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学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综述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但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有必要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其实施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拟在对国内学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内涵研究准确理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涵,离不开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二者关系的准确界定。

概括而言,关于二者的关系,有“同一说”和“联系区别说”。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和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据此职业资格证书看似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的必备条件,所以有学者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含义相同。

徐国庆认为:职业资格证书的本义是关于职业的最低准入条件的证书,而不是能力等级证书①。

某人一旦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就意味着他获得了政府认可,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②。

高卫东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是就业准入制度③。

马叔平、邢晖等在检索有关就业准入制度文献时发现这类文献较少,笔者亦有同感,但笔者不同意他们对此所做的归因,即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关实施就业准入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发布后,各地只有执行的责任,相关专家学者没有研究的必要了④。

笔者认为个中原因很可能是许多研究者将职业资格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混为一谈了。

有部分学者认为职业资格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有联系,但也有区别,“联系区别说”的依据是职业资格有不同的种类。

金难认为:将责任迥异、难易悬殊的多种职业所需职业资格分为“重大资格”和“一般资格”“注册资格”和“免注册资格”等多种类别,实行多头管理是合乎客观实际需要的⑤。

“重大资格”的判别标准:一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的严重程度;二是影响的权限范围——人数和地域面积大小。

此类资格为“入门资格”或“起点资格”,即未获资格擅自以该职业身份从事活动便视为违法⑥。

吕忠民认为此类资格类似国外的License (许可、执照),必须经过注册(Registration )的法规程序。

一般性的从业资格则类似国外的Certification (证明、证书),一般不需要经过注册的程序⑦。

石金涛等则将职业资格明确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属于从业资格范围,由各种协会向公众提供的服务型资格认定,是单纯技能型的资格认定,不具有强制性;另一种则属于执业资格范围,主要是政府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针对某些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而建立的准入资格认定制度,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如统一考试、注册和颁发执照管理等,不允许没有资格的人从事规定的职业,具有强制性⑧。

这里的执业资格制度即指就业准入制度。

显然,职业资格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的内涵及外延并不完全相同,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职业资格制度包含就业准入制度,或者说职业资格制度的外延要大于就业准入制度。

吕忠民亦认为:准入资格制度是职业资格制度的一个分支⑨。

二、新中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演变的历史分期研究陈宇等认为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源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徒工定级考核,所以,《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体系)》一书将新中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史上溯至新中国成立初。

该书的发展史起止时间为1949~2006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起源——工人考核制度的建立与流变(1949~1992年);转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确立(1993~2003年);发展——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004年以后)⑩。

该书的关注点主要是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特别是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演变。

吕忠民的专著《职业资格制度概论》则主要关注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制度。

他认为1990年推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是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开始实施的标志,故将1990年至今二十余年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制度”时期(1990~2002年);“水平认证资格和准入资格制度”时期(2003~2007年);“能力水平评价和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制度”时期(2008年及以后) 。

笔者比较赞同吕忠民的分期观,原因如其所言:三个时期职业资格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对职业资格认识的不断深化,职业资格变化的脉络表明了职业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

综合上述两种分期观,笔者认为,1993年和2003年是两个重要的分界点。

1993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摘要]国内学者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涵、演变过程、意义、现存问题及完善对策进行了一定研究。

为使研究不断深入,需树立问题意识,就相关“真问题”开展研究。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问题意识研究综述[作者简介]李红卫(1972-),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职业教育、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100048)[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08JZD0028,课题主持人:俞启定)[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22-03国内学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综述李红卫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1993年7月原劳动部发布《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明确提出职业技能鉴定实行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管理体制。

随后1994年3月原劳动部、原人事部联合发布《职业资格证书规定》,标志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工作提上日程。

7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规定,为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需要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职业划定了明确的范围。

2004年公布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将价格鉴证师等近50类职业设定为行政许可项目。

另外,考虑到吕忠民分期观中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对职业资格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是《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据此,准入资格与行政许可类资格等同。

水平认证资格与能力水平评价资格差别不大,故可将这两个阶段合二为一。

综上所述,笔者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史分为如下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萌芽与初步尝试;1993~2002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正式推出与逐步发展;2003年至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三、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研究首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种劳动就业制度,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

职业资格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企业特定性人力资本向通用性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 。

职业资格表明个体所具有的能力产权,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利于人才的流动 。

因此,从整个社会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

另外,“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文凭作为一种模拟筛选信号不同,它是一种实际认证信号,也是劳动力市场上通行的质量信号或市场信号。

它对于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全、或者信息不对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降低企业招聘员工的成本,减少招到不适用员工的风险。

还有,职业资格制度是劳动就业成本分摊的制度安排,岗前培训的成本更多地分摊到了就业者的身上,所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助于减少企业员工培训的成本 。

综前所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作为职业资格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就业准入制度还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

申家龙认为职业资格证书是行政准入或行政许可的技术手段。

之所以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手段来实施行政许可制度,是因为一些行业和岗位涉及了人身和公共安全问题,从我国较早实行准入资格要求的驾驶证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功能 。

既然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安全,那么认为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观点有误 ,原因是研究者把就业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混为一谈了。

最后,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是一种教育和培训制度。

陈宇等认为:职业资格制度是包括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运行等四个子系统的综合系统 ,所以职业教育与培训原本就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考试成为职业资格制度内容的那一刻起,职业资格制度就有了教育的属性和功能。

”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联系劳动就业和教育培训的桥梁和纽带。

当职业资格成为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条件时,自然会激发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动机 。

也许正是基于此,政府才会把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现存问题研究概括而言,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社会公众对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认可度较低。

究其原因,除了技术层面的因素,如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滞后与实际生产技术不适应的矛盾,职业资格标准的统一性与地方、行业技术岗位要求特殊性的矛盾等 ,主要是认识、政策、制度及机制方面的原因。

首先,人们对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持不同意见。

如有学者认为,计算机操作员、餐厅服务员、美发师等职业没有必要实行就业准入。

一来这些职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二来并非涉及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的职业。

对这样的职业实行就业准入,难免会有假借“加强行业管理之名”行“限制公民的就业权利和企业的用工自由” 之实的质疑和批评。

其次,鉴定质量不高,导致证书的含金量不足。

鉴定质量不高,固然有职业标准滞后、鉴定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但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更为关键。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培训、鉴定一体化,即鉴定机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鉴定站主要靠培训费和鉴定费维持运转。

国家劳动行政部门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工作遵循“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但在基层却往往是“职业技能鉴定价值取向模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位置颠倒” 。

周正认为:目前有的地方承认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技能学习,学生可以免于培训和鉴定,但培训费和鉴定费照交。

还有些地方培训和鉴定流于形式,只要交钱就给发证 。

这也就难怪用人单位不信任职业资格证书,而更愿眼见为实。

最后,证出多门,让考证者无所适从,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劳动力市场。

谢冰认为:目前我国各地区、各行业采用的“上岗证”大致有三种:劳动部门颁发的具有政府准入效力的资格证书;行业部门认可的具有强制效力的资格证书;在行业内部有一定认可度,但不一定具有强制效力的国内外流行的各种资格认证。

此外,各省市也各自制定了一批“上岗证” 。

由于缺乏全国统筹,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发放表现为各自为政,相同类别,重复认证,互不认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