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草地资源概述欧州,亚州,斯太普,Steppe 南部非洲,维尔德,Veld 南美洲,潘帕斯,Pampas 北美州,普列里,Prairie 非洲,澳洲,萨王那,Savanna 中北美州,卡帕拉,Chaprral2.中国羊单位:1头40kg的母羊及其哺乳羔羊,每日需青草5-7.5kg3.载畜量:一定的草地面积,在放牧季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也可以适当配合割草),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间及放牧的家畜头数。
4.畜产品单位(APU):1个畜产品单位规定,相当于中等营养状况的放牧肥育肉牛1kg的增重.5.草地游憩的类别: 观光浏览旅游科学探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6.产业化原则:生产专业化,企业规模化,产品商品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7.可持续利用原则:1.生产性原则 2.稳定性原则3.保护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5.可承受性原则8.牧用草地:草地生长的饲用植物直接用来放牧或刈割后饲养牲畜。
9.三向地带地带性学说:在地球表面,热量随所在纬度位置而变化;水分随经度位置而变化,构成草地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在山地,水、热状况在基带的基础上,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构成草地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0.草地资源:某一区域的草地类型、面积及其蕴藏的生产能力,是有数量、质量和空间概念的草地,是可更新的农业自然资源,具有生产和生态等多种功能。
11.草食动物:指以植物有机物为食料,维持其生命并形成动物有机物的动物,在生态系统称为次级生产者或初级消费者。
12.家畜单位:为了换算的目的,根据某一特定家畜的放牧压或饲料消耗量为标准,将其他家畜的同类项目与之比较而得出的比值。
13.牛单位:l头体重454kg的成年母牛或与此相当的家畜,平均每日消耗牧草干物质12kg。
14.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某一特定围;是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15.草地的发生:草地属性的形成过程,从原生裸地(没有植被和植物繁殖体)到稳定的草地植物群落的形成16.草地生态系统健康:是指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地、植被、水和空气及其他生态学过程的课维持程度。
草地基况:指草地目前或近期生产状况与原有或前一时期草地生产状况的比较,是草地当前发育和发展的健康状况。
17.草地牧草经济产量:单位面积的草地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可供动物放牧采食或刈割的牧草重量,可用鲜草、干草、干物质或有机物质等指标表示。
18.草地的发展:草地属性的变化过程,包括草地的分布、波动与演替19.草地类的简介:草甸草原类、干草原类、荒漠草原类、草原化荒漠类、干荒漠类20从东到西: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可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22.各草地面积排序:亚洲、非洲、北美和中美州、南美洲、大洋洲、欧洲各国草地资源排序: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美国;哈萨克斯坦、巴西、阿根廷、;23.自然属性:草地植被及其地境特征,集中表现为植被组成与群落结构经济属性:与生产利用有关的草地数量、质量和利用难易程度的特性,包括牧草产量及其构成、可食牧草量、营养物质含量、适宜利用方式和时间、畜种等社会属性:草地资源的利用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草地归属、管理水平及其所处社会的发展水平真彩色显示方式:在彩色合成中选择的波段的波长与红绿蓝的波长相同或近似,那么得到的图像的颜色与真彩色近似,这种合成方式称为真彩色合成空间分辨率:扫描仪能够观测到的最小的地面单元。
反射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分成三部分,分别是透射能量、反射能量和吸收能量三部分,其中发射能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之比叫做反射率。
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探测器件接收电磁波辐射所能区分的最小波长围。
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波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
非监督分类:不施加任何经验知识,仅凭遥感影像上地物的光谱特征分布规律进行自然“聚类”分类结果只是对不同类别达到了分区但不能确定类别的属性。
监督分类:是在工作区通过实况调查取得分类样本统计数据的情况后进行的。
通过样本的已知数据,从中找出分类参数、条件及建立判别函数,然后对图像各像元作出判别归类。
遥感的概念、特点、发展趋势:遥感:基于特定的空间平台,应用探测仪器,从远处记录目标物的电磁波特征,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特点: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性发展趋势:高空间、高光谱、高时间、高分辨率三种属性的相互关系自然属性是基础,经济属性是自然属性的生产表现,反映了社会属性的作用水平。
社会属性影响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草地的发生与发展受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的共同制约24.草地与草地资源的区别:1.草地是一种自然体;2.草地资源是经过人类利用、经营的草地;3.草地只有蕴藏的生产能力;4.草地资源是生产资料和环境资源,是有数、质量和分布地域的草地经营实体,使草地蕴藏的生产能力变为现实生产力。
5.草地资源的涵,随着生产的发展,应该扩展为一切天然、人工、副产品饲草料资源的总体。
1.草地资源四大要素:气候组分、生物组分、地学组分、人文组分。
