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法的运行第十六章法的制定本节应当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掌握以下问题,我国的立法体制、立法原则、立法程序、立法权限、法律位阶划分、适用规则、备案批准程序等,尤其要掌握哪些机关能够立哪些法、某一立法居于哪一位阶及如何适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权限等问题。
第一节立法的概念一、立法释义立法:特定主体依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二、立法的特征(1)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2)依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3)依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4)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5)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三、区分立法与相关概念●立法:与法的创制含义接近,但是不大强调发现法律需要这一环节。
●法的创制:包括调研、草拟、提案以及讨论通过等过程,也包括了法的修改。
●法的制定:立法中,除去法的修改和废止余下的部分。
第二节立法体制一、立法体制释义(一)概念: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立法权载体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要素: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立法权运行的体系和制度、立法权载体的体系和制度(三)当今世界立法体制类别:单一、复合、制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制约)、特殊立法体制二、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划分体制(1)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立法权属于中央,居领导地位;由中央和地方多方面主体行使。
(2)多级并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3)多类结合:所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及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立法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在类别上有差别。
国情根据:①国家性质要求②发展不平衡③经济:市场经济;政治:民主集中制④消除历史沉淀物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立法是动态的和有序的事物,是具有阶段性、关联性、完整性的活动的过程。
一、立法过程(1)立法准备:提出法案前进行的立法活动(2)由法案到法: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法案——公布法律(3)立法完善:立法解释,法的修改、补充、废止,法律清理、汇编和编纂。
二、立法程序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1)提出法案A概念:提出法案就是由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组织和人员,一句法定程序向有权立法的机关提出关于制定、认可、变动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提议和议事原型的专门呢活动。
B有权提案的主体:①向全国人大: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代表30人以上的代表或一个代表团、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0人以上、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审议法案A概念:是指立法机关对已经列入议事日程的法律草案正式进行审查和讨论。
B有权主体:C法律草案审议的结果有以下几种:(1)提付表决;(2)搁臵;(3)终止审议。
(3)表决和通过法案A概念:是指立法机关以法定多数对法律草案表示最终的赞同,从而使法律草案成为法律。
B有权主体C通过法律草案的方式:有公开表决和秘密表决两种。
D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4)公布法A是指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将已通过的法律以一定的形式予以公布,以便全社会遵守执行B有权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C载体:我国公布法律的报刊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国务院公报》和《人民日报》等。
通过当天公布第四节立法的原则一、立法原则界说(一)立法原则: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二)立法原则的种类:其一、总的立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
其二、中央立法的原则:最高性原则、统揽大局原则、模范立法原则。
其三、地方立法的原则:结合需要原则、地方特色原则、补充立法与先行立法结合原则。
二、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2)法治原则;(3)民主原则;(4)科学原则第十七章法的实施本节应当掌握的问题有法的实施的三种方式。
执法的特点,尤其是了解执法主体的特点。
司法的特点;司法的原则,尤其要掌握司法公正和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两个原则。
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
以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为标准,法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守法;执法;司法。
第一节守法本节应当掌握的问题有守法的主体与客体一、守法的概念(一)概念: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
(二)构成要素1、主体: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应当遵守法律的主体在我国:(1)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2)公民,(3)在我国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范围:守法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种类。
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3、内容: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二、守法的根据和理由(1)守法是法的要求;(2)守法主体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3)守法是由于惧怕法律的制裁;(4)守法是出于社会压力;(5)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6)守法是道德的要求三、守法的主客观条件1、主观条件: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法律意识水平。
政治意识、法律观念、道德观念、文化教育程度2、客观条件: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
法制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民族传统、国际形势、科技发展第二节执法一、执法的概念(一)概念: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过程中,依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执法是法的实施和实现的最主要途径。
(二)特征(与司法相比):(1)主体——特定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法律或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2)内容——广泛性;(3)活动——单方性;(4)行为——主动性;(5)行使——优益性二、执法体系(一)概念:具有不同职权范围的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执法而构成的相互分工、相互配合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二)构成:行政机关执法、法律授权组织执法、行政委托社会组织执法1、行政机关的执法:政府的执法;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
2、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一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执法;企事业组织的执法;基层民众自治组织。
3、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三、执法的原则(1)合法性(2)合理性(3)效率第三节司法一、司法的概念和特点(一)概念: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二)特点:(1)专属性:只能由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
在我国,司法权专属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2)程序性:审判活动要遵循三大诉讼法。
(3)专业性:需要很丰富的法律知识,以及司法实践经验。
(4)权威性: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执行,不得擅自修改和违抗二、司法体系(一)概念:由国家宪法规定的享有国家司法权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组织机构即司法主体所构成的体系。
(二)构成:1、人民法院(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①基层②中级③高级(2)专门人民法院①军事②铁路运输③林业④海事(3)最高人民法院2、人民检察院(1)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①县、县级市、自治县、市辖区②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院③自治州、省辖市④省、自治区、直辖市(2)专门人民检察院①军事②铁路(3)最高人民检察院三、司法的原则(1)司法法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2)司法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司法权独立行使;(4)司法责任;(5)司法公正——它既包括实质公正,也包括形式公正,其中尤以程序公正为重点。
第十八章法律职业概念:是指以律师、法官、检察官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的法律人所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
特征:统一的技能特征、特殊而一致的伦理特征、自治性、准入性第十九章法律方法第一节法律方法概说一、法律方法的概念(一)概念:法律人认识、判断、处理、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
(二)特点:(1)专业性(2)法律性(3)实践性(三)界定:广义上理解包括立法、行政、司法、非诉讼等领域的法律方法。
狭义上一般指司法过程的方法。
二、法律方法的内容(1)法律推理:法律人将形式推理运用于处理案件过程的思维形式。
(2)法律发现:法律人寻找和确定所要适用的法律规定的过程。
(3)法律解释:法律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所做的进一步说明。
(4)法律论证:通过提出一定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法律表述、法律陈述、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和正当性。
第二节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的概念和研究意义1、法律推理:是指在缺乏适合于案件的唯一法律规则时,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
又称实质推理。
2、法律推理的界定广义上,各种法律活动都存在法律推理,狭义上,法律推理特指司法领域的法律推理。
3、意义:其一、法律推理建立在法律条文(概念)与具体事实既相关又不完全对应的基础上,其二,所以推理的过程要求根据逻辑而又必须结合理性和人文,用来恰当地进行自由裁量。
二、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
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1)演绎推理:从一般的法律规定到个别特殊行为的推理。
三段式,法律规范是大前提,法庭认定的案件事实是小前提。
(2)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前提是没有合适的法律规则(3)类比推理:在法律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情况下,比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加以处理的推理形式。
其一,其实质是扩大某一法律规则的适用范围,使之适用于从字面并不包含,但从原理上可以包含的行为。
其二,其适用范围:主要是民法领域,刑法领域基本不再适用。
其三,其特点是:①寻找相似性,在两个行为或现象之间寻找相似性,②需要一定的想象和猜测,③其结论具有或然性,接近性,但未必具有唯一正确性。
三、辩证推理:又称实质推理,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
(易考)适用条件:(1)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对如何处理存在两种对立理由(2)法律规定模糊,据同一规定可提出两种对立处理意见(3)法律规定本身矛盾,存在两种对立规定(4)法律有规定,但不适应新情况,即合法与合理的冲突四、特点:(1)法律推理是一种寻求正当性证明的推理;(2)法律推理要受现行法律的约束;(3)法律推理是一种实践理性。
第三节法律解释本节重点掌握的问题有法律解释的种类,尤其是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的区别;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解释的体制;法律推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