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地资源学

草地资源学

草地资源学一、名词解释1.草地:是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

(农学范畴)2.草地生态经济类群:不仅能反映牧草数量、质量等具体的经济属性,而且能反映出它们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饲用价值的基本一致性的植物类群。

3.植被型:为分类系统的最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

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温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等。

4.典型草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或广旱生植物组成,其中以丛生禾草为主。

伴生不同数量的中旱生杂类草及旱生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

(中生,中旱生,根茎疏丛型禾草为主)5.草甸草原:是草原植被中较湿润的类型,建群种为中旱生或广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经常混生大量中生或旱中生植物。

6.荒漠:是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为主构成的植被类型,其特点是干旱。

(无全年生长的多年生草本)7.草地分类学:以草地植被为对象,研究草地发生发展的原理,研究草地类型特征分布,分布演替规律,确定划分草地的原则、系统、标准、命名原则的理论方法的科学。

8.类:成因一致,反映以水热条件为中心的气候和植被特征,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或反映大范围内生态环境条件的隐域性特征,类与类之间具有质的差异。

9.组:以植物群落的建群终或共建种的生态经济类群为依据进行划分。

10草地型:具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特征的地段。

11.载畜量:指一定草地的面积,一定的利用时间内,草地所承载饲养的家畜头数。

12.家畜单位(牛):1头健康的体重454kg的成年母牛携带一头犊牛,一天采食优质牧草的量。

12kg(DM)13.畜产品单位(APU):1头家畜在中等营养条件下生产1kg肉,叫1个畜产品单位。

14.草地区划:就是对草地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的划分工作。

15.生态系统服务:草地生态系统及物种能够满足维持人类生产活动的条件和过程。

16草地资源:从人类利用的角度来看,具有数量与质量,空间结构和功能特征,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范围内,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活环境的物质、能量的草地。

17.稀树草原:即热带草原,也称萨王纳,是热带半干旱地区有干湿季交替,以阳性、高温、多年生旱生禾草为主,并均匀、稀疏地分布有高大、孤立乔木、小树或灌木,呈现出特有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的植被类型。

18.草甸:是由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构成的植被类型。

(生长中生、湿生多年生草本草地)19.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地、植被、水和空气及其生态学过程的可维持程度。

20.斯太普(steppe):欧亚平坦,广大,旱生丛生禾草为主的草地。

二、简答题1.简单说明影响草地发生与发展的三项因子群非生物因素,大气,土地,位点。

大气是草地水热构成草地地带性分布格局;土地含土壤与地形,分别是生物载体、生物栖息地环境、影响水热再分配;位点表征草地生态系统与全球相关生态系统的地理坐标与类型关系。

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3种生物因子分别扮演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居于核心地位,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内涵发展的原动力。

社会因素与人类活动,科技,生活,生产。

是决定草地生态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综合顺序分类法的特点1、以生物气候指标为依据,将具有同一地带性农业生物气候特征的草原划分为“类”,若干类可以归并为一个类组。

2、“亚类”以土地的特征为指标加以划分。

3、“型”以植被中的优势种(或科属及经济类群)来划分。

必要时,“型”内又可分为“亚型”及“微型”。

在这一分类系统中, “类”是基本单位,“类组”、“亚类”、“型”等分类级别都是辅助单位。

3.草地的垂直分布规律1.垂直带谱以一定地段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为基础2.垂直分布自下而上,其带状分布相似于水平地带的由南向北的植被分布3.一定山地垂向带谱的基带与其向大陆方向相邻山地基带之上的垂直带相同(1,草地垂直与草地纬度带的相似性,2,任何山地的草地垂直地带性与其所在的水平带草地类型相同或相近,3,同一水平地带的山地草地垂直带铺随山体的特征不同而又区别。

4,据海洋远近不同的草地,其湿润度和相适应的植物种不同,5,在同一纬度热量带内,山地垂直带在经度方向上也有差异6,处于垂直带上不同海拔高度的草地,其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草业的四个生产层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6.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由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与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提供的直接福利。

内容(1)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的能量和物质(2)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物(3)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广泛的服务7.草地资源的多组分性和整体性特点(影响草地发生与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草地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劳动资源多组分性: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大气、土地、位点等。

大气是草地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决定因素;土地含土壤与地形,分别是生物载体、生物栖息地环境、影响水热再分配;位点表征草地生态系统与全球相关生态系统的地理坐标与类型关系。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3种生物因子分别扮演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生物因素居于核心地位,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内涵发展的原动力。