任继周,1961,四项(大气、土地、生物、生产劳动)因素说许鹏,1985,三项(非生物环境、生物、人类活动)因素说任继周,1997,三项(非生物、生物和社会生产劳动)因素说2.温度的生物生态类型:广温植物、窄温植物(冰雪植物、低温植物、微温植物、暖温植物、亚高温植物和高温植物);常温动物、变温动物,广温性动物,窄温性动物(喜冷性和喜暖性)植物水分的生态类型:水生植物、沼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湿中生、中生、旱中生)、旱生植物(中旱生、典型旱生、强旱生、超旱生),动物-喜湿、喜旱3. 地形条件在草地形成中的作用:以其起伏、坡向、坡度并结合其海拔高度对草地产生影响,主要是:(1) 改变大地区的气候;(2) 局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3) 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4) 本身的运动4.草地资源生物组分生物因子居于核心地位,是草地存在的基本依据;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别是草地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草—畜关系构成草地生产的特色,表现为草地生产能力,有空间、时间和种间3种关系;5.群落结构:在一个植物群落部,由于形成的群落小环境的差异,可接纳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部位,形成若干个空间上的层次或集团。
这些不同的层次或集团重叠和镶嵌而成的,就是群落的结构。
6.层片:由属于同一生活型而且数量很多的同一种和不同种的个体组合而成。
分析建群层片的形成和特征,成为区分不同草地的核心。
7.人类活动对次生草地的形处于主导地位。
砍伐森林建造草地、开荒造田、人类经营引起的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及其活力影响、过牧、良性演变:火烧、围栏封育、补播、灌溉、翻耕播种,建立人工草地。
8.草地类型:存在于一定空间的具有特定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具体草地地段,是草地资源实体特征的高度抽象与概括。
9.草地分类方法:发生学分类法:根据草地在自然界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划分,突出了环境因素的作用。
农业经营分类法:根据草地的改良和经营水平划分,突出人类生产活动的作用。
草地分类指标的属性:分类指标的综合性、分类指标的稳定性、分类指标的确限性、分类指标的可比性草地分类单位与命名:类:高级分类单位、组:中级分类单位、型:低级分类单位国主要草地分类方法简介分类系统与划分标准第一级-草地类:发生学上成因一致,水热条件和群落基本特性相似,处于相同的水平或者垂直热量带,相同的植被型或亚型组成的草地的联合。
在经营上具有同一利用方式和区划配置格局。
各类之间具有质的差异。
草地亚类:在草地类的围,以分布的地形部位或土壤基质条件的差异,导致水热状况的再分配和土壤矿化程度的变化,从而造成植被的某些分异和经营利用条件的某些差别。
第二级-草地组:在草地类、亚类围,以组成草地的建群种所属草地植物生态经济类群划分。
是草地经营的基本单位组之间的差别主要反应在生境条件、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经济价值上。
第三级-草地型:在草地组围,以组成草地的建群种的一致性划分,是草地分类的基本单位。
草地亚型:在草地型的围,以优势层片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的一致性划分。
.气候-土地-植物综合顺序分类法该分类体系的特点:⏹以生物气候--土地条件(地形与土壤)--植被综合分类,而按类、亚类、型的顺序,各取单因子作为分类标准。
⏹强调“类”是分类系统的核心,是基本单位。
采用热量级和湿润度指标相结合,指示生物气候的定量化分类。
分类的理论依据在生物气候指标中将具有同一热量级和湿润度级相结合的草地划分为类。
●水、热及其对比关系影响草地发展过程的结构和状态。
●生物气候条件是各种生物的立地条件最本质的特征。
●类所依据的生物气候条件在空间上基本为地带性分布,类的确定有助于草地区划。
●生物气候条件相对于其它草地发生、发展的因素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分类的原则⏹分类要素的完整性—理论依据,体系结构,分类指标,命名原则⏹分类体系的周延性—发生学联系;开放性⏹分类体系涵的综合性⏹分类指标的相对稳定性—最稳定的特征作为高级分类指标,依次类推⏹同级指标的可比性—同级指标同质⏹特征指标的确限性—项目明确,围清晰分类单位与划分标准①类⏹基本单位,分类核心,以量化的生物气候指标->0℃年积温(∑θ)和湿润度(K)划分,水、热是核心⏹生物气候条件是各种生物,包括牧草与家畜立地条件的最本质特征;具有空间地带性特征;时间上具有较高稳定性a.热量指标—≥0 ℃年积温b.湿润度指标⏹湿润度(干燥度):降水与热量的对比关系或降水的气候学和生物学效应,K=r/0.1∑θ⏹降水在地带性围是唯一的水分来源,年积温既表示热量,又间接表示蒸散量⏹全年降水量和≥0℃积温具有生物学意义⏹湿润度与降水正相关,与热量负相关c.非地带性草地类⏹在地带性热量条件下,由于非地带性的水分条件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属半地带性表现d.类的命名热量级-湿润度级-地带性代表植被e.草原类的检索图②类组⏹体现类在发生学特征上的规律性和空间上的宏观性⏹根据热量特征归并的类组,如炎热类组⏹根据湿润度特征归并的类组,如湿润类组⏹根据一般使用习惯归并的类组③亚类⏹以土地条件的特征为指标,指导草地规划和经营管理⏹根据地形划分:地形复杂时使用⏹根据土壤划分:地形平坦时使用,一般用土壤亚类或土壤基质的名称⏹类的名称“的”地形或土壤亚类名称,如微温微干典型草原类的坡地亚类,微温极干温带荒漠类的沙漠亚类④型、亚型、微型型的划分指标⏹生长有一定优势植物并具放牧或割草经济意义的地段,其面积应在一个轮牧分区以上或与此相适应的大小⏹以草地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划分和确定型的命名一般根据优势度排序,优势种“+”亚优势种,如长芒草+达乌里枝子+茵蒿型难以定出优势种时,优势度最大的种“+”优势属或优势经济类群,茵蒿+丛生禾草型草地退化和其它原因,优势种不可食时,在非饲用植物优势种后,再加上优势度相对最大的可食牧草,有许多灌木或乔木时,木本优势种“-”草本优势种,如中间锦鸡儿-沙蓬型亚型优势种相同,亚优势种不同时,优势种“-”亚优势种,如茵蒿-长芒草亚型,茵蒿-达乌里枝子亚型微型微地形或偶然的原因造成草地植被的差异,如草原上的鼠丘、草丘、盐斑地、秃斑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