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9-07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摘要: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

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

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镇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1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在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30年,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30年。

在这辉煌的30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1],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61个,平均每年增加16个,建制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多个增加到1.89万个,平均每年增加640多个[2]。

城镇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1年的711.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239亿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0.9%。

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 2扩展到2005年的32520.7km 2,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6.7m 2增加到2007年的27.1m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2%,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36.3,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1.5%,城市燃气普及率由11.6%提高到82.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5m 2增加到7.9m 2。

城市化发展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拉动了国家经济增长,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为国民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动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战略任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3],要继续坚持把城市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动摇。

城市化的发展正在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e ,2000年)所说: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4]。

在未来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将有超过发达国家劳收稿时间:2008-08-10;修回时间:2008-12-06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编号:KZCX2-YW-321-05)、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006BAJ05A06,2006BAJ14B03)资助。

第29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29,No.12009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09DOI:10.15957/ki.jjdl.2009.01.005动力总数的乡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要从低生产力水平转向高生产力水平,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5]。

2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2.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升0.93%,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不到30年的时间里。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9年时间内,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提高了7.28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之后的29年时间内,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7年的44.99%,提高了25.98个百分点,是前一阶段的3倍多,每年平均增加0.93个百分点。

根据世界银行人口资料数据,1980—1990年的10年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了4个百分点,中国提高了7个百分点。

其它国家中,土耳其提高了17.4个百分点,韩国提高了16.9个百分点,菲律宾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巴西、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马来西亚分别提高了8个百分点左右,其余国家都低于7个百分点;1990—2000年的10年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了3.4个百分点,中国提高了9.4个百分点,仅次于泰国(12.4)、印度尼西亚(11.4)、和菲律宾(9.7);2000—2006年的最近6年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中国提高了4.6个百分点,仅次于印度尼西亚(6.1)和马来西亚(5.5)。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国城市化水平历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98%,远快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历年平均增长速度(0.84%)。

2.2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各国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从10%的人口住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里变到30%的人口住在这样的城市里,在英格兰和威尔士需要79年,在美国66年,德国48年,日本36年,澳大利亚只有26年[6]。

而中国从1949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0.64%,到1996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0.48%,经过了47年时间。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根据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论,即城市化水平小于30%为起步阶段、介于30—60%为中期阶段、介于60%—80%为后期阶段、大于80%为终期阶段[7],可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为稳健起步阶段和加速成长阶段共两大阶段。

按照城市化起步阶段的判断标准,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为起步阶段的结束。

考察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194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10.64%,到1981年达到20.16%,到1995年达到29.04%,到1996年达到30.48%。

据此可以判定自1949—1995年为我国城市化起步阶段。

完成城市化起步阶段,我国整整花了47年时间,相当于半个世纪。

用了如此长的时期才完成城市化起步,主要是受到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动荡、相关政策、城市化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从起步阶段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曲折发展过程,体现出城市化进程的动荡性、萧条性、停滞性、徘徊性、低速性等特点。

2.3我国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

城市人口比重仅高于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缅甸、巴基斯坦等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城市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从30%提高到60%,英国用了100年,德国用了80年,法国、日本、美国等用了60年。

选取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联合国预测法得到的预测结果为:到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7.8%;2030年为68.7%,2050年为85.7%。

按照城市化进程一般呈“S”型曲线上升的规律,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法进行预测,结果为: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4.15%;2030年将达到63.2%;2050年将达到78.87%。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发展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203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进入城市化后期的成熟发展阶段。

3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判断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否合理和健康,主要取决于城市化进程是否与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是否与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相适应,是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是否与就业水平相适应,是否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与上述五大方面相适应的城市化道路一定是健康的和谐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城市化同我国经济20经济地理第29卷建设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起伏的发展道路。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

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时期,国家提出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方针。

从1984年后试行新的市镇建制标准。

规定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千的,可以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制,实即乡改镇。

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的镇,可以设市的建制。

县城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非农业产值60%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

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和市镇标准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

我国建制镇的个数从1981年的2678个迅速增加到1985年的9140个,平均每年增加1615个。

这一时期是我国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以小城镇繁荣发展为主导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1986—1990年“七五”计划时期,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提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1985年公布的“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更明确指出:“坚决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