽快加工,山西不是茶叶的种植产地和加工产地,B、D错误;“万里茶道”的消费市场在俄罗斯,C错误;晋商从事的是茶叶的收购和运输,所以山西是茶叶的集散中心,A正确。

故选A。

【3题详解】“万里茶道”以福建武夷山下梅为起点,终点是俄罗斯,当时主要依靠人畜运输,运输距离遥远,时间长,沿线气候条件多变,茶叶加工成茶砖便于存储和运输,A正确;茶叶加工成茶砖起不到美化包装、提升品质、方便饮用的作用,B、C、D错误。

故选A。

伊利湖、安大略湖分别是北美洲五大湖中最南、最东的湖泊。

伊利湖面积约25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8米,最深64米。

安大略湖面积约196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86米,最深244米。

下图分别示意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位置及其1972-1973年蒸发量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安大略湖5、6月蒸发量最小,是由于A. 气温下降B. 进入雨季C. 风力强度小D. 正值融冰期5. 安大略湖蒸发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伊利湖推迟近2个月,其最主要影响因子是A. 面积B. 深度C. 纬度位置D. 海陆位置【答案】4. D 5. B【解析】4题详解】影响蒸发大小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速等,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越强、温度越高、湿度越小、风速越大蒸发越旺盛。

读图可知,安大略湖5、6月份湖水几乎没有蒸发,最可能的原因是此时湖冰融化,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湖面温度和大气温度温差最小,所以此时蒸发最弱,D正确;北半球5、6月份气温逐渐升高,A错误;安大略湖所在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稍多,此时还没有进入雨季,B错误;风力强度小不会造成如此低的蒸发量,C错误。

故选D。

【5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伊利湖和安大略湖蒸发量最大值应出现在湖水温度最高的时间,安大略湖的面积尽管比伊利湖小,但是水深远远超过伊利湖,所以安大略湖的湖水体量更大,温度的变化更小,增温和降温都比伊利湖慢,因而安大略湖最高水温出现的时间比伊利湖晚,安大略蒸发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比伊利湖晚,A 错误,B正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相差不大,C、D错误。

故选B。

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反映春运期间迁入或迁出的人口规模,城市间可横向对比。

甲、乙为我国相邻省份中的两个城市。

乙市制造业发达,吸引甲市大量人口赴乙市务工。

下图示意某年甲、乙两市人口迁入和迁出的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变化。

该年百度迁徒规模指数甲市小于乙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表示甲、乙两市人口迁出的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变化曲线分别是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7. 春运期间甲、乙两市的人口流动A. 属于国内人口迁移B. 促进甲市消费水平提升C. 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D. 减小乙市环境人口容量8. 近年来春运期间甲乙两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数量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 甲市老年人口比重增加B. 两市之间交通运输速度提升C. 乙市的制造业向外转移D. 两市之问教育水平差异缩小【答案】6. C 7. B 8. C【解析】【6题详解】根据文字材料信息“百度迁徙规模指数甲市小于乙市”,可知图中曲线①②为甲市,③④为乙市。

根据材料信息“乙市制造业发达,吸引甲市大量人口赴乙市务工”,可知春节前甲市人口主要为流入,乙的人口主要为流出,春节后甲市的人口主要为流出,乙的人口主要为流入,C选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条件:一是空间位移,一般以行政区域界定;二是居住地变更;三是时间限度,一般一年以上。

因此,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A错误。

春运期间甲、乙两市的人口流动促进甲市消费水平提升,B正确。

注意题干时间“春运期间”,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与国家政策无关,C错误。

人口流动与环境人口容量无关,D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根据材料“乙市制造业发达,吸引甲市大量人口赴乙市务工”,但是,近年来春运期间甲乙两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数量呈减少趋势,可直接判断主要原因是乙市的制造业向外转移,就业岗位减少,所以甲乙两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数量减少,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本题难度适中,以百度迁徙规模指数为背景,考查了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新疆博格达峰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

