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7课 诗三首及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7课 诗三首及答案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

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

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纵观历史,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以及理由。

往往是在想建功立业失败后才想归返艺术,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2.写作背景(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2)《短歌行》这首诗创作于宴飨宾客时,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本诗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为明证。

(3)《归园田居(其一)》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

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

背离庙堂之高,他选择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适和舒畅。

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

他绽放了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

采之欲遗.谁() 周公吐哺.()越陌.度阡.()() 子衿.()答案:duōyōu zājīài fán wèi bǔmòqiān jīn 2.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当①对酒当.歌()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④不久当.还归()(2)故①但为君故.()②故.垒西边()③君安与项伯有故.()④广故.数言欲亡()(3)但①但.为君故()②无他,但.手熟尔()③但.说无妨()④但.使龙城飞将在()⑤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4)顾①还顾.望旧乡()②顾.野有麦场()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计不知所出耳()(5)方①方.宅十余亩()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③博学而无方.()答案: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4.如何理解“明月”“乌鹊”等比喻?答:答案: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5.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归园田居(其一)》6.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农村生活图景?这样的刻画有什么作用?答:答案:这几句描绘了恬淡宁静、安谧悠闲的田园风光。

诗人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回到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这纯朴清新的画面,既是田园实景,又是诗人胸中真趣。

7.诗歌结尾四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答:答案: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直接抒发回归园田的感受。

“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

最后两句也回应了诗的开头。

8.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答:答案: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

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到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语,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

解释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

9.通过《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是否可以看出曹操的消极思想?答:答案: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爱生畏死之想,联系全篇来看,他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所以他对“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索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魏源说得好:“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10.《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答:答案: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

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

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

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

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11.陶渊明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我的观点:答案:观点一: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观点二: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观点三: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

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已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

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二、归纳总结图解文章1.《涉江采芙蓉》2.《短歌行》发人生短暂的感慨抒思慕贤才的情怀表访求贤才的态度3.《归园田居(其一)》主旨探微1.《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情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通过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的举动,表现了对“所思”的铭心刻骨的思念之情。

但花草无从寄出,这又增加了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2.在《短歌行》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但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3.《归园田居(其一)》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读写迁移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1)爱惜、招纳人才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

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麾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阡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从心里悲恸,“念断人肠”;你东临碣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横槊,旋即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骚独领;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

你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风流潇洒!马背上,勒缰捋须,豪情满腔,又在酝酿新的诗篇?(2)胸怀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

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