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具体课例,谈谈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内涵,并做到二者的统一。
教学中如何以审美为途径,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获得健康、丰富的审美享受,即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创设情景,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
”⑦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与内化有关系。
在内化中,由于阅读文本以符号、形象、情感等进入主体而引起主体心理结构的调整、改造和丰富,因而造成人的心理发展的效应。
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流程。
首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
其次,教者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
言语转化理论认为:文章是文、象、意的统一体。
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系统;象,即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意,即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意蕴或主旨。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文──识象──明意──悟言”,也就是说是一个循文识象,因象明意,由意悟言的过程。
循文识象即通过认真阅读语言文字去感知、识记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因象明意,即通过弄清楚文章的形象、材料去明确、领悟文章的思想内蕴;由意悟言即从文本所反映的人文内蕴中领悟言语规律、言语意蕴,进而把自己个性独特的体验,通过诵读或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形象,意境,从而体会到文章的人文内涵。
”(二)找准支点,听说读写,揣摩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⑧语文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选择、运用恰当的语言实践形式,是实现统一的关键。
情感型课文往往在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或者在课文结尾处留有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或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出现模糊空白。
学生阅读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
我
们就要善于抓住这些模糊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补白充实形象。
鲜活的语言,闪烁着灵动的智慧。
在一次次成功而愉悦的对话中,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
他们在语言的训练过程中,认知得到了发展,情感受到了感染,思想得到了升华。
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从语言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心智、语文情意等有机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素养。
(三)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表达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
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自读感悟中,扩充文本的内涵。
情感型文章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往往很传神。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若能抓住这些词句,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口、着力点,通过各种手段,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境界中,让学生反复咀嚼、诵读,那么,学生就能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一个文本言语、意义与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互动的过程。
单独经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都不是完整的语文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二、结合具体课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途径和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才已经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关键因素。
我认为,在中学教育阶段语文教育课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这不仅体现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综合课程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我国现有和几千年传统文化特点决定的。
而要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政策和教育目标,使学生的全面素养能真正得到提高,语文老师在课堂的作用最为关键。
以我教高一《边城》为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和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在教《边城》之前,我并没有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
而是在课余的时候和学生商量:我们是阅读课文中节选的小说部分,还是想看电影从整体了解沈
从文和他的《边城》?学生当然非常喜欢看电影,就是连平时不喜欢学习语文的学生这时听见说要看电影,也积极发言支持要看电影。
我看这时已经发起了学生看电影的兴趣,便乘机给学生提出要求,如果要看电影就必须答应我的要求。
那就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记下来,并能提出自己不理解和感觉重要地方。
看谁记得又多又好,好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这样,在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首先调动了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其次,使学生对《边城》的内容,甚至对作者沈从文的文风有了基础的,感的认识;再次,使学生对学习《边城》感到既轻松有有兴趣;最后,在记重点和记问题的时候学生不自觉地就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完影片后,我让学生查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把每组自己所有同学的问题和重点都进行分析归纳,并由各组选出自己的代表负责把本组的问题和重点以及分析结果向其他同学作出说明。
而其他组的同学则认真进行评价。
最后,由我根据同学们的意见进行总体评价,对学生分析内容的优缺点及对于作者的认识给出相对中肯的说明。
得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进行掌声和小纪念品进行奖励。
并对平时胆小的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给予鼓励,让他们在以后的课堂继续努力表现自己。
这样,各小组为了自己小组的荣誉都积极参加讨论,并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不仅调动了所有学生的,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际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在课堂融入主义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做,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在分组讨论及总体感知的基础,我让学生概括出《边城》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在学生进行概括的时候适当引导:把《边城》中美丽的景和主公美丽的心灵进行对比,把《边城》中们之间善良和睦的关系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边城》中最美好的同现代社会的拜金主意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具体感受的时候懂得与之间应该和睦相,应该为我们家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以使我们的家更加的美丽富强。
这样,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能让学生知道在学习生活中,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与相,如何生活。
(四)、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和鉴赏现当代小说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前面观、读、读、听、说的基础,我让学生集体讨论并知道:青少年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看那些表现美的善的文学作品,对那些宣传*力的不健康文学影视作品则应该坚决杜绝。
在此基础,也让学生明白,一篇好的小说作品应该从物,环境,节,主题等主要方面来进行综合的理解和欣赏。
这样,既达到了为考试服务的目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鉴赏现当代小说的方法。
更在真正意义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也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