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墓葬概论

中国古代墓葬概论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特点
1、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墓。 2、以单身葬为主,后期有不少合葬。 3、以仰身直肢为主,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 葬。

4、墓穴有序排列,头向一致。 5、无棺椁,有陪葬品。

仰 韶 文 化
龙山文化
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特点



太湖文化区:平地堆土埋人,单人俯身直肢葬,头 向一致,无棺椁,随葬品以日用品为主,发现稻谷。 良渚文化的贵族多埋葬在人工高台上,晚期有墓坑, 木质葬具,随葬精美玉器。 江汉文化区:竖穴土坑墓,单人仰身屈肢葬(跪屈, 蹲屈),无棺椁,有用鱼随葬。 燕山文化区:以石头筑幕墙,封墓顶,墓室结构宏 达,多为单室,有些还有围墙。单人仰身直肢葬为 主。

“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 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 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 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 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 方式衍生出来的。 “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 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黄肠题凑” 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

长明灯
公元1400年,人们发现古罗马国王之子派勒 斯的坟墓里也点燃着这样一盏灯,这盏灯已持 续燃烧了2000多年!风和水都对它无可奈何, 熄灭它的唯一的方式就是抽走灯碗里那奇怪的 液体。 公元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军队冲进 了英国教堂,解散了宗教团体,挖掘和抢劫了 许多坟墓。他们在约克郡挖掘罗马皇帝康斯坦 丁之父的坟墓时,发现了一盏燃烧了1200年 的灯。

战国帛书
帛书: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 书 和汉帛书 。 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 1942 年被盗出, 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子弹库楚帛书,宽38.7 厘米,长47厘米,字体为楚国文字,用墨书写, 共900余字,奇诡难懂 。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 术性质的佚书,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 。 又称楚缯书,据考证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 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 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 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
主讲人:霍玢
中国古代墓葬概论
中国古代墓葬发展演变

最初的人类和动物一样死后是抛尸荒野的,大 概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了“墓葬”。但这 一时期的墓葬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墓葬,而只 是简单地埋葬死者的意识。但就是这一点点对 自己的尊重,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人类文明 的脚步,它从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的成熟。
旧石器时代


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每个图 像周围有题记神名,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 色描绘植物枝叶图像。 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 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 跃,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 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 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 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 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 分毫不爽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彗星图帛书
曾侯乙墓
曾侯乙,姓姬名乙,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国 的国君。曾侯乙墓是他的墓葬,整体呈“卜” 字形,墓室呈多边形竖穴墓。 内臵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 土。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个室。东 室臵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 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臵 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臵兵器及车马器等。西 室臵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 者为13~26岁的女性。

有一些人大胆推测,这种灯就是使用电的灯,灯 碗里那看似燃料的液体可能就是用来导电的汞, 所以“燃料”看起来永不见少,这种用电的灯也 不会怕风吹雨打。古时的希伯来人就秘密地保守 着现代叫做电的技术。据描述,13世纪,一个叫 杰彻利的法国人拥有一盏灯,没有任何油或灯芯。 通常灯被放臵在他房间的前廊,每一个人都可以 看见。当杰彻利被问及灯为什么会亮时,他总是 微微一笑:“保密!”杰彻利做过许多与电有关 的实验。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仇家侵犯,他发明了 一种放电按钮,能够放出一股电流到门上的铁把 手。当杰彻利按下按钮时,闪亮的蓝色火花就会 突然冒出来。



公元1540年,罗马教皇保罗三世在罗马的亚壁古道旁 边的坟墓里发现了一盏燃烧的灯。这个坟墓据说是古 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女儿之墓,西塞罗的女儿死于公 元前44年。显然,这盏灯在这个封闭的拱形坟墓里燃 烧了1584年!更有趣的是,坟墓里的尸体浸在一种未 知的液体中,看起来像是刚刚才死去一样,原来古人 用这种液体来保存尸体。 17世纪中期,在法国的格勒诺布尔,一位叫杜· 普瑞兹 的瑞士士兵偶然发现了一个古墓的入口。在这与世隔 绝的坟墓,竟然有一盏正在燃烧的玻璃灯,惊异之余, 他把这盏神秘的灯带出了坟墓,送给了修道院,修道 院里的僧侣们同样目瞪口呆,这盏灯至少已经燃烧了 千年。他们像宝一样保存着它,可惜的是,几个月后, 一位老年僧侣竟然不小心把它碰掉在地上,摔碎了。


