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税制期末复习-税收总论

中国税制期末复习-税收总论

第一节:税收的概念和特征一、税收的概念●税收(tax, taxation)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收入的方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征税的主体是国家(政府)●税负的承担者是社会成员第一节:税收的概念和特征一、税收的概念●税收的目的是实现政府的职能●征税的依据是政府的政治权力●税收的征收依据是法律预定的标准——税收的法定原则●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第一节:税收的概念和特征二、税收的特征●税收的强制性●征税的无偿性●税收的规范性(固定性)第二节:税收的发展税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一、税收的起源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阶级国家税收第二节:税收的发展二、税收的发展●(一)税收形式的发展●贡●助●彻●役●租●赋●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第二节:税收的发展二、税收的发展●(二)计税依据的发展●由简单的以外部表征为依据征税(人头税、窗户税、土地税等)向以货币价值为依据征税发展,缴纳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节:税收的发展二、税收的发展●(三)税收法制的发展●由封建皇室任意敛征向健全的法制发展。

●(四)税制结构的变化●税制结构是指各税种(或各类税收)在税收体系中的比例关系,其中占重要地位的税种成为主体税种。

原始直接税传统间接税现代直接税现代间接税第二节:税收的发展二、税收的发展●(四)税收规模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的职能也越来越强化。

财政收入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保障,政府职能的强化要求财政收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这就必然要求税收收入随之在规模上不断增加。

第二节:税收的发展我国各年中央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第二节:税收的发展我国各年税收增幅及税收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第三节:税收的分类一、按征税对象性质分第三节:税收的分类二、按预期转嫁与否:直接税、间接税三、按收入的归属: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四、按用途:一般税、特定税五、按税率:累进税、比例税第三节:税收的分类六、按计税标准:从价税、从量税、复合税七、按计税价格(仅对从价税):价内税、价外税八、对人税vs对物税九、产品税vs要素税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税收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税收制度的最重要的几个方面,一般而言,税收制度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由谁纳税和如何保证税收制度的有效实施等,因此,税收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一、税基●税基就是税收的基础,是税收的客观基础或物质基础,明确税基解决了对什么征税的问题,税基是确定具体的征税对象和划分税种的主要依据,一种税种区别于另一种税种的标志就在于税基或征税对象的不同。

●税基与税源的区别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一、税基●(一)广义的税基: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的税收的经济基础。

●国民收入●国民消费●国民财产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一、税基●(二)中义的税基:是指具体税种的课税基础,也称为征税对象。

是从微观角度考察的税收基础。

它是一种税种区别于另一种税种的标志。

●商品销售额●商品增值额●个人收入●企业利润●工资额●财产价值额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一、税基(三)狭义的税基:是指计算税额时应用的计税的基础,又称计税依据,它对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有直接的影响。

相对于中义的税基而言,狭义的税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要小得多,这是因为现代税收制度中设置有起征点、免税、免征额和扣除。

因此狭义的税基,即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中扣除掉不征税的部分后的剩余额。

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二、纳税人是指税收法律法规中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人。

纳税人又被称为税收的主体,明确纳税人解决了向谁征税,由谁纳税的问题。

(一)自然人纳税人包括自然人个人和自然人企业。

自然人作为纳税人,一般需具备两个条件之一,一是本国的公民或居民,二是在本国从事经济活动,发生了应纳税行为,构成了纳税义务。

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三、纳税人(二)法人纳税人法人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成立,并具有独立的民事和经济行为能力,享有民事权力和负有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和单位。

具有以下特征,①依法注册成立,②拥有独立的财产权,③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参与民事行为,享有民事权力和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三、纳税人●(三)相关概念●负税人●扣缴义务人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三、税率税率是指税收收入和计税依据(狭义的税基)之比,用公式可表示为R=T/B三、税率●(一)税率形式●比例税率:税收收入和计税依据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

主要应用于从价征收的商品税中。

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三、税率●(一)税率形式●累进税率:是指随着计税依据的数量不断扩大而不断升高的税率。

有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两种形式。

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三、税率●(一)税率形式●定额税率:定额税率又称为固定税率,是一种以固定金额表示的是税率。

一般适用于从量税。

●复合税率:从价比例税率与从量定额税率的复合●其他税率形式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四、税收的其他要素(一)课税权主体是指拥有征税权力的主体,明确课税权主体解决了由谁征税的问题。

毫无疑问,现代生活中,只有政府才有权课税,因此,课税权主体是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征税权限上的分工,取决于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一般而言,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府拥有全部的征税立法权,地方政府只是负责征收工作。

而在较为民主的政体中,地方政府也拥有一定的征税立法权。

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四、税收的其他要素●(二)税收优惠●税收优惠也被称为“税收支出”(tax expenditure)税收优惠的主要方式是减税和免税,但不仅限于减免税。

●按优惠的目的,税收优惠可分为鼓励性优惠和照顾性优惠;●从优惠的方式看,可分为税基优惠、税率优惠和税额优惠。

四、税收的其他要素●(二)税收优惠●税基优惠:通过直接缩小计税依据的方法来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如起征点、免征额、扣除项目等;●税率优惠:对某些特定的情形适用较低的税率,以减轻税收负担。

●税额优惠:在税基和税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直接降低应纳税额的方式。

如减税、免税、税额折扣、退税、税收抵免等。

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四、税收的其他要素●(三)附加和加成●附加: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之外,附加征收一部分税收。

●加成:加征税款,通常以10%为一成。

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四、税收的其他要素(四)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指在国民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税收所处环节。

广义的纳税环节是制税种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分布情况,如所得税处于分配环节、流转税处于流通环节等。

狭义的纳税环节是指应纳税的商品或劳务在流转过程中应纳税的环节,是流转税特有的要素。

如增值税的纳税环节是从生产到批发到零售的各个环节,而营业税和消费税的纳税环节则是在生产环节。

第四节:税收的构成要素四、税收的其他要素(五)违章处理违章包括漏税、逃税、欠税、骗税和抗税,但不包括避税。

第五节:我国的税制体系一、我国税收制度的法律体系广义的税制概念;是指一国税收法律、法规和法令的总称狭义的税制概念:是指单个税种的法律规范。

如所得税制度、增值税制度等。

税收制度的法律载体是税法。

第五节:我国的税制体系一、我国税收制度的法律体系1、从内容上看,税收制度分为税收实体法规定和税收征管的程序性规定。

第五节:我国的税制体系一、我国税收制度的法律体系实体规定,也称税收实体法,它是对纳税人所取得的应纳税所得、拥有的应纳税财产或发生的应税行为所应承担的纳税义务和拥有的权力作出说明的法律规定。

具体而言,它主要对以下方面的问题作出说明。

即应地什么征税、由谁纳税、征多少税。

因而税法实体规定主要涉及有关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等方面。

程序规定也称税收程序法,它是指税法在有关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的征收管理、税务检查、违章处罚、税务诉讼和复议等方面的规定。

第五节:我国的税制体系一、我国税收制度的法律体系2、从税法的法律渊源看,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制定的税收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二层次:国务院(征税机关的上级主管部门)根据人大授权制定发布的各种税收条例、实施细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

第五节:我国的税制体系一、我国税收制度的法律体系第三层次: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征税机关)在职责范围内制定和发布的规定和实施细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②地方政府颁布的地方性实施法规制度。

第四层次: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对有关实施细则和法规的解释性文件;②税务案例。

3、从地理范围看,中国税制包括中国大陆税制、台湾税制、香港税制和澳门税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