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15届高三语文3月零模试题(含解析)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③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
③阑珊:黯淡、零落。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风俗,也称_________节。
(2分)2.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平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的文化内涵。
(2分)3.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平添了节日的快乐。
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3分)谜题:赤兔马,走千里。
(打一元代剧作家)谜底:______________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谜底:______________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
(打一北京历史文化遗迹)谜底:______________4.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
(4分)6.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境界。
(5分)【答案】1.赏灯(观灯、挂灯、放灯、猜灯谜等)灯2.曹雪芹《红楼梦》3.马致远公正圆明园4.C5.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
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
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6.①确立学习目标(2分)②持之以恒,执着追求(2分)③达成学习目标(1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和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余若水先生传(清)张岱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
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
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
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
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
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
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
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
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程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
闻客入,欲起逾垣。
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
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
”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
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
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
日欲晡,辞客而退。
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
岁庚戌,无疾而终。
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
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
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注释:①僦:租。
②程:床前的小桌。
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
④班荆:布草而坐。
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链接材料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
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
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
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选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直前托视疾因:于是,就B.日欲晡晡:升起C.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具:准备D.扼腕终身扼腕:惋惜8.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若水不服从上级的无理要求,刚到任一个月,就被开除了。
B.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
官吏们认为余若水的节义很多,于是一起去慰问他。
C.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
余若水依仗与沈静澜交情深厚,多次拜访他,但静澜称病婉拒。
D.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被清军逼迫沉江而死。
余若水望江哭泣,悲痛兄长过早的死去,因此立下重誓不再渡江。
B.余若水与鸟鼠生活的原因,是为了追求远离世俗、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C.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
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D.身为人臣,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
在上,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在下,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
这是余若水最难以被他人比及的节操。
10.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
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B.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
C.“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的“讳增远”“讳煌”。
D.“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根据相关材料,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可以纪实,也可虚构。
11.文中说“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是余若水及其家人隐居后的状态,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情感表现如出一辙。
而余若水避世明节的情怀,又与《定风波》中苏轼用来表现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句相得益彰。
(3分)12.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8分)(1)用(/)给链接材料中划横线句子断句。
(5分)(2)请找出文中余若水拒绝沈静澜拜访,和链接材料中嵇康拒绝出仕的一个共同理由,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答案】7.B8.D9.C10.A1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一蓑烟雨任平生12.(1)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5分)(2)不能勉强别人做有违自己内心的事。
(意思对即可)(3分)【解析】7.试题分析:晡:日落。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要结合具体语境。
傍晚,辞别朋友退下。
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A项应该理解为: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B项理解为: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C项,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
“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试题分析:B项“农历纪年法”表述不对。
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表述错误。
D项“也可虚构。
”错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
注意关键字的写法,例如“寄傲”“蓑”。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参考译文】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
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
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
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
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
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
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
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
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现)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