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根据县委的安排,前一阶段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实地查看等方式,对我县的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如下。
一、自然环境概况㈠地理区位精河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天山支脉婆罗科努山北麓。
东邻乌苏市,南邻伊犁地区的尼勒克县、西接博乐市,东北与塔城地区的托里县相连。
地处东经81°46′—83°51′,北纬44°02′—45°10′之间,东西长166公里,南北宽134公里,辖区总面积11280平方公里,约占博州总面积的37%。
县城精河镇东距乌市425公里。
精河县地处北疆交通要冲,优越的地理位置确定了其东联西出的金纽带地位。
312国道和第二亚欧大陆桥穿境而过,处在两个国家一类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的交汇处。
随着奎—赛高等级公路的通车使用和精伊霍铁路、北疆铁路复线的建设,精河县将成为国内、国际客、货运的重要集散地和黄金枢纽。
㈡自然资源1.气候状况。
精河县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41%,一般海拔600~3500米;北部为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54%(其中沙漠占45%,沼泽地占10%),一般海拔189~600米,艾比湖湖面海拔189米。
境内水土光热资源丰富。
具有北温带干旱荒漠性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冬夏冷热悬殊,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蒸发量大,春季多风沙、浮尘天气。
由于县境内地形复杂,地势垂直高度相差悬殊,平原和山区的气候有显著的差异。
年均无霜期171天,日照2710小时。
2.动物与植被。
精河县有42万亩林区被列为国家特种用途林,其中试点面积20.93万亩。
境内有两个国家级保护区——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和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种类丰富,有野生植物270种,涉危物种32种,依据最新卫星影像照片解译,白梭梭群落在保护区内分布面积22412.25公顷,梭梭群落面积18876.32公顷,胡杨群落面积3492.64公顷,胡杨—柽柳—梭梭群落面积3843.32公顷,柽柳—梭梭群落面积2456.06公顷。
保护区的荒漠森林、草场相间,春秋季节气候温和,水热资源丰富,适宜多种昆虫生长繁殖。
保护区现有兽类15种、鸟类36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和鱼类12种,有1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10种,此外奎屯河内还生活着大量的鱼类和虾类。
野生动物有松鼠、野猪、旱獭、狐狸、狼、熊、秃鹫、雪鸡、盘羊、北山羊、马鹿、猞猁等。
乔木树种主要有天山云杉、雪岭云杉,主要灌木有忍冬、野蔷薇、爬地柏、天山花楸、锦鸡儿等。
区内还生长甘草、肉苁蓉、党参、贝母、紫花地丁等中药材。
3.水资源。
精河县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河流年均径流量8.19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5.19万千瓦/小时。
有精河河、大河沿子河、阿恰勒河、托托河4条主要河流,水质良好,有四季草场1076万亩,耕地35.5万亩,适宜各种农作物种植。
4.其他方面。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旅游区天然散布有大量巨型景石,其中以都拉洪分布量最多,沿小都拉洪西北林缘内侧呈半环形不规则间隔列于草地之上,形状各异,造型奇特,由于形成年代久远,石上生有黄色与绿色石锈及苔藓。
每块石头都有一段故事或传说,比较著名的如鞭辟石、守候石、剑辟石、龙马石、虎鲸石、虎石等。
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已发现的矿种多达32种,储量较大并开发利用的有盐、硭硝、石英砂、石灰石、钼等。
境内有全疆最大的咸水湖——艾比湖,以及安阜城遗址、乌孙土墩墓、兆惠将军驻营故址、查干莫墩石人等一大批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韵。
另外还有全国单产最高、产量最多、品质最优的精河托里枸杞基地等。
㈢人文资源精河县属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管辖,因“精河”河而得名。
精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维、汉、蒙、哈、回等26个民族组成,现有人口13万人(含兵团)。
辖两镇、三乡、两场和五台区公所,境内驻有农五师83中心团场和91团场。
精河县历史悠久,唐朝时称为石漆,元朝称晶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政府在县城所在地精河镇筑城,称为“安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正式建立县治。
在军事上精河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县城居民中蒙古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的白教,县境内解放前曾有一蒙古族白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二、旅游业发展总体分析㈠旅游开发机遇条1.旅游发展政策机遇。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旅游政策法规,鼓励积极发展旅游业。
1992年中央就把它确定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1995年进一步明确列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类的第一位,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央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明确“加快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则,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业当然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优待。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按照“旅游产业要人士,两湖一怪要做强”的总体要求来培养和发展。
同时,县委、县人民政府要求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
2.旅游需求发展机遇。
国内旅游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旅游消费正日益走向成熟。
国内旅游需求逐渐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旅游产品开发也进入了战略性结构调整阶段。
在传统观光旅游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探险旅游等专项旅游项目也逐渐称为时尚。
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旅游者的重要选择。
为了使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适宜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精河单一观光性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使其向观光度假型转变。
