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解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
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S蛋白M蛋白L蛋白,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编码性菌毛,相当于雄性菌,接合时作为供体菌prion朊粒,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RTF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r-det决定菌株的耐药性SPA(葡萄球菌A蛋白):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
SPA为完全抗原,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膜,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还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多糖和少许蛋白质,孢子(spore):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
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用。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由蛋白质组成,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病毒体(virion):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有感染性插入序列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一般指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可双向插入,通过正反向整合与基因组上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超抗原,是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刺激产生过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是植物凝集素的数千倍,某些细菌病毒以及支原体等微生物,都能产生超抗原类活性物质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可在机体内存在数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也可不出现症状而成为长期带病毒者,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是病毒感染中的一种重要的类型。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传染性免疫,有菌免疫:抗结核免疫力的持久性,依赖于结核分枝杆菌在机体内的存活,一旦体内结核分枝杆菌消亡,抗结核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垂直传播:病毒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
带菌者: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为带菌状态,不表现临床症状或很轻,该宿主称为带菌者。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毒血症(toxemia):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的现象。
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鞭毛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干扰现象(interference):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高频重组株Hfr,F质粒可游离在细胞质中,亦可整合在细菌的染色体上,引起宿主菌染色体发生高频转移至F-菌,称固有耐药性,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回复突变,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式正向突变,有时突变株经过第二次突变可恢复,野生型的性状,称获得耐药性,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牢固的与细胞壁结合,是细菌致病重要的毒性因子,鉴别细菌的重要标志假菌丝,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出芽产生的芽生孢子持续延长,但不断裂,不与母细胞脱离,产生相互连接成藕节状较长的细胞链,可伸入培养基内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给受菌的方式。
结核菌素试验:人类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会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用结核菌素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旧结核菌素(OT):是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肉汤中的培养物经加热浓缩的滤液,其主要成分是结核菌蛋白。
作为结核菌素试验的试剂。
局限性转导:是前噬菌体从宿主菌染色体上脱离发生的偏差,将前噬菌体两侧的宿主染色体基因转移到受菌体,使受菌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由温和噬菌体介导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由菌毛蛋白组成,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群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
往往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菌丝,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成丝状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在短暂的一次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卡介苗(BCG):是将有毒力的牛型分枝结核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液中,经过230多次移钟,历时13年培养而获得的一种减毒活疫苗。
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
抗O试验:一种血清学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对特异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属于质变。
是指在自然流行条件下,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或两种抗原结构发生大幅度的变异,或者由于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并出现与前次流行株的抗原结构不同的新亚型。
类毒素,是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了毒性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冷凝集试验:用病人血清与人O型血(或自身)RBC混合,4度凝集37度散开,主要用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辅助诊断。
但仅50%左右患者出现阳性反应,此反应为非特异性。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链接而成,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硫磺样颗粒: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流出液中可发现,是放线菌在感染组织中形成的菌落。
肉眼见为黄色小颗粒,镜下呈菊花状。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耐药突变:突变使细菌失去了对某种抗菌物质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某抗菌药物的相对抵抗性,程度用某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表示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内基小体: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细胞浆中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20~30nm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
脓毒血症(pyemia):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普遍性转导: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 都有同等机会进入被装入的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菌体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
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均可介导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清洁:指通过去除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缺陷病毒: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繁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的病毒。
热原质(致热源):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大多由G-菌产生,及其细胞壁的脂多糖溶菌空斑(噬斑phage):当噬菌体和细菌共同培养后,在固体培养基上,噬菌体由于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无细菌空斑。
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的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
噬斑,在固定培养基上,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接种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透亮的溶菌空斑,每个空斑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噬斑形成单位PFU,不同噬菌体噬斑的形态与大小不尽相同,通过噬斑计数可测知一定体积内PFU的数目,即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由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为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条件(机会)致病菌:有些细菌可在人体皮肤或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寄生、增殖,通常不致病,但当条件改变时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致病。
条件致死性突变株,只能在某种条件下增殖,不能在另一种条件下增殖的病毒株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外斐反应:是用变形杆菌OX19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检查抗体水平和变化,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等疾病的一项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