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 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编磬
鼓 底座
封建社会
事死如奉生: 墓葬形制日益与日常房屋建筑类似,专为随葬 而制作的明器流行,用来模拟日常生活用具, 牲畜以及人员,代替了人和动物的殉葬,同时 又达到生死如一的要求。地上建筑普遍流行。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坑,用砖和 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 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 大变化。 (横穴墓是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 墓室,故称“崖墓”,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 房屋。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一般的横穴 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规模较小,构造较简 单,墓主属于下层地主阶级。这种土洞墓, 在汉代以后的各个时期,长期流行。)

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 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 为小。

墓地的地面上建有房屋,它们可能是供祭祀用 的,类似后世的所谓享堂。 墓内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 放在椁室正中。 人和牲畜殉葬普遍。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 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臵正当墓主 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 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 的腰坑。

魏晋南北朝

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由于战乱,厚 葬之风有所改变。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 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 布局简化, 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 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例如:洛 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 棂窗。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 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有灯 龛和台桌。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 使得墓室更象现实生活中的居室。
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直通 地面。有些大墓天井有三、四个之多。这是出 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天井愈多,愈 显得门多宅深,院落重重。 从西晋开始流行用陶制的 “镇墓兽”随葬。北 魏墓中的镇墓兽成双,臵于墓门的两侧,作卧 伏状。到了北魏后期,墓中的两件镇墓兽,一 为兽面,一为人面,都作蹲坐状。 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在墓内臵墓志。两晋的墓 志,有石质或砖质,形状多为长方形,是从墓 碑演变而来的。到了北魏后期,才流行方形有 盖的石质墓志。从此以迄隋唐,乃成定制。

黄肠题凑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 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 的框形结构。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 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 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子以下的 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 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 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 “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梓宫:皇帝﹑皇后或重臣以梓木制做的棺材棺材。 便房:1、古代帝王﹑诸侯王等墓葬中象征生人 卧居之处的建筑,棺木即臵其中。重臣死后,亦 有受赐而享此殊遇者。 2、墓中供小坐休息的地方。对此记载存在两种 不同的理解:一种看法认为“便房”是供墓主人灵 魂休息使用的地方。从已经发现的众多汉代诸侯 王墓葬看,前室中一般布臵华丽,有些还摆放着 餐饮,乐舞用具,无疑是供墓主人休息的房间。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 象征血液,以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 证明山顶洞人已经有意识的埋葬死者,并且产 生灵魂不灭的观点。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早期。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
穴无规律,多单人仰身直肢葬,少量合葬,无棺椁, 有陪葬品。男性多陪镰刀,斧头;女性多陪石磨盘, 石磨棒。反映男女分工。 仰韶文化。新石器中期。墓穴排列整齐,墓地头向 基本一致,流行多人合葬和幼儿瓮棺葬。 龙山文化。新石器晚期,墓葬分化严重化,90%以 上墓穴狭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少数墓穴长3m宽 2m,随葬品100~200件,极其精致。出现成年男女合 葬墓,有妻妾殉葬痕迹(父系氏族,有比较固定婚 姻关系)。
墓制承袭商周。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 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仍流行 附设“车马坑”。 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关中和 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 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 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木椁的。 地面建筑出现。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 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由于尚未发现王陵, 不知当时是否有亚字形墓。诸侯、贵族的 大墓一般是“中字形墓”或“甲字形墓”。 有严格的棺椁制度。即“天子棺椁七重, 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 殉人在西周中期以后稍减,但直到春秋战 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也多在 墓底设腰坑。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
奴隶制社会

社会等级性显著:
贵族大规模墓葬出现,后期出现地上建筑。墓 葬有棺有椁,随葬品丰富,殉葬现象突出。 贫民墓葬仍以单人长方形竖穴式土坑为主,有 棺无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