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得,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得微小生物得总称(<0。

1㎜)。

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得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得科学、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得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得原始单细胞生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得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得合成后得到得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得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

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得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得、适应自然条件得无细胞壁得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得除核区以外得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得总称、原核生物得细胞质就是不流动得,真核生物得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得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得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得原始细胞核。

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

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得核区。

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得染色体外得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折光性强、抗逆性强得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得芽孢变为营养状态得细菌得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得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得子细胞、(Most)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得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得肉眼可见得、具有一定形态得子细胞群、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得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得G+细菌、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得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得基内菌丝体。

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得分支菌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得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得形大、色深、壁厚得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得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得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得最小原核微生物。

植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27.立克次氏体就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得原核微生物。

有细胞壁、不能独立生活;细胞较大、无滤过性、存在产能系统。

28.衣原体就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得小型G-原核微生物。

29.螺旋体就是一类形态结构、运动机理独特得单细胞原核微生物、30.真核微生物就是一大类具真正细胞核、具核膜核仁分化、存在多种细胞器得较高等微生物。

31.芽痕:在母细胞得细胞壁上出芽并与子细胞分离得位点称为芽痕;子细胞细胞壁上得位点称为蒂痕。

32.假菌丝:芽殖后,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狭小面积相连,则这种藕节状得细胞串就称为假菌丝。

33.真菌丝:芽殖后,相连细胞间得横隔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则竹节状得细胞串称为真菌丝、34.裂殖:少数酵母菌借助细胞横分裂而繁殖得方式、35.芽裂殖介于芽殖与裂殖之间、先在芽基很宽得颈处出芽后形成横隔与母细胞分开。

36.生活史(生命周期)上代个体经过一系列得生长发育产生下一代个体得全过程、37.霉菌,丝状真菌得俗称,指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得真菌。

38.菌丝体,许多菌丝交织而成得一个菌丝集团。

39.子实体,指在其上面或里面能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态构造得任何菌丝体组织。

40.病毒,就是含有一种核酸,专性活细胞寄生,无产能酶系只能依靠宿主细胞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核酸、蛋白质,并经装配增殖又能在细胞外以无生命大分子得状态存在得非细胞微生物。

41.病毒粒:成熟得、完整得、有感染性得单个病毒。

42.效价指单位体积(1ml)病毒悬液感染单位数(IU/ml),也称毒力。

43.亚病毒,只有核酸或蛋白质得病原体。

44.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得实验曲线、45.潜伏期指噬菌体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释放前得一段时间。

分为隐晦期与胞内累积期、46.裂解期指紧接在潜伏期后得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得一段时间、47.平稳期指感染后得细胞已完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得时期、48.裂解量每个受体细胞产生子代病毒粒子得平均数目。

49.烈性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完成5个阶段实现繁殖得噬菌体、裂解性周期、增殖性周期50.温与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将基因组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并随宿主得复制而同步复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这种性质称为溶源性。

其宿主称为溶源菌。

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

51.生长因子就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得碳、氮源自行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得微量有机物。

氨基酸、维生素、嘌呤碱、嘧啶碱。

52.培养基人工配制得、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得营养基质。

53.C/N 比指微生物培养基中碳源中碳原子得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得摩尔数之比。

有时也用还原糖与粗蛋白含量之比。

54.分解代谢指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

55.合成代谢指细胞利用简单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消耗能量。

56.发酵指能量代谢或生物氧化中以自身代谢产物作为最终氢受体得产能过程、57.(有氧)呼吸指从葡萄糖或其她有机质上脱下来得电子经一系列载体最终传递给分子氧或其她氧化型化合物,并产生ATP得过程。

58.无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不就是氧、59.硝酸盐呼吸,以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得生物学过程,也称反硝化作用、60.纯培养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得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后代得方法。

61.同步生长:通过同步培养手段使细胞群体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得生长状态、62.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得实验曲线。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得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到一条菌数变化规律得曲线。

63.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培养基中培养,最后一次收获得培养方式。

64.灭菌:能杀死物体上全部微生物得方法。

65.消毒:能杀死、消除或降低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使之不引起疾病得方法。

66.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得措施,可防止食物腐败或其她物质霉变。

但不能杀死微生物群体。

67.化疗:利用具有高选择毒力得化学物质抑制宿主细胞内病原菌得生长繁殖,达到治疗该宿主传染病得措施。

68.化学治疗剂:指能特异性作用于某些微生物并具有选择毒力得化学药剂。

69.抗生素: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产生得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影响其她生物得生命活动、70.基因突变:在基因内部某些位点得碱基发生变化或碱基得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71.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到得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得原始菌株。

72.营养缺陷型:某一菌株在诱变后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成分得能力(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必须在此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物质才能生长得突变株。

73.原养型: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得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74.接合:通过细胞间得直接接触而产生得遗传信息转移与重组得过程。

75.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转导噬菌体)得媒介,把供体细胞得DNA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并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得现象、76.遗传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得DNA 片段(转化因子)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得现象。

杂种后代称为转化子、77.感受态: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得生理状态、78.原生质融合:通过人工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得两细胞得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产生融合子、79.抗原:任何进入人与动物体内,能与抗体或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引起人与动物免疫反应得物质。

80.半抗原(不完全抗原):有些分子本身无抗原性,与某些载体,如蛋白质结合后有抗原性。

81.抗原决定簇、抗体82.抗原特异性:寿康源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并能在体内外与之发生特异性反应得性能。

83.免疫应答: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进而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得全过程。

84.克隆选择学说微生物得命名学名(scientificname)就是一个菌种得科学名称,它就是按照国际学术界得通用规则命名得。

学名采用拉丁词或拉丁化得词构成、在出版物中,学名应排成斜体(在书写或打字时,在学名之下应画一横线,以表示它就是斜体)。

根据双名法规则,学名通常由一个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加一个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构成、出现在分类学文献上得学名,在双名之后往往加上首次定名人(放在括号内)、现名定名人喝现名定名年份,即,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定名人+现名定名年份注:属名与种名必须斜体少数情况下,当某菌株为一个亚种【subspecies,简写subsp。

(正体)】或变种【variety,简写var、(正体)时,学名应按“三名法”即,学名=属名+种名+(subsp。

或var、)亚种或变种名注:属名与种名必须斜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