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研究进展

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研究进展

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研究进展范义兵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及疾病模式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主要威胁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不断上升的趋势,导致健康损失、伤残显著增加,健康不公平和社会疾病负担日益严重,遏制慢性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已经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社会发展问题。

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健康促进策略是控制慢性病最有效的策略。

健康促进针对两类健康决定因素采取行动:一类是个人无法立即控制的健康决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另一类是个人能够控制的健康决定因素,包括个人健康行为,这两类健康决定因素与慢性病的中间危险因素和远端的社会决定因素一一对应。

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的研究证明,运用健康促进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社会决定因素,慢性病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慢性病控制也提出了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健康促进策略、社区防治策略等综合性策略,并进行了试点,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慢性病防控策略实施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一是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我国尽管在慢性病防控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仍未很好地解决慢性病死亡率和患病率持续上升的问题。

二是慢性病危险因素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慢性病控制危险因素流行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三是慢性病公共政策制定缺失。

某些政策制定者,特别是非卫生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并未充分意识到,烟草使用、营养失衡、运动不足及过量饮酒等在控制慢性病行为和风险因素方面的作用。

四是慢性病支持性环境尚未建立。

五是还有许多慢性病的病因及防控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要包括:(1)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将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有机结合,只有整合的、控制全人群危险因素水平的综合策略才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流行。

探索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以及社会决定因素的综合性策略。

(2)探索整个生命过程尤其是生命早期的环境影响、膳食营养、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

(3)微生物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

(4)居民对慢性病干预措施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5)基于大量证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倡议,但是还需要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A. 静态行为对疾病风险的影响。

B. 5岁以下儿童增进健康的身体活动。

C. 孕妇增进健康的身体活动。

D. 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肥胖精神疾患等)患者临床治疗所需的身体活动剂量。

(6)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比如端粒体、免疫状态、炎性因子等)。

(7)如何发挥中医优势,探索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防控模式?关键词: 慢性病预防控制研究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 定义为那些病程长、通常进展缓慢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1],慢性病还涉及关节炎、癫痫、口腔疾病、精神疾病等[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慢性病成为全世界公共卫生问题,是低中等收入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3 -4]。

本文就慢性病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作简要综述,为慢性病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1.国际慢性病预防控制研究现状随着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期望寿命的显著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传染病的死亡率急剧下降,而导致慢性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中风的危险因素的流行率却显著提高[5]。

2008年超过36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全球死亡人口的63%。

比所有传染病(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加上孕产和围产期疾患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总和还要多一倍。

几乎80%的慢性病死亡者(2900万)发生于中低收入国家,其中心血管疾病占48%,癌症占2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12%,糖尿病占3%[6-7]。

同时,WHO预测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在未来10年内将显著增加,2010-2020年期间,慢性病死亡将增加15%,2020年全球慢性病死亡者将达到3900万[8]。

过早死亡是慢性病对人口主要危害指标之一,慢性病死亡约占全球70岁以下人口的44%,在中低收入国家该比例是48%,高收入国家为26%[7]。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状况继续发展,至2030 年每年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将增加至5500 万人。

研究与实践证明,目前已被证明有效的防治措施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慢性病负担将会大大降低[9]。

1.1 WHO应对策略为了应对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担,WHO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控策略。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慢性病死亡占全世界所有死亡人口的严峻形势,将该年度报告的主题重点放在慢性病上,提出了对于控制慢性病重点是预防,把控制吸烟、有害饮酒、饮食不合理、不适当的体力活动作为主要干预内容。

2000年,第53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防控非传染性疾病全球策略(WHA53.17号决议),在充分认识到心血管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与生活方式有关共同可预防的危险因素(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和缺少体育活动)基础上,确定了控制慢性病全球策略是监测、健康促进和加强卫生保健。

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为数不多的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导致了全球相当比例的疾病负担,通过有选择性地分析26个主要的危险因素,最终确定了最重要的10个全球危险因素,包括儿童和母亲低体重、不安全的性行为、高血压、吸烟、饮酒、不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问题、高胆固醇、固体燃料引起的室内烟气污染、铁缺乏、肥胖。

