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
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问:1、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
2、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答:1、闻一多
2、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二、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整理研究《周易》、《诗经》、《庄子》、《楚辞》(汇成“新义”)四大古籍,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 ),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的高徒。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

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歌》、《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四、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要求:1、听准字词读音,并做好标记。

2、理解字词含义,初步感知课文。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五、探究课文
默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2、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赅。

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以递进语意表现他“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的特点。

起到开门见山,领起下文的作用。

3. 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三个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4.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六、拓展与延伸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

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的美德和实干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七、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藏克家先生以及从他的笔下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一位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在思想品格上具有“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特点。

八、课后作业
1、找出作者在文中使用的四字语(成语)。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