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人际关系(课堂PPT)

小学生人际关系(课堂PPT)

第六章
小学生人际关系指导
1
一、小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
之间通过交往建立起来的某种比较稳定的 心理联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其社 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 表现为亲子关系、同伴关 系和师生关系 。
2
(二)小学生人际关系指导的重要性 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小学生人格健全和
5
2、儿童的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儿童的关系
发生着变化,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作出决策。麦克斯白 (Macceby)提出一个亲子关系发生变化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12岁),父母具有较强的社 会交往能力,并且关心儿童的社会交往,让儿童参与家庭 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促进儿童社 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父母通过榜样作用、强化和约束,培 养儿童形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方式,发展儿童的亲社会 行为
12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曼(Selman,1980)认为儿童友 谊的发展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儿童还没有形 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而只是 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友谊就是 一起玩,朋友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以及时空上的接近相 关联。认为朋友就是与自己一起玩的人,与自己住在一起 的人。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出更多 的重要决定。
6
3、小学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的人际交往逐渐丰富起来,与同
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与父母的关系从依 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 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 但小学儿童与父母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他们对父母仍然怀有深厚的依恋的感情。
9
2、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1)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发展
儿童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交往随 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 更多、形式更复杂,并且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同伴团体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 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具 有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儿童的同伴团体能满足儿 童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过程中有重要影响。
7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
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儿 童除父母、教师及亲属以外的另一重要的 社会关系。
8
1、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作用、功能) (1)同伴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对儿 童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作用。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在共 同的活动和相互的协作中,儿童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 能力,汲取种种间接经验,包括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 习方法等,学会遵守规则、尊敬权威、承担责任、完成任 务等,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充当社会成员。 (2)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情绪发展与调节有重要作用, 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3)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 (4)同伴关系的功能还在于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吸 收同伴的经验 。
社会个性化的发展。 2、小学生处在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期,迫
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 更多的联系。 3、独生子女群体缺乏正确的交往方式。
3
二、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性交往是 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社会生活之一。小学儿 童的人际关系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亲子关 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
11
(2)小学儿童友谊的形成发展 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
建立友谊。友谊是指与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 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亲密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发展 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儿童相互学习社会技能、 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 识活动的机会,并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消除 儿童的孤独感,提高儿童的自尊,为以后的人际 关系奠定了基础。小学儿童已经很重视与同伴建 立友谊。
亲子关系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 种人际关系。它是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 并发展起来的。
4
1、早期亲子关系特征—依恋 婴儿大约在六个月以后,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
的亲子关系,婴儿便形成了依恋。依恋是儿童与 其父母之间的一种感情联系、纽带或持久关系, 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这种依恋促 进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密性和接近性。一旦依 恋形成,儿童就以各种方式对待依恋对象,如经 常接触他们、一起玩乐、做游戏,更为重要的是, 依恋对象能给儿童提供一种安全感。疲倦或紧张 的儿童会靠近其依恋对象,并且在感情上表现出 更大的宽慰,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表现出愉悦和 轻松。
10
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日本心理学家 广田君美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整个过程分 为五个时期。 (1)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 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 (2)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座位接近、上 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3)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由于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 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的和被支配地位的儿童。 (4)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 团,出现了统率小集团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 了,并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范。 (5)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各个小集体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 团体,并出现了统率全年级的领袖人物。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要求 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 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能 互相帮助,但还不能共患难。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 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13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 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的,友谊是随时间 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之间应相互信任和忠 诚,同甘共苦。他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认为自 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儿童的友谊开始具有 一定的稳定性。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订计划, 互相帮助。但这一阶段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