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节目制作流程

影视节目制作流程

影视节目制作流程(4)素材的组接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各段素材的相互位置可以随意调整。

编辑过程中,可以在任何时候删除节目中的一个或多个镜头,或向节目中的任一位置插入一段素材,也可以实现磁带编辑中常用的插入和组合编辑。

(5)素材的复制和重复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使用的素材全都以数字格式存储,因此在拷贝一段素材时,不会象磁带复制那样引起画面质量的下降。

当然,在编辑过程中,一般没有必要复制素材,因为同一段素材可以在一个节目中反复使用,而且无论使用多少次,都不会增加占用的存储空间。

(6)软切换在剪辑多机拍摄的素材或同一场景多次拍摄的素材时,可以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采用软切换的方法模拟切换台的功能。

首先保证多轨视频精确同步,然后选择其中的一路画面输出,切点可根据节目要求任意设定。

(7)联机编辑和脱机编辑大多数非线性编辑系统采用联机编辑方式工作,这种编辑方式可充分发挥非线性编辑的特点,提高编辑效率,但同时也受到素材硬盘存储容量的限制。

如果使用的非线性编辑系统支持时码信号采集和EDL(编辑决策表)输出,则可以采用脱机方式处理素材量较大的节目。

非线性编辑系统中有三种脱机编辑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以较低的分辨率和较高的压缩比录制尽可能多的原始素材,使用这些素材编好节目后将EDL表输出,在高档磁带编辑系统中进行合成;第二种方法根据草编得到的EDL表,重新以全分辨率和小压缩比对节目中实际使用的素材进行数字化,然后让系统自动制作成片;第三种脱机编辑的方法在输入素材的阶段首先以最高质量进行录制,然后在系统内部以低分辨率和高压缩比复制所有素材,复制的素材占用存储空间较小,处理速度也比较快,在它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可以缩短特技的处理时间。

草编完成后,用高质量的素材替换对应的低质量素材,然后再对节目进行正式合成。

(8)特技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制作特技时,一般可以在调整特技参数的同时观察特技对画面的影响,尤其是软件特技,还可以根据需要扩充和升级,只需拷入相应的软件升级模块就能增加新的特技功能。

(9)字幕字幕与视频画面的合成方式有软件和硬件两种。

软件字幕实际上使用了特技抠像的方法进行处理,生成的时间较长,一般不适合制作字幕较多的节目。

但它与视频编辑环境的集成性好,便于升级和扩充字库;硬件字幕实现的速度快,能够实时查看字幕与画面的叠加效果,但一般需要支持双通道的视频硬件来实现。

较高档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多带有硬件字幕,可实现中英文字幕与画面的实时混合叠加,其使用方法与字幕机类似。

(10)声音编辑大多数基于PC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能直接从CD唱盘、MIDI文件中录制波形声音文件,波形声音文件可以非常直接地在屏幕上显示音量的变化,使用编辑软件进行多轨声音的合成时,一般也不受总的音轨数量的限制。

(11)动画制作与合成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出现,动画的逐帧录制设备已基本被淘汰。

非线性编辑系统除了可以实时录制动画以外,还能通过抠像实现动画与实拍画面的合成,极大地丰富了节目制作的手段。

3、非线性编辑节目输出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用三种方法输出制作完成的节目。

(1)输出到录像带上这是联机非线性编辑最常用的输出方式,对连接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录像机和信号接口的要求与输入时的要求相同。

为保证图像质量,应优先考虑使用数字接口,其次是分量接口、S-Video接口和复合接口。

(2)输出EDL表如果对画面质量要求很高,即使以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最小压缩比处理仍不能满足要求,可以考虑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上进行草编,输出EDL表至DVW或BVW编辑台进行精编。

这时需要注意EDL 表格式的兼容性,一般非线性编辑系统都可以选择多种EDL表的格式输出。

(3)直接用硬盘播出这种输出方法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视频信号的损失。

但必须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或准备备用设备,同时对系统的锁相功能也有较高的要求。

谈视频图像非线性编辑的艺术技巧如果想要制作出一个好的影视节目或是一张好的VCD光盘,关键取决于制作者的艺术修养。

大家都知道,会写字的人很多,但能写出好字的人并不多,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因此,要提高影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就要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艺术修养。

首先,我们解释一下镜头的两种涵义;从技术上讲,镜头是指摄像机的光学部件;从创作上讲,镜头是指一段连续拍摄制作的片段,片段上的人物或景物。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能有切断的感觉,表现在拍摄中就是摄像机不停地连续拍摄。

但在后期制作时,拍摄时的一个镜头有可能被剪辑成几段与其他片段组接,这时被剪辑成几段,就称为几个镜头。

一、景别景别是指被摄人物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有时根据需要,它们中间又有更加细致的划分,如大远景、中近景、大特写等。

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但在具体制作一个节目时,它应该有统一的标准。

1、远景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

它视野广阔,景深悠远,主要表现远距离的人物和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气氛,内容的中心往往不明显。

远景以环境为主,可以没有人物,有人物也仅占很小的部分。

它的作用是展示巨大的空间,介绍环境,展现事物的规模和气势,拍摄者也可以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使用远景的持续时间应在10秒钟以上。

2、全景全景包括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周围的环境。

与远景相比,全景有明显的作为内容中心、结构中心的主体。

在全景画面中,无论人还是物体,其外部轮廓线条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环境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

