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1 植物分类概述(一)

8.1 植物分类概述(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目的和任务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对植物进行准确描述,命名,分群归类, 并探索各类群之间亲缘关系远近和趋向的基础学科。
1、准确鉴定药材原植物种类。 2、探寻新的药用植物资源和紧缺药材的代用品。 3、为资源的调查提供依据。 4、国际交流。
第二节 植物分类简史
一、仅根据植物的形态、习性、用途进行分类,未考察各 类群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称为人为分类系统。
Compositae Palmae
Gramineae
规范学名 Brassicaceae
Fabaceae Hypercaceae
Apiaceae Lamiaceae Asteraceae Arecaceae
Poaceae
“种”(species)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或基本等级。 “种”的定义:指一个种的所有个体的各部器官(尤其是 繁殖器官)具有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
如果变异在形态上易于区分,可视差异的大小划分为 变种(variety,缩写为 var.)、亚种(subspecies, 缩写为 subsp.)、变型(formar,缩写为 f.)。
第四节 植物的命名
每一种生物制定世界各国可以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十分 必要,这种世界公认的科学名称,即学名。
一、植物种名的组成 采用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双名法” 。 主要由两个拉丁词组成,前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是种加 词(习称种名)后可以附上命名人的姓名(或缩写)。
(三)、塔赫他间系统
前苏联植物学家塔赫他间(A. L. Takhtajan)于1954年在 《被子植物的起源》公布。
(四)、克朗奎斯特系统
美国植物学家克朗奎斯特(A. Cronquist)于1968年在其 《有花植物的分类和演化》中发表。
目前出版了大量植物分类工具书,如编写了令国际植物 学界瞩目的《中国植物志》(共125卷册)、《中国高等植 物图鉴》、《中国高等植物》等重要中草药工具书。
二、种以下等级的学名表示法
种以下的等级有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 变型(forma),其缩写分别为subsp.(或ssp.) 、var.和 f.。
第五节 植物界的分门
根据两界说中广义的植物界概念,通常将植物界分成 16个门。
第六节 植物分类检索表
植物分类检索表(Key)
(一)属名
属名常用拉丁名词单数主格(第1格),第1个字母必须大 写。
(二)种加词
常使用形容词,有时用同位名词或名词所有格。种加词全 部字母用小写。 用形容词时,其性、数、格要与属名一致。 用同位名词时,要求与属名的数格一致,而性别不必一致。
(三)命名人
名字的缩写词,每个词的首写字母必需大写。 我国人名姓氏,除过去已按威氏或其它外来拼写法拼写的 外,应统一用汉语拼音拼写。
鉴定植物类群的一种工具。按法国人拉马克(Lamarck)的 二歧归类法编制的。
一、定距式检索表 二、平行式检索表 三、连续平行式检索表
二、植物学家提出了各自建立的较为科学的植物自然分类 系统。
当前较为流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系统
(一)、恩格勒系统 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 (A . Engler) 和柏兰特 (K . Prantl) 于1897年松(J. Hutchinson)于1926年和1934年在 其《有花植物科志》中提出。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 有111目,411科。
第三节 植物分类的单位与等级
植物分类等级由大至小主要有:门、纲、目、科、属、 种。门是植物界最大的分类单位。


十字花科
豆科
藤黄科 (金丝桃科、山竹子科)
伞形科
唇形科
菊科
棕榈科
禾本科
习称学名 Cruciferae Leguminosae Guttiferae
Umbelliferae Labiatae
植物分类概述
本部分主要讨论: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节 植物分类简史 第三节 植物分类的单位与等级 第四节 植物的命名 第五节 植物界的分门 第六节 植物分类检索表
目的要求
目的: 掌握常见的自然分类系统及植物分类研究的方法。 掌握植物界的分门;植物分类的等级、植物的命名、科及 科以下分类等级检索表的利用和使用方法。 熟悉植物分类的目的、任务。 了解植物分类简史,学习植物分类学的意义。 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新方法。 了解检索表的编排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