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1 观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剧、堤”等15个生字;理解“笼罩、屹立、人声鼎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习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多种方法理解课文词语;懂得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

【教学方法】想象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涨潮时的情形吗?想不想看?2.播放视频《潮水》。

3.你们喜欢吗?你们知道潮水形成的原因吗?课件出示补充资料:潮汐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潮水一般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增大,导致海水受到引力影响,然后出现涨潮。

想不想去看更多的更精彩的大潮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课。

(板书课题:1.观潮)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带音生字:罩、屹、鼎、沸、贯、崩、恢(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罩”是翘舌音。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3.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笼罩屹立人声鼎沸横贯山崩地裂恢复(1)各种形式读词语。

(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2)词语理解。

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4.理解相关词语: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人声鼎沸: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形容声响巨大或变化剧烈。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5.学习多音字:号:hào(号码)háo(号叫);闷:mēn(闷热)mèn(憋闷)6.把生字带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吗?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地话概括出来?(这篇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看看钱塘江大潮是怎么个壮观。

三、精读领悟1. 全文共分几部分?第一部分 (第1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且这一称赞由来已久。

第二部分(第2段):写了潮来之前,钱塘江上的景色以及观潮的人很多,热情很高。

第三部分(第3、4段):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段):写潮退后的景象。

2.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一段。

其他同学思考: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交流:一是总领全文;二是设置悬念,引起下文,让人思考“奇”在哪里。

过渡:我们具体看看作者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奇观”?3.学习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人们的眼前。

”改为“眼前是宽阔的钱塘江”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横卧”一词极具动态感和画面感,可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雄浑的气势和壮阔的场面,改后的句子无此效果。

)(3)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样子的句子?(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4)结合原文理解“若隐若现”。

读一读相关句子: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理解:因为距离远而且又有雾,所以理解为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意思。

(4)找出描写观潮人情形的句子。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5)“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之多;“等着、盼着”说明人们非常期待海潮的出现。

)4.学习第3、4段。

(1)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由远及近的顺序)(2)第三段中如何写远处潮来时的情景的?(声音:隆隆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形状:水天相接处出现一条白线。

)(3)对潮来时近处的描写作者又抓住了哪几个方面?(声音、形状、颜色)(4)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找出近距离描写潮来时的词句?(形状:白线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两丈高水墙;颜色:白浪翻滚、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山崩地裂、颤动。

)(5)“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更具体形象,把翻滚的白浪比作水墙,描写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可见潮水是如何的汹涌)。

图片感受水墙。

(6)你还能找出本段中的比喻句吗?(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在这里又把什么比作什么呢?(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水势大、速度快,势不可挡;把潮声比作山崩地裂,说明声音大、气势非凡。

)www-2-1-cnjy-com(7)播放相关视频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8)有感情地读一读句子。

5.学习第5段。

(1)师生齐读。

(2)本段中的哪些词语还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6.拓展延伸:你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如此壮观吗?请阅读课本资料袋中的内容。

7.课堂小结:作者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1)了解并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观,激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习课文按顺序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还学会了抓住关键词语去深入文本进行阅读。

五、课堂练习1.用恰当的词语代替下面的句子。

浪潮马上就要来了,顿时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那样。

(人声鼎沸)浪潮来时的声音就像山岳倒塌,大地裂开一样。

(山崩地裂)2.写出四个描写海面的四字词语。

风平浪静、汹涌澎湃、风号浪吼、波澜壮阔六、作业布置1.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本课四字词语。

2.课下搜集有关写景的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观潮潮来前薄雾笼罩、风平浪静潮来时闷雷滚动、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潮过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教学反思】《观潮》是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本文思路较清晰,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层层递进的描写了大潮的壮观,从而体现一开始的“奇”字。

而且作者用词非常形象、确切。

因此,教学时我采取读关键句,抓关键词去深入每段文本寻找所提问题的答案。

然后再读文段,加深认识。

教学时,有条件的教师如果每段都能配上适当的视频效果会更好。

2 走月亮教材分析:《走月亮》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

读着这篇文章,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桃源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的感叹号中包含着多少温暖的感觉和幸福的滋味!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快乐、幸福、充实。

教师要给学生的学习历程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接受生活的感染与召唤,从而感悟文本,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的学习中来,领悟文本,赋予文本新的生命力,并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教学措施:本文语言静妙,别致,富有诗意,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重难点。

1、在通读、认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的特点。

(先写景,再抒情,最后说明在什么地方走月亮;说明写景的观察点,而且是以呼告的语气,请求阿妈。

前面的写景抒情是到哪个地方走月亮的愿因。

)2、细读品味,理解感悟,“以生为本”,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的诵读为主线,,让学生个人读,小组读,然后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3、学习反复句,通观全文,体会“我和阿妈走月亮”出现四次的作用,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文中的一些词语。

难点:初步理解“走月亮”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1、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二首》,知道古人对明月非常喜欢,写下了许多佳作。

今天,我们要跟着一位伟大的现代作家——吴然,去看看他眼中的明月,请进入今天的学习--《走月亮》。

2、齐读课题,思考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3、看作者简介:吴然,1945年生,云南宣威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春城晚报高级编辑。

编辑之余,为少年儿童写作散文。

已出版散文、散文诗集《歌溪》、《一碗水》、《我的小马》(台湾版)、《小鸟在歌唱》、《天使的花房》等10多部。

曾获中国作协第二、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

作品选入上百种选本,其中《民族小学》、《新年礼物》、《珍珠泉》、《杨梅会》等被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二、初读课文理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再请学生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

(2)词语闯关:洱海月盘柔和淘气牵着坑坑洼洼风俗泼剌汩汩浇灌蚕豆沉甸甸稻穗镀金银毯田埂嗅见闪闪烁烁2、再读文章,理解:什么叫做“走月亮”?(生: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