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城重建研究——以滦州古城为例

古城重建研究——以滦州古城为例

古城重建研究——以滦州古城为例摘要:旧城改造往往面临着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矛盾。

本文分析研究了当前旧城改造的突出特点盲目大拆大建致使城市特色消失千篇一律并以文化保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文化的旧成改造模式。

同时以滦州古城为例,将文化保护的概念应用到滦州古城重建的改造中。

得到一些关于旧城改造的启示。

关键词:滦州古城重建文化保护城市的旧城区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它是数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不可代替的精神价值。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旧城改造已经成为刺激城市发展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和措施。

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盲目改建,以“新”为美以“洋”为尚,使城市旧貌换上了高楼林立水泥森林的新颜,城市文化特色消失的同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如何科学规划处理好旧城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当前旧城改造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当前旧城改造得特点与问题改革开放带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大大加快,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建设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

昨日还是一片矿野或是破旧城区,今朝高楼林立已成为普遍现象。

如此快速的更新带来“新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特色危机”:城市失去了个性,千城一面,“南方北方一样,大城小城一样,城里城外一样”。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城镇,正在被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的新建筑所淹没。

1“东施效颦”,简单的模仿。

“东施效颦”是当前城市建设缺乏个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城市根本不考虑自身条件,更不考虑市民的行为心理,忽视商业运行的内在规律,只是简单的照抄其他城市的经验,盲目跟风建高楼建公园结果是许多城市都成了标准化样板式的高仿品。

而城市管理者们只是简单地认为城市现代化就是高大的楼房、宽阔的道路和广场,不断地将那些原本具有特色、能够代表城市特色的建筑、街区给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众多没有文化内涵、更无历史底蕴的新建筑。

所以许多古城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逐渐地失去了个性和特色,走向了千篇一律的套式。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使得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俗习惯,人们的衣食住行更是千差万别,南北的建筑也是别具特色。

南方的吊脚楼、北方的四合院、西北的窑洞都因各地的气候不同而差异很大。

如果这些地方特色建筑都被统一标准模式的高楼大厦所代替出现的结果就是全国各地共同组成了一个大的中专码头,建筑物就是大小不等的集装箱只有编号的区别。

这不仅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更使城市特色缺失,同时历史文脉更被无情的隔断,阻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只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文化的保护。

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更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的奋斗目标。

政府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修建道路桥梁,新建大的购物中心和设施齐全的居民小区方便居民生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对服务业金融业的资金投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拉动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经济更是蓬勃发展,旧楼拆迁新楼改建,农民不动产变现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都忙于致富共奔小康尤其是地产开发商忙于新建房屋,建筑旧了就拆了重建简单的认为高楼大厦、电视电话就是现代化只要手里有钱就是小康。

在旧城改造中居民往往只关心破旧房屋是否换成了设施齐全的高楼,开发商只关心能不能带来经济流入政府也并未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没有人关心以后会怎样更不会关注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人们过分地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而忽视和破坏了历史文化的传成和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使得城市个性丢失、文脉割断逐渐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城市个性缺失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个性的缺失将会严重危害到城市的发展。

一是将导致城市重复建设,造成城市资产的闲置和过剩。

由于各地方一味强调经济的发展,相互模仿和攀比,必然会造成重复建设,重复建设不仅仅表现在各个城市无休止地架桥铺路、修建广场、塑雕塑、垒砌高楼,还表现在产业结构选择上。

二是将会割断城市发展的文脉,更会失去城市发展的历史底蕴。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都有着自己一定的历史渊源,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又留下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历史文物、园林建筑以及相关的故事传说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闪光印记,是传世无价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文脉。

一个城市的个性则更多地是在过去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文脉就是最能体现城市个性的东西。

在我们城市决策者们出于改变城市原来旧貌的“良苦用心”下,“手一挥,推推推”的大手笔下,整个城市失去的不单单是仅存的个性元素,失去的将是我们代代传承的历史文脉。

三是将使城市不断丧失竞争力。

城市个性缺失,使城市从内部来讲是重复建设、资产过剩,缺乏发展的后劲,从外部来说又缺乏吸引力,更难以集聚外来的优势人才、资金、管理、技术等经济发展的要素,从而导致城市整体竞争力的下降和丧失。

使用寿命就提前下岗同时也造成大面积房屋空置,造成严重资源浪费也使得房产经济虚假攀升。

旧城区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一味追求现代化将旧城推倒重建带来得只能是片面城市化其增长方式更是粗放的浪费的。

二、旧城改造理论方法—基于文化保护的旧城改造城市发展要有自己的文脉,也就是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