全景的作用是确定事物、人物的空间关系,展示环境特征,表现节目的某一段的发生地点,为后续情节定向。

同时全景有利于表现人和物的动势。

使用全景时,持续时间应在8秒钟以上。

3、中景中景包括对象的主要部分和事物的主要情节。

在中景画面中,主要的人和物的形象及形状特征占主要成分。

使用中景画面,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交流,也能看清人与物、物与物的相对位置关系。

因此,中景是拍摄中常用的景别。

用中景拍摄人物时,多以人物的动作、手势等富有表现力的局部为主,环境则降到次要地位,这样,更有利于展现事物的特殊性。

使用中景时,持续时间应在5秒钟以上。

4、近景近景包括被摄对象更为主要的部分(如人物上半身以上的部分),用以细致的表现人物的精神和物体的主要特征。

使用近景,可以清楚的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容易产生交流。

使用近景时,持续时间应在3秒钟以上。

5、特写特写是表现拍摄主体对象某一局部(如人肩部以上及头部)的画面,它可以作更细致的展示,揭示特定的含义。

特写反应的内容比较单一,起到形象放大,内容深化,强化本质的作用。

在具体运用时主要用于表达,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特点,起到震撼人心、引起主意的作用。

特写空间感不强,常常被用来作转场时的过渡画面。

特写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因此在使用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可滥用。

持续时间应在1秒钟以上。

二、拍摄角度拍摄角度分为水平方向和俯仰方向。

1、水平方向的拍摄角度水平方向的拍摄角度是指以被摄主体为中心,镜头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同方位拍摄所构成的拍摄角度,一般分为正面、背面、侧面、斜面等几种角度。

(1)正面正面拍摄,即镜头对着被摄主体的正前方拍摄。

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的正面特征,能把被摄体的横向线条充分展示在画面上,容易显示出庄重、静穆的气氛以及物体对称的结构。

正面拍摄时,由于被摄主体的横向线条容易与电视机的水平边框平行,如果被摄体占的画面面积较大,容易使观众的视线无法向纵深发展,画面显得呆板,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受。

(2)背面背面拍摄,即镜头对着被摄主体的正后方拍摄。

背面拍摄能够表现被摄主体的背部特征,通过背部形象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构思。

背面拍摄常用于主体是人物的画面,主要以人物的姿态来表现内容。

(3)侧面侧面拍摄,即镜头对着被摄主体的正左或正右方拍摄。

侧面拍摄与正面拍摄的特点相同。

在拍摄人物时,侧面拍摄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侧面轮廓,特别是面部轮廓。

此外在拍摄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时可以显示双方的举动和神情,能多方兼顾,平等对待。

(4)斜侧面斜侧面拍摄,即镜头对着被摄主体除正面、背面、侧面以外的任何方向拍摄。

斜侧面拍摄的特点是使被摄主体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中变成斜线,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同时能扩大画面容量,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俯仰方向的拍摄角度俯仰方向的拍摄角度,是指以被摄主体为中心,镜头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高度拍摄所构成的拍摄角度。

一般分为平摄、仰摄、俯摄3种。

(1)平摄平摄,即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拍摄。

平摄构成的画面效果合乎人们通常的视觉习惯。

平摄适宜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特别是平摄人物活动场面,能使人感到亲切平等。

平摄的不足之处在于把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物体相对的压缩在一起,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便于层次感的表现。

(2)仰摄仰摄,即镜头低于被摄主体向上拍摄。

仰摄有利于突出被摄主体的高大气势,能将向上伸展的景物在画面上充分表现。

仰摄人物,容易显示出高昂向上的形象,但在广角状态下近距离仰摄人物容易变形。

(3)俯摄俯摄,即镜头高于被摄主体向下拍摄。

俯摄景物就如同登高望远一样,由近至远的景物在画面上由下至上能充分展现出来。

俯摄有利于表现地平面上的景物层次、数量、地理位置等,能给人辽阔、深远的感受。

俯摄适宜表现盛大、开阔的场面。

俯摄人物时宜于展示人物与环境的整体气氛,不适宜表现人物的神情及人物之间的细致感情交流,同时俯摄人物可产生贬低藐视的效果。

三、色彩的处理尽管在拍摄过程中,每一个镜头都可能具有五彩缤纷的色彩,但还是应该有一种色彩占据画面的主导地位,成为画面色彩的基调,这种色彩就叫画面的色调。

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保持节目色彩的和谐、统一,是色彩处理的基本要求。

虽然色彩本身没有情感,但它对人的心理感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红、橙、黄等暖色调,往往会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等等,给人以炽热、向上的感觉。

青、蓝、蓝绿、蓝紫等冷色调,会使人联想到水、冰、夜色等,给人以凉爽、宁静、平和等感觉。

画面的色调,主要取决于不同颜色在一定空间的配置,即画面中那一个颜色占主导地位。

此处取决于不同的光源色、环境色等对表现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色彩基调从属于节目总的情绪基调,是总的视觉氛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节目情绪基调的主要视觉手段。

色彩基调的确定,还应当考虑形像色这一因素。

所谓的“形像色”就是某一行业或某一表现内容经常使用的代表色,如海军的形像色是蓝色,那么表现与此相关的内容时,确定蓝色为色彩基调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用色处理上,要注意:用色要简洁,不要使用太多的色彩;不同色彩所占的面积,应避免平均或相等。

四、运动摄像运动摄像,就是利用摄像机在推、拉、摇、移、跟、甩等形式的运动中进行拍摄的方式,是突破画框边缘的局限、扩展画面视野的一种方法。

运动摄像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在表现固定景物较多的内容时运用运动镜头,可以变固定景物为活动画面,增强画面的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