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比较热门的字眼,很多学校对此都已经试行、推广、完善。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为目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前预学、合作探究、展示讨论、质疑拓展、反馈矫正、当堂检测等环节。
操作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份好的导学设计,采取一个好的组织形式。
做好对小组的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展示,及时反馈矫正。
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是前提,导学是关键,合作是核心。
针对有效课堂的具体要求,联系我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有几点思考:
一、自主性的流失
自主是衡量主体是否具有主体性的重要指标。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考试的形式、比重等问题),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课前根本不能做到充分、自主的预习,有的学生上课前干脆就拿学优生的学案抄一抄,连课本都懒得翻一翻。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选择在上课后的前几分钟让同学预习。
这样就会占用一部分课堂时间,使课堂学生讨论、探究的时间相对减少,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过程中,合作的“形式主义”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有时课堂合作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互相抄袭,一遇到困难就想到互相讨论,原本一些经过自己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也等待和别人合作,进而渐渐减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表面上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只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另一方面,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受到能力强的学生的歧视。
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有些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他们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甚至是可笑的。
即使他们想在小组中积极表现自己,但由于经常受到其他
人有意无意的嘲笑,进而变得胆怯和畏惧。
这样的合作无疑是形式的、低效的。
它既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积极性的培养。
三、小组的讨论是不是越多越好?
由于学生数较多,课堂上难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也不是课堂发言的学生越多的课就越成功,那种以学生发言次数的多少来评价一节课是相当片面的。
还是学生数的问题,当课堂上每个小组都在讨论时,教室客观上是嘈杂的,各小组间必然存在互相干扰。
这不仅与由于学生声音音量的大小有关,更与不同学生声音的频率不同有关。
而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容易疲劳的,所以我认为各小组的讨论不宜过于频繁。
而且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建议学生应先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质疑和讨论,一个说完接着一个说,这样才能真正听到不同的见解,才会有真正的共鸣,才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从而使得讨论更实效、更有效。
四、教师课堂少讲就有效?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还课堂于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使得一部分教者不敢在课堂上讲得太多,怕自己有违课改的方向和初衷,所以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多议。
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教师该讲的时候必须得讲且绝不能少讲、而且必须讲清讲透。
这样才能从总体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才能在学生合作探究、展示讨论、质疑拓展的过程给学生明确的方向。
甚至有时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一起去质疑、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
五、真正做到有效的检测
一节课最终的效果是要通过检测才能体现的,那么是不是对全体学生的检
测题必须是一样,我认为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来进行具体的设计,检测题可以分为识记、理解、运用这三个不同的层次。
对学优生来说应该把每个层次的习题掌握好,对中等生而言应把识记、理解层次的习题掌握好,对学困生而言把识记层次的习题掌握好就可以了,这样习题会做到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检测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检测可能较一个尺度的检测更有效,更能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从而增强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要想提高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同时要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最后以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让我们以此共勉,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作出新贡献。
关于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扫宋中学
郭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