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上课素材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拒绝同统治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掌握字词含义,疏通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讲解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座深约100米的山洞。
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
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突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世外桃源。
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诗文作品有诗《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3.文言知识梳理(1)一词多义①舍:便舍.船(放弃、舍弃)屋舍.俨然(房屋)②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标记,记号)③寻:寻.向所志(寻找)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④其:复前行,欲穷其.林(这)既出,得其.船(他的)⑤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②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③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邮电或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④率妻子..(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⑤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距离)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为下文再寻桃源埋下伏笔。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去桃源时“不复得路”?【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步骤四鉴赏特色体悟主旨1.说说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交流点拨】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
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来表达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的传奇性开头和归来复寻“遂迷”“未果”的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课文在情节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情节曲折、跌宕。
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2.拓展延伸围绕下列辩题开展班级辩论赛。
辩题: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3.布置作业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课堂上,探讨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而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
因此,学生很顺利地就能回答出来。
10小石潭记上课素材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后又被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
被贬到柳州的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47岁的生命。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复杂感情。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复杂感情。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点拨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国有句古话:“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
”历史上的文人们在失意郁闷时往往喜欢寄情山水。
在唐代,有这样一位文学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到达永州后,他到处寻访山水美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章。
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差.互(cī) 寂寥.(liáo) 幽邃.(suì) 悄怆..(qiǎo chuàng)3.文言知识梳理(1)一词多义①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②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③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④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隶而从.者(跟从)⑤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用来)卷石底以.出(而,连接两个动词)⑥而:乃记之而.去(连词,表承接)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⑦见:下见.小潭(发现)明灭可见.(看见)⑧环:如鸣珮环.(玉环)四面竹树环.合(环绕)⑨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岩(成为)(2)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③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④俶尔远.逝(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⑤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⑥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⑦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⑧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⑨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B10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3)特殊句式①倒装句例:全石以为底。
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②省略句例:斗折蛇行。
句前省略了主语“溪水”。
4.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试着读课文,注意断句,小组推荐代表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在朗读中思考:文章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交流点拨】水、石、树、蔓、鱼、岸等。
4.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回答)【交流点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一)理清思路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
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代同行的人。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交流点拨】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气氛。
(二)深层探究1.第2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清澈。
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游鱼、阳光、鱼影的描写,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见底。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2.第2段中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映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在跟游人互相逗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作者写小溪的源流时,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交流点拨】抓住了溪身曲折、蜿蜒和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