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海造田应科学审慎

围海造田应科学审慎

围海造田应科学审慎
摘要:中国为拓展沿海地区房地产和工业化用地及保护耕地面积开始了新一轮围海造田高潮。

围海、填海造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给海岸线和近海生态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引起部分专家对海洋环境的忧虑而呼吁,有关部门应严格把关用海项目的申请和审批,科学、有序、合理地开发海洋。

本文就围海造田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作分析,建议围海造田应科学审慎。

关键词:围海造田;生态危害;科学审慎
1、前言
我国随着滨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劳动力迅速向此区域集聚,各类土地的需求量供不应求,土地储备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存量建设用地的容积力度有限,围海造陆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中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推动诸多行业诸多经营综合发展,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适度围海造堤与岸线整治,能够很好抵御狂潮侵袭,缓解海蚀影响,改良岸线风景,保护人财安全;适度围垦造地还可安置沿海贫困山区移民,从而扶贫富民并缓解辟山造田所新生的问题。

但同时,由于生态伦理价值观的缺失,加上规划和管理未能到位,盲目的围海造地致使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赤潮发生频率不断增高,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部分海湾围海造田后淤积严重,危害到临近港口的正常运营。

2、我国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掀起了四次围海热潮。

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围海晒盐,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加速了岸滩泥沙的淤积;第二次填海大潮主要向海域拓展耕地,这次围海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大面积的近岸滩涂消失,野生资源及自然海岸线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三次围垦热潮发生在改革开放初始,人类追求经济大发展,沿海地区也开始大兴养殖热,这次围海主要发生在低潮滩和近岸海域,这些工程的不断拓展实施,一点点的蚕食着我国的“蓝色海岸线”。

围海养殖业的兴起使得大量海产品的人工增殖,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突显出来,我们近海域生态环境开始趋向恶化。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开始了第四轮的大规模的围填海运动。

此次热潮活动范围广阔、区域甚大,北自辽宁南至到广西,各沿海省市、县、乡同时进行填海工程。

例如最大的天津港的围海造陆工程,计划是分期造陆5000Km2。

综上述,我国围海造地的发展趋势主要为:(1)围填海造地的规模和面积大幅度增加,扩展速度增速;(2)逐渐趋向于多元化行业及领域;(3)围填海方式趋于区块化;(4)投资巨大的大项目、大工程越来越多。

3、围海造地带来的生态危害
乐清湾港区是乐清沿海产业带建设的主战场,2005年启动建设,2007年开工建设南区围涂工程,是温州使用吹沙技术进行围垦的“第一个。

乐清湾港区自然条件恶劣,不仅淤泥层厚、潮差大、且水流急、地基超软。

一直以来,乐清湾陆上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江中,围垦滩涂水产养殖过密,许多投饵流入乐清湾,这些都致使乐清湾水质遭受严重污染。

乐清湾的人工堤坝等工程和航道淤积,造成水流不畅,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污染。

乐清湾因围垦造地成了垃圾场。

3.1、严重破坏近海生态
(1)自然的湿地景观被破坏,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自然景观已经难得一见;(2)许多常见经济类海产品,比如鱼、虾、蟹、贝等赖以生存繁衍的场地大面积遭受破坏,逐渐的人们很难品尝到野生海味的鲜美了;(3)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再难寻觅其芳踪,有的物种甚至濒临灭绝;(4)滩涂湿地自身所具有的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的能力几乎消失,自然灾害频频来袭。

如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多次出现大规模赤潮,不但对近海生物链构成威胁,导致物种减少,而且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带来巨大危害。

