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编排二、习作设计特点现代课程理论十分强调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科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的作用,认为这些方面的培养比知识更重要。
这标志着人们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而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一种心理结构,它有着不可传递和授受的特性,教师的语文素养不能直接传递或授予学生,只能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构建。
听说读写能力只能在学生自己大量的、反复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得到发展;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态度的培养,也必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
基于这样的理念,教材对于习作的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1.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少年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应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动机和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功能。
教材从三个渠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1、与阅读结合,读写一体。
只要阅读能引起学生共鸣,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就不失时机地练一练。
这包括:续写,仿写,补写以及自读笔记,既可从课文的内容入手,也可从课文的写法着眼。
2、与活动结合,有感而发。
只要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想象世界、生动活泼的,必然会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这包括:各种实用文(不从表达方式上分“记叙文”“应用文”等)、话题作文、想象作文等。
3与生活结合,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写日记。
日记私秘性强,个性化强,教材不做内容和格式的要求,以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情达意。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个活动不同的学生体验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会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体验,因此,教材对每一次习作都设计了几个选题,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表达,而且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例:三年级上册《过年》(P124选一项,写一写)⑴春节快到了,和同学交流,自己家打算怎么过年?自己打算做什么?写下来;⑵去年春节时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写下来;⑶评选自己或班级一年来的五件大事,选一件写下来。
2.尊重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安排习作形式本套教材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智力活动的基本功。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种安排是为了体现降低小学阶段写作的难度。
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
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写。
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一二年级教材都着意安排了编故事的活动,这实际是一种童话体作文的训练,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的结构,即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这阶段的写话教学内容:培养观察图画,观察事物的能力,能看图写话,学写简短的日记,进行情境交际的写话训练,如写留言条、请假条、启事、三八节给妈妈写短信,等等。
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
教材在这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编排,如:写秋色、写家乡、写小鸟、写小动物、写石头、写桥、写邮票、写人民币、写春天、写花,等等一系列的观察习作活动,旨在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和典型性,并通过有指导的素描训练,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包括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
三四年级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即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够初步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够具备比较明确的思维目的性,思维过程也开始有序、完整。
这个阶段的习作教学内容: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写信、写放胆文、命题作文。
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
教材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高年级学生已能分出概念中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内容,能认识正确与错误,区别主要和次要,并能进行逻辑论证。
这阶段的习作教学内容:继续培养观察力、想象力、认识事物的能力。
写作指导要鼓励学生突出自己的个性,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思想认识正确,立意有一定深度,思维活跃,思路敏捷、清晰,能辨证地思考问题,能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客观事物,也能准确地进行自我表述。
如重写《黄河象》、节水倡议书、考察报告、设计公益广告等等。
提示:正确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和特点以写日记为例。
教材在三册13单元的“金钥匙”中由丁丁提出:“我有一个小本子,我经常在上面记下我看见的、想到的事。
时间长了翻一翻,觉得很有意思。
”引起学生对记事本的注意。
接着,16单元学习了《松鼠日记》后,在“金钥匙”中丁丁又一次提出:“你会写日记了吗?寒假里写几篇日记。
”正式提出写日记的要求,而且由课文给出了具体的格式。
到了四册,2单元的“金钥匙”中,丁丁、冬冬用对话的形式提示了日记的内容:“可以写自己的事,也可以写周围人的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教材的这个特点:所有的学习内容及要求是自然引出,不做指令性的安排,以使学生感到进行的活动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教材或是教师布置下来的。
这种编排就要求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整体进行设计。
3.遵循心理学规律,切实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语言的本质特性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亲身体验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益,儿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
根据儿童认识事物是整体的、模糊的、形象的和主观的特点,及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和记忆力的特征,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着重进行整体的、形象的语言文字训练。
因此,我们主张从篇章着手进行表达训练,鼓励低、中年级学生写“放胆文”、“观察文”,让他们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
而到作文讲评时又以句子和段落训练作为一个重点,学生就会感到这种语言文字训练能提高表达效果,十分必要,而且联系作文实际,有血有肉,易于理解,收效很快。
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材料,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都会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以低年级为例,写话和其他表达训练结合,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出。
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要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相对完整的内容。
在学生尝试运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或错误。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多多给予鼓励,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修正自己的错误。
教师适当地进行指导。
在开始写话阶段,学生自己有时会为运用课外或生活中的一个词语而感到兴奋,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过程和体验是极为宝贵的,因为只有伴随着学生自我欣赏的乐趣,学生写话的动力才会形成并得到保持。
所以,低年级写话教学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少一些硬性的要求,多一些鼓励和激发。
是否会写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是否愿意写。
要注重打好基础,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建议(一)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1.放宽要求。
教师对习作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字数等不作任何限制,只要心中有话就可立即写下,即倡导“随意习作”。
①结合课文内容来写,如低年级续编故事结尾;要注重从课文中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热情,引导学生仿写、续写。
②结合节日来写,如中年级写一个纪念日;③结合活动来写,如六年级的习作。
三年级、四年级的“笔下生花”与“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等活动密切结合,创设习作的情境,增强习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2.及时肯定。
只要学生的作文真写话抒真情,表达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段,教师都要大加表扬,及时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积极探索习作评价的好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3.尊重异议。
对同一种现象或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理解,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应该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哪怕他们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也要注意保护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
(二)激发个性表达的欲望习作要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第一学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第三学段,才过渡到要求具有初步写作意识即“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
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
儿童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1.游戏激趣游戏是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感情是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激发出相应的感情。
因此,可在习作前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里积极参与。
做完游戏后,让学生以此为内容进行写作,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有了写作内容和写作热情,还调动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例如:进行折纸比赛,再把过程写下来;进行一项游戏,再介绍游戏规则,等等。
2.实验激趣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因此,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课堂小实验,既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又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例如:明白了这些问题,就让学生把实验过程写下来。
这样学生感受深刻,自然就乐于表达了。
3.课外活动激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自然,不但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因此,要重视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出外郊游、调查采访等,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激情地写出来。
(三)鼓励反映个性的习作《语文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发展个性,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