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赛课活动评课稿

赛课活动评课稿

2018春季教研月数学评课
说教材之内导教材之外
陈刚
我们学校全体老师举行了赛课活动,我共听了5节课,一节语文四节数学。

听的四节数学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四位数学教师把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进行了延伸、艺术化亦得到了提升。

学校也为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我也深受感染:
1、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周哲老师能够很好的利用二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本节课的主题图,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学生积极思考,由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2、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刘小凤老师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能够让从直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数数、拨珠,到看例题如何列竖式计算,再让学生尝试练习。

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佘硕老师能够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这正是体现了老师
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联系,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认知的理念。

3、老师能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做到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如:刘雨娇老师在讲“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了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总之,这几节数学课,几位老师都能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去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说教材之内”。

对几节课的个人思考:这是“导教材之外”。

1,1、2、3年级是加减乘,应用中都不能离开了“算理”,学生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明白怎么列式,怎样计算。

如:10-5+3和10-(5+3)。

前者是:10和5的差与3合并成一个数。

后者是:求10与5和3的和的差是多少。

前者是:先求差再求和。

后者是:先求和再求差。

前者是按顺序计算,所以没有小括号。

后者是:先求和,所以出现了小括号。

只有搞清楚了计算的算理,学生才能正确计算,也为后面的列综合算式打下基础。

还如:30+2和32-30。

30+2是3个
10与2合并成一个数,也就是32。

32-30是3个10和2个1中取得
3个10,只剩下2个1,也就是2。

还如:32×29。

首先是:29个广
告灯,一个是32元。

一共需要多少钱?是求29个32是多少。

这是
列式的算理。

再次是计算中的算理:32×9是288个1,末位写在积
的个位下面,32×2是64个10,末位应写在积的十位下面。

还如:
30+2是3个十和2个一合并成一个数。

只有说清了算理,学生才能
明白计算的顺序、计算的方法,正确的计算。

2,5年级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看到课题,我就想到以前听课中出
现的问题:只说不变,没说变的。

这节课也只说不变,没说变的。


际就是:分数的大小不变,计算单位改变了。

常规的备课,个人认为其基本要求是:心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
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

很多教师备课时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把
重心放在教学设计上;往往是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而制定自己的方案, 甚至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而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理解别人的设
计意图,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往往会事倍功半。

教材是知识
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所以
我们要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

同时教材需要教师去调整、去丰富、去
完善,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现实、实在、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

深入教材之中,跳出教材之外。

教师的努力将决定学生掌握知识
的高度和广度。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该是一条流淌不息的小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