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C海拔高度附近。

天山一定海拔高度的地带内,发育着多条的石河景观。

下图为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天山上由巨大块砾形成的石河所在海拔高度最可能是A. 500米以下B. 1500~2000米C. 2500~3000米D. 3500~4000米10. 天山在一定海拔高度内的石河景观,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 冻融堆积B. 冻融侵蚀C. 流水堆积D. 流水侵蚀11. 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A. 南坡沟谷B. 北坡沟谷C. 南坡高地D. 北坡高地【答案】9. D 10. A 11. B【解析】【9题详解】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变化可知,海拔升高1000m,气温下降约6.5℃(整个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平均值)。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给出了吐鲁番6-8月的日均最低气温,最热的几个月日均低温平均约为24℃,因此以吐鲁番为起始点进行推算,0℃的海拔应在3500~4000米之间(如果以日均最高气温推算的话,海拔还会高于这个高度),根据材料“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海拔高度附近”可知,天山上由巨大块砾形成的石河所在海拔高度最可能是3500~4000m,故选D。

【10题详解】从材料信息中可知,石河景观是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因此应该是堆积形成的地貌,而不是侵蚀作用形成,BD错;而石河形成在0℃海拔高度附近,且这里冻土层发育,所以它应该是冻土地区冻融作用形成的堆积物,而在该海拔范围内流水堆积作用弱,A正确,C错。

故选A。

【11题详解】从材料中可知,石河景观是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因此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沟谷,而不是高地,CD错;构成石河的巨大块砾要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天山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北坡为阴坡,蒸发较弱,地表相对较湿润,而南坡为阳坡,蒸发量较大,因此能够有湿润的碎屑垫面应该以北坡分布较广,故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北坡沟谷,A错,B正确,故选B。

【点睛】该题难度较难,首先需要清楚石河的形成原理以及留意“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海拔高度附近”这一重要信息,结合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进行分析作答。

另外,天山地处我国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南坡为阳坡,蒸发量大,土壤湿度较小;而北坡为阴坡,蒸发量小,且受到西风的影响,土壤湿度较大(天山北坡该分布有针叶林)。

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斯托克湖,又称东方湖,它坐落在77°S,105°E,距南极海岸线1500公里之处,海拔高度3500米。

沃斯托克湖位于俄罗斯南极东方站冰层表面以下4000米处。

科学研究证实,沃斯托克湖曾是地表淡水湖,后被封存在厚实的冰冠下至少1500万年。

沃斯托克湖长约250千米、宽约50千米,平均水温-3℃,是南极大陆140多个冰下湖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冰下淡水湖。

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运动导致南极大陆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下图为俄罗斯南极东方站位置图和俄南极考察队探索东方湖示意图。

(1)说明东方湖在南极大陆没有冰川之前为淡水湖的原因。

(2)解释东方湖水温低至-3℃仍不结冰的原因。

(3)分析当钻穿4000米冰层时,东方湖的湖水迅速沿钻井上升了近500米的原因。

(4)推测东方湖从地表湖转变为冰下湖的自然演化过程。

【答案】(1)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于外流区域。

(2)巨大冰层覆盖,对湖泊起到保温作用;湖水承受巨大压力水压大,冰点低。

(3)湖水属于地下承压水(深层地下水);钻穿冰层后,压力释放水位上升。

(4)南极大陆原来不在南极,受板块运动影响,逐步向南极漂移;气候由温暧湿润逐步转变为寒冷干燥;湖泊从不结冰向季节性结冰,到最后完全封冻演变为地下湖。

【解析】【分析】本题以东方湖的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水循环、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自然地理过程推演的相关知识。

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对于不常见的知识点考查(如该题中水压对冰点的影响),应加强知识积累,为以后的解题拓宽答题思路。

【详解】(1)一般而言,淡水湖表明湖泊补给水量大于湖泊蒸发量,同时盐分可以排出,不易累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