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舍的作品汉语言文学112班周红妤内容摘要本文从若干作品着手,简要的阐述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舒庆春)的作品特点及其小说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点。
另外,根据对老舍先生的典型作品的分析,肯定了老舍先生为反帝爱国做出的文学贡献。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人物特点小说作品特点反帝爱国文学贡献正文部分一、关于老舍先生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足正红旗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著名的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离婚》,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
老舍先生是出声贫寒的地道的北京人,他从小在贫民窟里面长大,接触到过各种各样的平民,由此也经历过无数出身贫寒给他带来的磨难和挫折,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看透了所谓的人情世故。
他熟悉城市贫民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他创作市民题材和北京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老舍的小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善于描写丰富多彩的市民世界,刻画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
还对小说文体进行了创新。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陷害,含冤自溺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
二、浓郁的京味儿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他对北京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因此,无论老舍走到哪里,他总是喜欢以北京作为小说的写作背景,写北京的风俗特点、市民习惯,而且作品中描绘到的地方用的大多是真名。
这可借鉴他写的《北京的春天》,这篇文章里面就写到了北京的春季:春节期间,北京城内城外有很多寺院开放,任人浏览,庙外还有摆摊做买卖的,北京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等地方最有名。
其中也刻画了春节前后,北京人的活动和各种味过节所做的准备。
《北京的春节》中写到: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八那天八粥来祭祖祭神、北京过节家家吃饺子、屯年货、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那天贴新对联,每一家都要灯火通宵,不许间断。
年后男人们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则在家中等待接待客人……再如老舍先生写的话剧《龙须沟》,写的是解放前北京的龙须沟及其附近住满不同的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的下层劳动人民。
为人耿直的老艺人程宝庆原来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而被其手下打上,被迫逃跑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
同院的丁四也备受恶霸的欺凌,后来丁四的女儿小妞子不慎掉进脏臭的龙须沟里面淹死了。
剧本围绕着北京龙须沟,围绕这些在龙须沟周围居住的饱受磨难的北京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一幕幕北京下层人民的贫苦生活。
老舍先生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善于把市民的喜怒哀乐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阶级的对抗联系在一起。
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逼真的场景浓缩在一起就是一个有声有色的、活泼生动的完整丰满的、京味儿十足的世界。
如此一来,我们不得不说老舍先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三、人物特点在老舍的作品中,作者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市民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由多种市民共同构成的,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我认为他刻画最成功的应该是“城市贫民”形象。
贫民形象刻画十分生动的当数《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描写了一个外号骆驼名唤祥子的人力车夫的人生悲剧,一个对未来充满满怀希望和憧憬的年轻人,带着他的梦来到大城市打拼。
祥子原本是农民,脸上的疤痕及其生活习性和内在的心态都留下了农民的烙印。
城市质朴、木讷、保守的祥子离开农村后再也不愿回去了,因为他知道农村没有生活出路。
这也正是当下千千万万农民工的心态。
可是现实却象一把残酷的利剑一次一次给予祥子打击。
小说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家庭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进行描写,在他经历了三起三落以后,在他经历了那么多次残酷的打击后他最终还是败下阵来,被迫接受那些他不愿接受的事实,每天都如行尸走肉般活着。
小说中的祥子为了赚钱再买辆车,于是帮杨宅拉起了包月,但是他不看忍受侮辱,愤怒地将钱摔在杨太太的脸上。
这段精彩的描写,突出了祥子善良坚忍的外表下还蕴藏着反抗的要求,丰富了贫民形象的人物性格。
再看祥子为曹先生拉包月,眼看就要凑足买车的钱了,却被孙侦探敲诈一空。
祥子困惑地呐喊:“我招惹谁了。
”两次买车的希望破灭,也促成了祥子与虎妞的悲剧婚姻,这样的一句话,已经足够表达祥子内心的万分绝望之情。
总而言之,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有上进心却又没有从悲剧生活中挣扎出来的、朴实憨厚的最后又被迫接受自己所不想接受的一切的城市贫民形象。
我也并没有资格评论《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塑造的造诣,老舍先生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技巧远远不是我所能理解的吧。
四、小说作品特点1、浓郁的京味儿。
老舍先生是正宗的北京人,他所言之物,所写之物,不管是风俗民情,还是风景名胜,大部分都涉及到北京,而且很多地点都用真名。
他笔下描写的人物基本是北京人,北京总是他的小说的写作背景。
北京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成为一张张鲜明的图画,充满诗意美。