社会因素包括科技水平、生活水平和生产水平。

使草地变成草地资源、草地具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实体,产生经济价值。

决定草地生态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整体性,组分间各因素间的互作;叠加后具复合效应;叠加表现在区域、时间、8.草地饲用植物的评价指标1.营养成分含量2消化率 3.适口性概略养分指标分析成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NFE),钙,磷,胡萝卜素;纯养分指标,洗涤分析法(MADF),中(酸)性洗涤纤维(NDF、 ADF )分析成分:常量、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五碳、六碳糖,其它糖,各种脂肪、脂肪酸色谱分离技术,原子吸收分析技术总能量指标:单位牧草干物质的能量含量9.载畜量的主要表示方法有及相互关系三种表示方法:时间单位=Y·U/I家畜单位=Y·U/(I ·T)面积单位=A·I·T/(Y·U)家畜单位指标:一定时间内、一定草地面积上能承载饲养的家畜头数。

时间单位指标:一定草地面积上可供一定家畜放牧的时间家畜单位天。

面积单位指标:一定时间内放牧单位家畜所需要的草地面积。

10.草地区划的原则:1,以草地类型为基础,进行区域划片工作2,以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等,特别是草地水,热因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依据,3,草地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草地利用制度,草地畜牧业的布局以及生产现状在区域内的一致性,是分区的对象4,草地的经营管理,培育技术,改良措施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的共同性,是分区的重要依据。

5,各级区的界线应与相关行政界线相吻合,并尽可能连片,保持完整性,并使区域的划分在实践中便于执行。

三.论述题1.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构:非生物因素:1环境条件:温度、湿度2基质、营养物、水、CO2、矿物质生物因素:生产者:自养生物(大多数植物和自养细菌)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功能:①能量流动②物质循环③信息传递2.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中类的分类依据及要点降水(湿润度值)和积温(大于0℃年积温)作为类定量划分的标准类为分类的基本单位。

类为基本单位依据水分和热量是草原生态系统能流与物质转换的基础影响草原结构、状态草原类型更替基础生物气候条件牧草与家畜立地条件最本质特征类所依据生物气候条件空间上基本呈地带性分布类的确定利于区划生物气候条件在草原发生学诸因素中具较高稳定性根据地带性划分的类较其它分类等级具最完整的内涵和独立特点。

1).类的热量级指标选择依据热量用温度表示。

≥0℃年积温(∑θ)反映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热量的年收入在0℃以上牧草可以进行营养体生产。

可以划分7个热量级寒冷、寒温、微温、暖温、暖热、亚热、炎热。

热量级Σθ相当的热量带寒冷<1300℃高寒寒带寒温1300—2300℃寒温带微温2300—3700℃中温带暖温3700—5300℃暖温带暖热5300—6000℃北亚热带亚热6000—8000℃南亚热带炎热>8000℃热带2).湿润度指标降水在地带性范围内是水分唯一来源。

依据湿润度值分6个湿润度级极干、干旱、微干、微润、湿润、潮湿。

湿润度值表达式K=r/(0.1∑θ)其中R,年降水;∑θ,大于0℃年积温我国草原湿润状况分为六个级别:湿润度级K 值相当的自然景观极干<0.28 荒漠干旱0.28≤K<0.86 半荒漠微干0.86≤K<1.19 草原、干生阔叶林、稀树草原微润1.19≤K<1.45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稀树草原湿润1.45≤K<1.82 森林、草甸潮湿≥1.82 森林、草甸、冻原3).命名:热量级+湿润度级3. 草地资源的多功能性(1) 经济功能:1草地畜牧业2饲料种植业3草产品加工业4草种业5草坪业6旅游业7原料业(2) 生态功能:1气候调节2空气质量调节 CO2\O2 3水资源调节4侵蚀调节5土壤固C调节6废弃物降解7物质循环调节(3) 支持功能:1提供初始生产与维持物质循环2土壤形成与维持土壤3提供生境4维持生物种与遗传(4) 社会功能4.全国草地资源分类的体系、标准分类体系:类、亚类、组、型四级分类(1)类的划分标准:成因一致,水热为中心的气候与植被特征,具有一定地带性,反映大范围内的生境条件的隐域性特征。

类与类之间具质的差异。

类的划分原则:成因一致范围大(地带与非地带)类间差异(质)类的划分指标:气候特征—从中国热量级基础出发分植被特征角度—从中国植被基础出发分10个(地带性7个,非地带性3个)类的命名公式—类的区域热量+类的植被型或亚型(2)亚类的划分标准:以地形、土壤基质及植被分异为依据进行划分。

亚类与亚类之间具有质的差异。

(3)组的划分标准:以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共建种的生态经济类群为依据划分。

组的划分原则:植物经济类群;组间具生境和经济价值差异;组的划分指标:建群层片草地植物的经济类群;(4)型的划分标准:以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及共优种相同,生境相似、利用方式相似。

型的划分原则;草地的自然特性与经济特性有机结合,即生境相似、主要层优势种相同、利用方式一致3者结合;主要层片准确确定;优势种正确鉴定;型的划分指标:主要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生境相似(中地形);利用方式一致,放牧、刈草、刈牧兼;同型应为草群主要层片的优势种相同,中地形等生境条件相似,草地利用方式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