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一、彼得一世改革:俄罗斯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国,钦察汗国解体后获得独立,领土不断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自称沙皇,标志着近代俄国的建立。

1、改革的背景:(1)西欧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2)17世纪的俄国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经济相比西欧还相当落后:(3)彼得一世希望获得良好的出海口,实现扩张的目的:彼得一世即位时的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内陆国,北边虽然后海岸线,但是基本上常年封冻,无法作为港口,彼得一世希望通过向西扩张,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向南扩张,获得黑海的出海口。

(4)俄国军队在向克里木的进攻中损失惨重,暴露了俄国军队的弱点:2、改革的主要内容:1697年彼得一世组织使团考察西欧国家,自己也化名前往,一年后回国,即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军事上,仿效西欧样式,建立新式海陆军:(2)经济上,鼓励开办工场,发展工商业:(3)政治上,改革和健全国家近代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4)社会文化方面,重视教育改革,改变社会习俗:3、改革的影响:彼得一世改革并没有触动俄国的农奴制,但是经过改革,俄国的国力显著增强。

使俄国跟上了世界潮流,开始了其现代化的进程。

(1)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

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

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2)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

(3)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

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国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彼得一世的改革为以后俄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1、1861年改革:(1)改革的背景:①落后的农奴制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19世纪30年代,俄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落后的农奴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近代工厂缺乏自由劳动力;农奴收入低下,社会购买力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窄。

②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俄国农奴深受贵族压迫,生活贫困,不断起来反抗。

③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1854~1856年,俄国和英法为争夺克里木半岛而进行了战争,最终俄国惨败。

俄国虽然占据距离近的优势,但是这并没有能够帮助俄国取得胜利。

战争中,俄国和英法的差距也明显暴露出来:英法用火车和汽船调动军队和运送军需物资,而俄国依然是以畜力运输工具为主;英法军队使用先进的后膛枪,而俄国士兵依然以前膛枪为主;俄国军队中军官打骂士兵、克扣士兵补贴、贪污军饷等落后现象,大大影响了俄军战斗。

(2)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2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内容有:①从法律上宣布农奴成为自有人,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公民权利,地主不能在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

②农民交纳了60卢布的赎金以后,6个月后可以取得宅旁的园地,此外还可以出钱购买一块份地,农民先付20~25%地价,余款有国库垫付,农民在49年之内偿还本息,这样的做法使农民的经济负担沉重。

以后,沙皇又采取了一些措施:①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是又严格的财产限制;②参照西欧模式,建立陪审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3)改革的性质和意义:1861年改革使沙皇为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它废除了农奴制度,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905年革命:(1)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1904年,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俄国对日本发动了一场战争,结果俄军惨败,和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失去了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权益。

(2)1905年革命:1900~1903年,俄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工农斗争此伏彼起。

沙皇政府为了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乞灵于一场胜利的对外战争。

但是,结果适得其反。

1904年开始的日俄战争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加深了人民的苦难,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从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1905年初,彼得堡最大的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抗议厂方无理开除工人。

罢工很快发展成为全城总罢工。

1905年五一节,全俄有近200个城市爆发工人罢工。

10月,全国主要铁路线的职工宣布总罢工,随即扩展到各大城市,形成为全俄政治总罢工,有100多万人参加。

总罢工使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停业、车船停驶、邮电不通、许多政府机构陷予瘫痪。

在总罢工过程中,各地纷纷建立苏维埃,领导革命斗争。

(3)俄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十月总罢工迫使沙皇作出重大让步。

10月30日(俄历10月17日),尼古拉二世签署宣言,答应召集立法杜马和给人民以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

资产阶级欢天喜地接受了这个宣言,说“开始了民主宪制”,并组成了十月十七日同盟(十月党)和立宪民主党。

一、十月革命: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严重消耗了俄国的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在加上前线接连失败,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国内危机加深。

1917年3月(俄历2月)首都彼得格勒爆发勒工人和士兵发动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

二月革命后,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主要领导人都不在国内,政权被资产阶级掌握,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时工人和士兵也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1917年4月,列宁回到俄国,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即《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国民已经结束,革命应该转入无产阶级革命阶段,为俄国的革命指明了方向。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临时政府不但没有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反而继续参战,在前线的贸然进攻遭到失败。

消息传到首都,彼得格勒爆发了反战的游行示威,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经过充分的准备,1917年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爆发了武装起义,7日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8日,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全部政权一律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土地法令》(宣布将全国土地手归国有)和《和平法令》(宣布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建议交战国停战,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政府——人民委员会,作为中央政府机构。

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4、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新生政权:(1)背景:由于战争的破坏,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经济面临崩溃。

协约国为了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并唆使俄国国内的白匪军(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的残余势力)叛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

(2)主要内容:1918年苏俄开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是: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商业上:禁止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3)性质:是苏俄在战斗激烈、经济瘫痪的情况下实施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4)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有限的物力、人力、财力,保证了前线的胜利,为苏俄打退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和平息国内的反革命叛乱作出重大贡献,但是在实行过程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出现一些弊端。

5、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经过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卫国战争,苏俄的经济面临崩溃。

②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已经被打退,国内的反革命叛乱也被平息。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弊端,俄国国内社会矛盾激化。

由于经济的极端贫困和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1920年几乎所有城市都发生了工人的罢工和游行,1921年农民暴动几乎遍及全国,喀朗施塔得的水兵发送兵变,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危机。

④为了稳定秩序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2)主要内容:1921年,列宁果断地停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农业方面:以粮食税收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私人小企业存在和商品买卖;国营企业实行分级管理,推行经济核算,部分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赁制。

商业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3)性质: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地利用国家资本主义。

(4)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工人的失业问题,使苏俄顺利恢复了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并为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使得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

二、两极格局下的苏联:1、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2、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二战后,斯大林强调新的战争威胁,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首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方针。

斯大林利用利用在卫国战争中树立的个人威望,在党内实行个人专权,破坏了党和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3、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掌握了最高权力。

对内: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对于苏联民主和法制建设是一件好事。

对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4、勃列日涅夫和“全球攻势战略”: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

对内:在坚持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发展副业,扩大企业自主权,通过物质刺激提高职工生产积极性。

对外:奉行霸权主义,致力于军备竞赛,对外侵略扩张,先后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综合国力大增,成为军事上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一、苏联解体:1、苏联解体的原因:(1)经济上:苏联工业发展比例失调,消费资料生产缓慢,国内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