围海还直接改变了鱼群栖息地的地形地貌,破坏了鱼类的洄游栖息地。

此外,近海企业所排放的重金属污染物,非常容易囤积在近海海域,这就对近海养殖带来严重威胁。

如乐清湾曾经是东海海域重要的海洋牧场,整个乐清湾水质优良,饵料丰富,十分利于海水养殖,是浙江省蛏、蚶、牡蛎三大贝类的养殖基地和苗种基地。

但近两年来乐清湾因为海水污染,导致鱼类减少,特大环境灾害频发,而污染的来源既有上游的镀铜厂、镀金厂等工厂,也有农村排过来的污水。

而在乐清湾瓯江段的近海处,顺着堤岸还有两个排污口,排污口上方是正在施工的水泥厂,顺着排污口的下方垃圾横生,恶臭熏天,即使渔船驶出10公里,海水依然是黄色的泥汤;舟山群岛海域开发的普陀东港开发区工程、钓浪、钓梁围垦工程,北海的填海建港等,都是导致这些海域近年来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2、导致港口航道淤积
近海造陆使得海水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降低,加快了港口的深水长航道淤积速度。

如上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广东汕头湾被围去近70 平方公里,纳潮量由1956 年的 2.96亿立方米锐减到80年代的1.5亿立方米,致使湾口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并淤浅,后来耗巨资修建外导流堤,但见效不大,万吨轮进出受航道水深限制,近年不得不在湾口外另寻广澳湾作为新的深水港。

有关专家担心,随着渤海湾曹妃甸、天津港等地区大规模的围海造田,渤海湾潮流动力不断减弱会对天津港、黄骅港等港口产生不利影响。

3.3、不利于泄洪
围海造地使岸线缩短、湾体缩小,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泻;围海同时又使部分天然泄洪出口受阻,使更多的地表水下渗到地下,造成局部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

近年来,广州、深圳等地不少楼房地基受地下水浸泡,地下
室进水、楼房开裂,都与地下水位上升有关。

3.4、湿地资源被破坏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天然调节库。

它有着丰富的物种,它对旱灾、洪峰等自然灾害具有较大的缓冲调节作用,也对江河径流等有很多的生态调节功能。

它属于水生和陆生环境的过渡地带。

滩涂湿地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最根本性的破坏,使得众多珍稀动物繁衍生息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重要的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3.5、岛屿消失
2011 年初,一份历时6年的中国908 专项海岛海岸带调查曝光,中国海岸线因填海造地导致逐年减少。

在过去20 年间共有700 多个小岛消失。

其中,浙江省海岛减少200 多个,广东省减少300 多个,辽宁省消失48个,河北省消失60个,福建省海岛消失83个。

4、围海造田应秉持科学审慎的建议
围海造田并非完全杜绝,但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本着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海岸和自然资源的原则,对围海造陆进行统筹考虑,不能放任自流、盲目围垦,忽略对海洋及陆地环境的保护,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经济繁荣。

围填海布局设计应首先尊重自然规律,必须以保证海域资源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沿岸景观建设、开发利用效率等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前提。

4.1、做好围海造陆的前期规划
对于沿海地区的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划分重点发展领域,并明确整体功能定位。

各沿海地区应对围海造陆建设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效益及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广泛全面的研究,为规划提供科技支撑,保证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

研究内容包括海岸线演变及泥沙运动规律,风暴潮、洪水灾害评价,生态环境影响等。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寻求最科学合理的方案,综合考虑雨水资源利用、排沥河网、生态保护等统一规划和建设,使滩涂有序开发,做到海岸带可持续安全发展。

4.2、划分重点区域规划
重点区域空间规划系统的开发,包括相邻的城市总体规划,港口的发展规划和海洋功能规划等。

围垦规划项目平面的概念应体现在填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其他项目的协调功能。

4.3、严格用海项目的申请和审批环节
应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主要是进行必要的严格的审查,着重工程设计的合
理性和对环境的影响。

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如果要土地围垦,当地政府应组织各界人员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内容主要是围垦填海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并向环境部提交报告。

5、结束语
各沿海地区应对围海造陆建设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效益及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广泛全面的研究,为规划提供科技支撑,保证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围海造田应科学审慎[J].品牌与标准化,2011,17:58-59.
[2]秦文清. 充分利用围海造田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J]. 热带地理,1982,01:59-63.
[3]孙军. 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J]. 新农村,1998,02: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