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节选)》教案
李蕾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理清剧情,把握窦娥的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3、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
特色。
教学重点:
1、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学习和鉴赏戏曲中常用的浪漫主义和抒情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有谁能说出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中的任何一篇吗?《窦娥冤》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1、元曲
2、元杂剧的严格体制
①结构
②角度
③剧本构成
3、古代著名剧作、剧作家
四、读熟全文
五、字词(见《鼎尖》)
六、学生做练习——“基础整合”和课本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并列提纲
楔子:窦娥被卖作童养媳
一折(开端):窦娥拒绝改嫁社会黑暗
二折(发展):蒙冤入狱吏治腐败
指天斥地人民受害
三折(高潮)诀别婆婆
刑场三愿
2、学生简述故事情节
二、安排演讲前二折
三、重点分析第三折
1、初步了解第三折剧情和曲牌和宫调,
——第三折共出现多少曲牌?属什么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为三部分(三个场面)并用四字概括。
(指天斥地—诀别婆婆—三桩誓愿)
五、演读,感受曲词的人物的冤情以及感受抒情性和音乐美
1、自由朗读第三折
2、分角色演读——唱读
窦娥——李恒子(唱词和宾白语调不同)
婆婆——李倩或吴慧云
监斩官——孙之钦
刽子手——邓永建
3、全班读:[滚绣球][快活三][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
4、思考讨论:
(1)这几个曲子各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怨、悲、恨)
(2)重点欣赏[滚绣球]——指天斥地(从内容主题和艺术手法角度分析)A、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天道不公,平白受冤,内心悲愤因而指斥。
怨愤控诉
B、从思想情感角度和艺术手法上试分析这一曲词?
——这一曲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希望——困惑——控诉——怨叹的情感变化过程。
此时的她希望破灭,对天道感到困惑,然后质疑埋怨,最后她的委屈和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最后指斥天地没有主持公道,表现了她遭受巨大冤屈时的痛苦不平和满腔怒火。
其实是窦娥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和抗议,是对封建法制秩序的否定。
这一曲也是作者借上揭露人世间的不公,对干社会作了深刻概括。
运用了借代、呼告、对比等,直抒胸臆,高亢激起,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言铿锵有力,突出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C、性格:坚强,反抗精神
D、到底应该用什么语气和声调读?读出什么情感?
——高亢激越、怒气冲天、坚强急促
(3)第二场面:诀别婆婆
A、性格:善良、孝顺
B、哪些地方表现出她的善良?
C、从“诀别”这一折可以看出什么?
——地位屈辱,命运悲惨。
婆媳情深
D、读出怎样的情感和语调?
——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背诵[滚绣球]
二、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1、概括“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
2、为什么要立下这三桩誓愿?
——不甘心平白受冤,想要寻求冤情,惩罚世道
3、它们化用了哪些典故?各说明了什么?
4、这“三桩誓愿”的顺序能颠倒吗?有何作用?
血溅白练——苌弘化碧(了解冤情)冤
六月飞雪——六月飞霜(冤情深重,足以动天)悲
亢旱三年——东海孝妇(吏治腐败、望上天惩治)愤
5、性格:不满现实、反抗精神
6、首尾表现出的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
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中国人思想深处最后的精神依靠。
因而,前后的所指不同,二者并不矛盾。
7、读——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
三、人物形象及意义
1、窦娥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善良勤劳、安分守己、有主见,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
她生于严酷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趱悲剧的结局。
2、窦娥这个善良的弱女子是如何成为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
(1)经历:不幸命运——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用她抵债,给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丈夫完婚,还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了,最后更被流氓纠缠、陷害,惹上人命官司,终于含冤被斩。
剧作者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浓厚的悲剧效果,极大地引起人们的同情。
(2)指天斥地后,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封建整治。
(3)窦娥的反抗是被迫。
3、这样善良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是谁造成的呢?
——其中有张驴儿的陷害,有昏官桃杌的无能和工人,有蔡婆的引狼入室,还有窦于章典卖女儿。
这些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这些因素构成了“社会”。
社会的不公、昏官恶霸的横行,善良人蒙受冤情是社会造成的。
3、思考:窦娥这一形象表现了什么主题?
——揭露元代吏治腐败残酷、社会黑暗、歌颂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4、课文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
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吗?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1)《窦娥冤》不仅表现冤情,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卫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一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显现的情形和感情很美,委婉表达了对两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
(2) 都用了大胆的想像,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更深刻。
既洋溢着常有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 两篇作品内容都根植于现实,但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中则不可能出现,作品通过想像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理想。
这种写法表现了揭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同时反映了人们喜爱的“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动能。
5、鲁迅说:“什么是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毁灭。
试根据以下的提示,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1)窦娥的不幸命运
(2)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参考答案:窦娥是苦命的化身……剧作者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浓厚的悲剧效果,极大地引起人们的同情。
窦娥又是一位在道德上近于完美的青年,善良、安分原本是她的性格中主要方面,在和越来越强大的敌对面的斗争中,她的性格中的清醒、有主见、刚强才突出了出来,可是这些不但不能够让她摆脱厄运,由于社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反而把她推向死亡。
如她任官府怎样严刑拷打,都不肯含冤认罪,可为了避免官府对婆婆用弄,她主动屈招。
她的善良、刚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她的死期也定了。
又如,她很清醒有主见,坚决不肯嫁给张驴儿,即使受到要挟,也不为所动,情愿“见官”。
应该说,她的这种做法是正确果敢的。
可是官府并不清正廉明,却是流氓恶棍的帮凶,不分青红皂白将她送上法场。
这种个人的道德完美和社会黑暗现实之间慧的尖锐矛盾冲突,是这出悲剧具有浓厚悲剧效果的又一个因素。
此外,剧作结构精巧,使情节紧凑集中,主要矛盾冲突突出,以及对主人经窦娥抗争的强调。
都是这出悲剧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部分因素。
四、赏析戏曲语言
(一)此戏曲评议有何特点?
1、赏析[滚绣球]此曲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读赏)(1)呼告、对比、对偶、反问、感叹、词语反复等,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2)而且整齐、节奏鲜明、音韵优美和谐,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3)分析情感和曲调:
斥责天地——高亢激越紧张急促(冤气冲天)
2、赏析[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读赏)
(1)这二支曲中四个“念”字句各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和心情?曲调有何特点?
(2)此曲中“曲白”配合很和谐,这样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何好处?([快活三])
诀别——如泣如诉、徐缓低回(哀婉凄惨)
誓愿——激荡如潮、慷慨激昂(激愤抗争)
(二)赏析《汉宫秋》中的一段(第三折)(欣赏戏剧的艺术手法)板书:
冤
怨悲恨
指诀三
天别桩
斥婆誓
地婆愿
现实——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