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赠送别诗复习)
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 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 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 特别看重离别。
而诗人的情感天生敏捷, 故而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 独特的人生经验和艺术表现形 式,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离情 别绪。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 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 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地点:长亭、南浦、古道、渡口 • 时间:傍晚、月夜 • 物象: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
“长亭”、“南浦”、“柳”、“芳草”、 “酒”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 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 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⑴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
劳劳亭、渡口、古道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
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 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
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 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 赴考、出使、迁谪(宦 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赠汪伦》 、《送沈子福归江东》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别董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渡荆门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送别诗题目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 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使、还、入、赴、 迁等)某地”
• 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 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 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 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 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 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 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 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 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 处的代名词。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 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 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 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 处的代名词。
⑵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清晨、秋
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 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 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 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 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 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 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 6、常用手法: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比喻、拟人、夸 张、谐音、双关)手法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 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 不事雕琢,却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答题思路“看四眼”
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 意象
• (4)曲调(杨柳曲、阳关曲、渭城曲、劳劳歌、
• 3.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 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 匆匆过客之别。
• 4、感情色彩:
• (1)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 惆怅;
• (2)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 向上。
• 5、基本主题:
• (1)依依不舍的留念;(伤感、失落、怅然) (2)情深意长的勉励;(鼓励、劝勉、安慰) (3)坦陈心志的告白;(表心志、吐积愤)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留别(别) ××” “赠××”
辨题目,通过辨别题目,确定诗歌类型。
• 1、形式标志:
• 标题中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
• 2、常见意象: • (1)时间(傍晚、月夜) • (2)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灞桥、
劳劳亭、谢亭、灞陵亭等)
• (3)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 笛声、远山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 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 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
动人深长。
“春”、“秋”等时间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
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 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 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 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 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 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 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 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 诗中惯用的意象。
意境: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 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 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 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 荒凉。
二、时空类意象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 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 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送别诗常见意象
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 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
鉴赏方法 •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 第一联叙题写意; • 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 • 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 • 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 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
须有次第。 •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 “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 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 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所建。后来谢亭成为 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 的代名词。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灞陵行送别》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 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 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 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 一起。
⑶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 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 美酒、春草
柳:⑴.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 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非常相似。 ⑵.“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 不舍之意。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复习
专 题
一、课前小测:名句默写。 1、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 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春草和流水: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 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 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的《踏莎行》中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
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 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
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
长亭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南浦)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
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10、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送别诗,表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岑参 依依不舍之情,京》 或劝勉友人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观开朗的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遥有此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刘禹锡 上见赠》
离别之诗,抒 《渡荆门送别》
发对家乡的思
思妇、好友相别 •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
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 者的愁绪。
•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
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
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 柳赠别”的习俗。
夕阳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傍晚”等时间意象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 “斜阳”、“暮雪”、“暮钟”等表 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 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 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 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 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 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 的离情别绪(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