2、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老舍创作的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的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诸如车夫、艺人、暗娼、巡警、拳师、汉奸、纨绔子弟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3、文化省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老舍是文化型作家,他善于对市民阶级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的省视和批判,他批判了市民人物敷衍、苟且、安分守己、软弱胆怯、自我封闭和眼光狭隘的弱点,同时也在这些市民的身上发现了善良不屈和坚忍不拔的优秀秉性。
随着年代的变迁,老舍先生对市民、民族和社会的思考更加深入、深刻。
4、小说文体的创新。
老舍先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小说文体:长篇、中篇、短篇;写实小说、抒情小说等等。
5、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老舍小说的语言善于运用精辟流畅的北京口语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又是以笑代愤的发泄,还有自我解嘲。
语言风格通俗、凝练、生动。
五、反帝爱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3月,老舍先生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了协会的总务部部长。
在抗战8年中,他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有较大的贡献。
他写于抗战志气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主旨。
老舍的作品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了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这些在当时的社会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他的作品引起了广大有识之士的共鸣和支持,对号召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当时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
我认为较为典型的代表作是剧本《国家至上》和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剧本《国家至上》描写的是在抗日前线附近的一个村镇上,一个叫金四把的汉奸利用两个回民拳教师的矛盾,挑拨结盟兄弟之间的不合,企图破坏回汗两个民族之间的团结,破坏中华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最后在一件件血的事情面前,人们终于明白:在大敌当前的时候,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以我们的民族团结为重,个人的恩恩怨怨都是小事,人民群众必须携手肩并肩,全国上下一条心起手,打败日本侵略者,包围祖国的领土完整。
老舍先生通过剧本描述当时我国的各种危急国情,向那些尚未醒悟以及准备叛变的不法分子敲响警钟:危难时刻。
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团结一致对外抗敌,保家卫国!这实则也是老舍先生自己在明志,表明了他时刻准备为祖国抗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者就是《四世同堂》,这部长篇小说以抗战爆发后祁、钱两家的人物为描写重点,描写抗战八年中沦陷区北平人民的生活、斗争及其精神状态。
小说分三步创作,第一部是《惶惑》写抗战初期“惶惑”中的北平。
生活在沦陷区的北平人民虽然痛恨日本鬼子,也不愿意做亡国奴,但是他们大多人都是像祁瑞宣一样摆脱不了“家”的观念,被拴在“家”的观念上,一次也就没有摆脱做亡国奴的境遇,由此,他们感到惶惑和苦闷。
第二部《偷生》,这不谢了“偷生”中的北平的各种惨况。
第三部《饥荒》,主要是写抗张后期的北平闹饥荒,北平闹饥荒。
小说分三部真实地描写了再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下的北平面目全非,以及北平人民备受煎熬和虐待。
小说细腻地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北平人民,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内心无比挣扎,最后又于苦难中走向觉醒和投身抗争。
表达了北平人民可贵的民族气节和以不同的方式所做的反抗斗争,弘扬了民族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然而我觉得作品不仅是作品,它不只是对北平社会现实的描写,不只是单纯的任务小说,它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袒露的表达。
因此作品不仅表达了老舍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和抵制,表达了他对国土沦陷、家破人亡的担忧之情、对国民遭受侵略者迫害的怜悯之情,更是表达老舍先生自己本身反帝爱国的决心和勇气。
六、文学贡献老舍先生对我国的文学不仅是他一生马不停蹄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剧本,还在于他对小说文体的创新。
上面说老舍的小说特点时候有提到,老舍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小说文体,有中、长、短篇小说,写实、抒情、讽刺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传记体小说、意识流小说等。
老舍先生在英国期间由读英国的小说而懂得写小说。
《老张的哲学》就是典型带有英国讽刺小说韵味的代表作。
回国以后,老舍多读俄国的作品,因此,他30年代的小说接受了果戈理、契科夫等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的影响,又吸收了福楼拜、莫泊桑的悲剧韵味。
更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里透视深度,《骆驼祥子》即是上述艺术特点最好的体现。
注释:1、《老张的哲学》,老舍在1926年写于英国,该小说的创作深受英国的讽刺小说的影响,带有十足的讽刺韵味。
2、《骆驼祥子》,20世纪30年代写成,是老舍小说创作渐趋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
3、《四世同堂》,老舍写于抗战期间,小说人物形象生动,在现北京风土人情和节令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小说主要写抗战时期北平的痛苦与抗争,觉醒和新生。
4、《龙须沟》,老舍话剧的典型代表,写于解放战争之后。
5、《国家至上》,老舍于宋之合著的话剧,写于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