精河县旅游资源种类众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南山的大海子、小海子、巴音那木,景色旖旎,气候宜人,是开展休闲度假、娱乐的理想地,这些资源组合背景非常适合开发度假旅游产品,还有大西王界碑、安阜城遗址、乌孙木敦墓、兆惠将军驻营故址、查干莫敦石人等一大批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韵,像闪亮的珍珠昭示着精河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甘家湖自然保护区、艾比湖湿地保持着大自然的原有风貌,而且品味极高,是探险、科考和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因此,生态旅游和探险旅游应是精河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3.旅游产品发展机遇。
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并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由于国内旅游市场以超常规的速度增长,旅游产品呈现供不应求局面。
在每年“五一”、“十一”等旅游峰值期,国内旅游者人数呈“井喷式”增长,国内大多数的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点)都承受了拥挤的压力,一些热点地区突破了允许的旅游环境容量,旅游景区(点)严重超载。
旅游客源除流向旅游热点城市、热点景区(点)外,也流向了冷温点的中西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开发机遇,如近年来的那拉提草原、森林等景观与疆内北疆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路中的旅游产品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在统筹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有效恰当的产品开发,精河县将成为一颗新的旅游明珠。
㈡旅游开发潜在威胁条1.生态环境威胁。
一位旅游专家曾说过“旅游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鹅,它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会弄脏自己的巢。
”国内外大量旅游地发展的经验也表明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否认的。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会造成自然环境、原始生态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旅游区植被的破坏、水污染、噪声等。
因此,必须以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及有效实施来保证旅游区优良的自然环境。
2.社会文化影响。
精河县主要旅游客源市场为本地和城镇居民,旅游者携带的语言、服饰、行为等现代城市文化元素对规划区的原生态民族社会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会加快少数民族的汉化速度,加速民族语言、文字、民俗、民风的散失。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精河县旅游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全县旅游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1.政府主导战略不断推进。
县委、县政府从观念、政策、投入及管理上加大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了旅游业发展。
一是加强了领导力量。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精河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协调旅游工作。
二是加强了政策扶持。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大大促进了旅游业发展。
三是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了景区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以及景区的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
2.旅游品牌创建有所突破。
为了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规范旅游景区,推出一批旅游精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我县开展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申报工作,将敖包、黑山头国防教育基地和生态园作为3A级旅游风景区进行了申报,目前已完成评审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同时,还申报了托里乡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待区、州旅游部门初步评审。
3.旅游开发建设进程加快。
近年来,精河县累计投入4800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了县城至巴音阿门风景区道路改造,以及巴音阿门至都拉洪景区、县城至敖包、黑山头国防教育基地的道路修建。
二是景点建设。
投资2570万元建成了精河生态园;在投资300余万元对精河敖包进行美化、绿化、硬化的同时,修建了东归广场和烽火台;建成了巴音阿门新合力度假村,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垂钓、别墅等配套服务项目。
目前,全县拥有二星级宾馆3家,日接待能力500余人;旅游度假村及农(牧)家乐接待点20家、蒙古包30座,日接待能力900余人次。
4.旅游产业效益逐步凸显。
目前,全县旅游业发展框架已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以黑山头军事要塞为主的军事题材游览线、以精河敖包、巴音阿门为主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游览线和以艾比湖、甘家湖为主的生态探险考察游览线,是休闲旅游、观光揽胜的理想之地,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提高。
2001年,接待游客1.5万人,旅游收入78万元。
20XX年,共接待游客 7.6 万人,实现旅游收入达 750 万元,较2001年分别增长4倍和8.6倍。
2021年,共接待游客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8.8万元,较20XX年分别增长27%和26%。
四、旅游业对社会贡献的分析1.推动了对外开放。
旅游本身是一种开放行为,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精河对外开放的窗口。
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业以其显著的外向性、开放性的特点和直接的交流活动,通过经贸、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项目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精河与外地的交往和横向经济联系,增进了各地对精河的了解和认识,全县上下形成了一种大开放的意识和氛围。
二是旅游业的发展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共接待游客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8.8万元,较20XX 年分别增长27%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