保住了这个文脉,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更能增加城市的厚重感。

像苏州的周庄、山西的平遥古城等,都是很典型的事例。

周庄虽已经历900多年岁月沧桑却能完整地保留了江南水乡集镇的建筑格局,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之乡。

另人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城市在注重文化保护、发挥文化优势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经常用一些与城市历史文化毫无联系的高楼式的规划手法搞建设,割断历史的文脉,阻碍城市。

所以城市改造和建设中基于文化保护的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化保护是指在城市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中延续城市的文化特色,增加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

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城市重建、振兴、更新、再开发和城市再生五个阶段。

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城市战胜了千篇一律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城市文化保护也越来越受重视。

保护文化的城市规划可以将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很好的延续,同时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这对旧城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保护文化的旧城更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历史资源的保护和恢复与城市的商业、旅游等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合理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更好的体现城市特色的最佳方法。

基于这一模式的改造规划首先要了解城市资源和文化内涵获知城市发展现状。

其次要善于挖掘发现城市文化特色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最后要整体布局建立特色文化和节点。

下面我们就以滦州古城为例分析研究文化保护的发展模式.(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滦州古城滦县古称滦州,地处京畿,东邻滦河,更是通往东北三省的交通要道。

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一个历经千年风雨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契丹、女真、鲜卑、蒙古、满、汉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更是中原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是唐山的文化主母体和历史依托。

中国人设计的第一铁路大桥、张学良东北易帜、震惊中外的辛亥滦州起义都发生在滦县,可谓历史悠久。

1976年突如其来的唐山大地震把这里几乎夷为平地只剩下滦州府衙等少数建筑,政府决定另建新城,使得老城区与当地区域城镇的发展严重脱节,古城从此衰落。

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新城区和其他中心镇,在住宅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脏、乱、差成为了老城和其他旧城的共同的特点。

07年10月河北省提出城市三年大变样计划,在此契机下政府决定对古城进行重建恢复古城原貌。

2010年,古老的滦县在河北转型的大背景下,全面复兴三千年古老而厚重的文化,以180亿建设整体城市力争五年时间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进军“十二五”滦县致力于把文化“软实力”打造成城市发展的“硬支撑”向着建设中等城市的目标冲刺。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对于诠释、彰显当地的文明、底蕴,最有震撼力、说服力,最能激发当地人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之情。

所以,对滦州古城各种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对滦州古城各种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弘扬,需要高度重视。

这方面投入精力、拨付资金,着力提升正定形象、提升滦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与凝聚力,意义深远,作用巨大,是值得的。

(二)以文化为魂的古城改造模式(1)总体规划滦州古城计划投资50亿元,占地约2000亩。

该项目以植入有形文化建设为宗旨,将“和”文化确定为古城规划的文化理念,在整体规划布局上则以深具古韵精髓的建筑为体,以彰显有形文化为魂,更充份挖掘凝粹滦州文化,建设纵向是以时间为轴,截取三千年的历史精华,复原千载的历史古迹;横向则以多民族团结融合为轴,表现置身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汇地的滦州,千百年来各民族团结融合的盛况。

从项目功能上,以中国北方汉文化风习为主导,着力打造美食街、古玩街、旅游商品街、珠宝玉器街、客栈区、游乐区、购物区及游客接待中心、五星级酒店等。

滦州古城不单纯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是在滦县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华夏精神之上产生出的复合型产业链条。

复合性文化产业融合了文化、旅游、建筑、商业、人居五大要素,把传统商业街、居住的院落以及历史文物古迹的综合保护和改造有机地协调起来,集中力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方面可将滦县消失的古代滦州八景重新复建……一句话,整合滦县三千年文化资源,把滦县有形文化做好、做足、做精。

另一方面,对评剧、皮影、剪纸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保护性开发,邀请民间艺人进行现场表演,推出当地文化特色的歌舞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得到认知、传承与发扬,同时,加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融合与交流,使有形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得益彰,共存共荣。

同时,把酒店客栈、购物中心、生态广场、博物馆、公园等一批旅游设施作为衍生产品,形成一个集旅游、文化、购物、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之城。

这样,有形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不再是铅印的文本和枯燥的名词,而是鲜活的市井风情,让人趋之若鹜的旅游景区。

(2)弘扬特色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3000年的文明历史夯实了这座城市的人文根脉和文化基石。

这里是殷商时期孤竹国所在地,是夷齐让贤、老马识途等典故的发生地,是评剧、滦州皮影等民间艺术瑰宝的诞生地,是辛亥滦州起义、张学良易帜、冀东抗日暴动的纪念地。

孕育了"尚节义,勤稼穑"的平民文化,见证了以夷齐让国为代表的圣贤文化,感受了"为天地立心,为生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文化,培植了以冀东大暴动为代表的红色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