为落实全球战略,从2000年至2007年,制定了针对慢性病各种危险因素的战略、框架和行动计划,2003年卫生大会通过(WHA56.1号决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4年卫生大会通过(WHA57.17号决议)《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策略》以及2010年63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减少有害使用酒精全球战略》,为实施控制慢性病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工具。

2007年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题为《预防和控制非传染病:实施全球战略》的(WHA60.23号决议),针对这一要求,拟订了一项行动计划草案,即2008年-2013年中期战略目标、行动计划和绩效指标,以指导国家、地区和全球各层级的非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该行动计划由世卫组织和会员国制定,力求将2000年的《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

2011年9月,第6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这是联大召开艾滋病防控会议后,联合国历史上第二次就健康问题举行的高级别会议。

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提出预防工作必须是全球防治慢性病对策的基石,亟需降低个人和群体受慢性病共同的可改变风险因素(即吸烟、不健康的饮食、缺乏锻炼和酗酒及其决定因素的影响程度,同增强个人和群体的能力以做出更健康的选择和采取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风险因素并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

大会还通过《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综合监测框架(含指标)和自愿性目标(2013 ~2025)》,以监测非传染性疾病的国家战略和计划的执行情况,并评估其进展。

监测框架指标包括 3 个方面25 项指标:①死亡率和发病率:30 ~70 岁人群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无条件)概率,每10 万人口癌症发病率(按癌症类别);②危险因素暴露:有害酒精使用、蔬菜和水果摄入、身体活动、盐/ 钠摄入、饱和脂肪酸摄入、血糖升高/ 糖尿病、血压升高、体重超重和肥胖、总胆固醇升高和烟草使用等指标;③国家系统的应对:心血管疾病药物预防和咨询、慢性病基本药物和技术、宫颈癌筛查、接种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HPV)和乙肝疫苗、姑息治疗、制定政策在食品供应中不使用部分氢化植物油(PHVO)、制定政策减少对儿童的食品营销等指标。

9 项自愿性目标为: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总死亡率相对降低25% ;②有害酒精使用比例相对减少至少10% ;③身体活动不足流行率相对减少10% ;④人群平均食盐摄入量/ 钠摄入量相对减少30% ;⑤15 岁以上人群目前烟草使用流行率相对减少30% ;⑥血压升高患病率相对减少25% ;⑦遏制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趋势;⑧至少50% 的符合条件人群接受心脏病和脑卒中的药物治疗及咨询(包括控制血糖);⑨80% 的公立和私营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廉价有效慢性病诊治基本设备和药物。

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总死亡率相对降低25% 是监测框架的主要指标,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降低30 ~70 岁人群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来实现[10]。

作为联合国慢性病防控高级别会议的后续行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了《预防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2013 ~2020)》,并在2013 年5 月召开的第六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其目标是落实联合国大会关于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问题高级别会议的《政治宣言》中的承诺[11]。

1.2西方发达国家应对慢性病策略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曾经一度希望依靠发达的经济、高昂的医疗卫生投入及高精尖的医学科学技术来解决慢性病的问题[12],但结果却是医疗费用急速上涨而收效甚微。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开始重新调整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策略和措施,陆续推行了预防与控制非传染病的“全球战略”,以降低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为重点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全人群干预和高危人群干预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陆续在不同人群中开展了以降低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慢性病综合干预项目。

第一个以社区为基础,以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为目标的研究是1972 年开始的芬兰北卡项目。

当时在欧洲七国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促使建立北卡项目的背景。

北卡项目开展后, 在欧洲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类似项目。

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展了一些类似的工作, 例如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展的斯坦福三社区研究。

紧接着美国国立卫生院资助了三个项目, 斯坦福五城市项目, 明尼苏达州心脏健康项目和波他基特心脏健康项目。

此外其他国家也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项目包括以色列和南非。

在此之后设计不同的项目陆续开展起来,如德国的心脏病预防项目, 瑞典的慢性病控制项目, 以及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的一些项目, WHO 欧洲区的CINDI 项目,W HO美洲区的CA M R O项目[13]。

慢性病策略致力于减少四种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慢阻肺和糖尿病。

集中于四种生活方式:烟草、饮食、体力活动和酒精。

反之, 可以通过改变四种生物危险因素: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糖代谢异常,可以提高个体健康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