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我国工资制度改革

论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我国工资制度改革

论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我国工资制度改革工资是作为劳动报酬按期付给劳动者的货币表现, 是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是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生活的基本费用, 又是劳动者向社会所做贡献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反映。

我国经过几次以市场为取向的工资制度改革之后, 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工资关系, 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机制。

但是,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又暴露了一些新的弊病和问题。

因此, 在当前的形势下, 再次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对于探讨我国工资制度的利弊,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工资制度,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的实质、特点及其运作的规律。

现把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概述如下:1、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工资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力商品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家才能雇佣劳动的载体。

工人为其创造新价值。

劳动工人被雇佣后所创造的新价值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 其中, 雇佣工人在为自己劳动的部分会创造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种价值就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工资。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 个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

在这里, 人们说劳动的价值, 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

另一方面, 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 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

但事实上, 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劳动的价值和价格.或工资.这个表现形式不同于它所表现的本质关系, 即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在资本主义社会, 之所以会出现把劳动力的价值当作劳动价值, 是因为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不仅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不仅能够弥补资本家购买这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这些劳动力商品本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

正是由于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 即它是价值的源泉, 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资本家才会购买工人的劳动力。

但是, 资本家贪婪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绝不会把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都交给工人, 而只会按劳动力价值的等价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

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马克思指出: 工资本身又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 这种情况从那些过分注重材料而忽视一切形式区别的经济学教程中是了解不到的。

但是, 阐述所有这些形式是属于专门研究雇佣劳动的学说的范围, 因而不是本书的任务。

不过, 这里要简单地说明一下两种占统治地位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介绍了这两种占统治地位的工资形式, 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马克思认为, 计时工资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工资形式,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 是工人按一定时间出卖的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他说: /劳动力总是按一定时期来出卖的。

因此, 直接表现劳动力的日价值、周价值等等的转化形式, 就是计时工资的形式。

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和支付的工资。

虽然计件工资是按产品数量或工作量支付, 使工资和劳动结果直接联系起来, 但马克思认为, 从本质上说, 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的形式一样是不合理的。

因为/ 在实行计件工资的情况下, 则由在一定时间内劳动所凝结成的产品的数量来计量。

劳动时间本身的价格最终决定于这个等式:日劳动价值= 劳动力的日价值。

可见, 在马克思看来,尽管计件工资比计时工资更能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 但计件工资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如同计时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一样, 计件工资无非也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3、资本主义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马克思指出, 考察资本主义工资的数量和它的变化,不仅要看到工人所得货币的多少, 还要看工人所得这些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 即要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后资本家付给他的货币额, 即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则是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实际购买到的各种生活资料和服务数量。

实际工资反映了工人所得货币工资实际购买力的大小, 反映了工人的真实生活水平。

马克思还指出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联系与区别。

他认为, 假定物价水平保持不变, 名义工资提高, 实际工资也会提高; 反之, 如果名义工资下降, 实际工资也会下降, 这是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的联系, 二者之间也会存在不一致的时候。

如果物价水平上涨, 名义工资仍保持不变, 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如果物价水平下跌, 名义工资保持不变, 实际工资就会提高。

在物价水平上涨和名义工资增加同时发生时, 实际工资的变化状况就要根据物价水平上涨和名义工资增加的情况来判断: 当物价上涨水平和名义工资的增加水平相等时, 实际工资就会保持不变; 当物价上涨水平高于名义工资的增加水平时, 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当物价上涨水平低于名义工资的增加水平时, 实际工资就会增加。

因此, 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有利于对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4、工资的国民差异在《资本论》等著作中, 马克思还对工资的国民差异进行了考察。

他说: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 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 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

在一个国家内, 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 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

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 情形就不同了。

国家不同, 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 有的国家高些, 有的国家低些。

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 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因此, 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 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 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

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 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 就越超过国际水平。

因此, 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 有不同的国际价值, 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

所以, 货币的相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发达的国家里, 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太发达的国家里要小。

到此为止, 马克思已经清楚地指出了各国劳动强度的差别会引起工资的国民差异。

二、加快我国工资改革的步伐,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资制度马克思的工资理论虽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 但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当时的市场经济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 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的工资问题进行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批判的结果。

学习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对于加快我国工资改革的步伐,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资制度,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的工资改革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工资工作落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工资未能与经济增长同比例及时增长, 工资改革落后于其它改革, 平均主义较为普遍, 行业工资相差悬殊, 法制不健全等等。

如果不继续进行工资改革, 将不利于我国的其它改革和经济发展。

当前, 深化我国工资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就是要在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指导下,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真正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笔者认为, 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资制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树立现代化的分配思想首先树立中工资、中收入、中消费的工资思想。

在社会主义建立之初, 我国实行的是/ 低工资、低收入、低消费0 的工资政策, 这与我国当时的国情是相适应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已逐步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困扰, 当前的经济形势是买方市场、市场疲软。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 再实行三低工资政策无疑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

因为, 低工资、低消费会导致市场疲软, 市场疲软又会制约经济增长, 而低速度的经济增长又会制约工资的增长,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也有人提出应实行/ 高工资、高收入、高消费的工资政策, 但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的情况下, 实行三高的工资政策是不现实的。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 只有实行/中工资、中收入、中消费0 的工资政策才是可行的。

需要说明的是中工资、中收入、中消费的工资政策是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的, 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某些高科技企业的某些员工当中可以适当的实行高工资的政策。

其次树立提高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工资待遇的思想。

企业家和知识分子是最宝贵的生产要素, 通过他们的辛勤工作, 可以使其它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的结合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从而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工资待遇必须反映出他们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企业家和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工资待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与他们自身的价值相比, 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工资制度改革必须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充分重视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 促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让有知识、有技术、懂管理的人先富裕起来, 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才能促使他们把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让广大的普通群众跟着受益,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2、坚持同步进行的综合配套改革原则所谓同步进行的综合配套改革是指使工资改革与我国的其它改革同步进行, 不要此消彼长。

前些年, 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在经济条件不太发达和其它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 进行了提高工资的改革, 其结果当然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近些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但工资改革又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只能被动地采取补救措施。

其它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突出地反映到工资分配中, 造成城镇居民的实际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并不高。

由于多年的低工资, 使得多数城镇居民所拥有的资产只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不能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发生质的提高, 这也是当前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鉴于此种情况, 我国的工资改革必须与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 必须与住房、医疗制度改革相适应,必须与财政金融、物价改革相协调, 必须与养老、失业保险等改革相一致, 我国的工资也必须与经济保持同步协调增长。

3、加强工资的法治力度, 建立正常的工资分配管理体制近年来, 在利益的驱动下, 有些行业和企业为了达到一些特定的目的, 不惜违背正常的工资分配政策, 而这种违背又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垄断行业中的某些企业利用垄断地位和垄断价格等手段超常增加工资和福利, 以达到/ 高利润、高工资、高福利0 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