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舞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舞交流


据《隋书. 音乐志》记载: 《疏勒》、《安国》、《高丽》,并起
自后魏平冯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渐繁会其 声,以别于太乐,《疏勒》,歌曲有《亢利死让 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乐器 有竖笙摸、琵琶、五弦、笛、箫、革案、答腊鼓、 腰鼓、揭鼓、鸡娄鼓等十种,为一部,工十二人
上述史实展现了当时中原传统乐舞、 族乐舞荟萃北魏的繁荣景象,对隋唐 乐舞艺术的高度发展,北魏时代,西 域乐舞、西凉乐舞、高丽乐舞及鲜卑 本各民族,各地区的乐舞艺术汇集, 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域传入的乐器、乐曲
胡笛是汉代中国音乐家根据羌笛加以改 进而成的吹奏乐器。据说梨俱吠陀时代 印度人已使用的乐器vana,就是“笛”。
羌人的笛可能与印度此种乐器有联系, 中国传统乐器中有笛,后又传入羌笛, 即竹制直吹单管的洞箫,最初只有四孔, 约公元前一世纪传至中原地区,并增加 一孔,后经改进发展为六孔。胡笛在当 时的上层社会也有广泛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西 域战乱频繁,迫于安全与生计 的压力,西域各族音乐家与艺 人不得不向东迁徙,这直接促 使胡乐胡舞伴随他们的行踪大 规模涌入中原这一现象发生。 同时,战争本身也能促使区域 间乐舞文化发生短促激烈的交 流和碰撞。
中原与西域地区乐舞交流的途径
一是随区域间使臣商贾往来互动, 促成异地乐舞的传播和交流; 二是随皇室和亲公主们远嫁塞外, 实现中原乐舞在西域的传播; 三是随佛教东传,推动东西两地 乐舞艺术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艺术交流 ——美丽的乐舞
外汉111第四组
魏晋南北朝
? 时间:公元220年- 589年,共370 年. ? 【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
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 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 ), “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 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 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隋书《音乐志》记载外来乐舞使用乐器一览表
北魏时乐舞文化交流
北魏于五世纪初统一了北方。接着, 三易京都,直入中原腹地。在长期的兼 并争战中,崇尚歌舞作乐的北魏最高统 治集团,十分注意搜集各地各族独具特 色的乐舞及其艺人,荟集北魏宫中和都 城。这里,既有欣赏取乐的作用,也有炫 耀武功的意味。
拓跋熹
北魏太武帝 (拓跋熹)436年灭北燕冯 氏,得到北燕所用的高 丽乐,同年,太 武帝通西域 时,曾 带回疏勒 (今新疆疏 勒等地)和安 国(今中亚乌兹 克共和 国 布哈拉)的伎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
二次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文化
上的收获,远比春秋战国时期要深刻
和丰富得多。这一时期在文学、史学、
艺术和科学技术诸方面的成就也是十
分突出。这一时期的
中外文
化交流,无论从交流的
国家
和地区,渠道和途径,
项目和
内容上,与之前的秦汉时期相比,都
中原与西域艺术的东西互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虽然战 乱不断,但各割据政权纷纷凭借自己的 实力在西域地区建立地方政权,西域与 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并未 停止不前。随着中原地区与西域政治、 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促进了两地 艺术的发展。 在中原艺术不断传入西域的同时, 西域的艺术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了中原, 尤其在乐舞、建筑绘画等方面
有更大程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统治阶级
内部分裂,外族侵扰的动荡时期,北方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杂居,使南北各族
的音乐文化广泛的交流融合,随着西
北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西域各国的乐
舞艺术大量传入,如天竺(印度)、龟
兹等地的音乐舞蹈,上至宫廷,下至
间巷,盛极一时。

统的中国乐舞,吸收了
域外
乐舞的不同艺术风格,
请欣赏箜篌弹奏《高山流水》
五弦
后凉吕光远征西域,又
获得许多乐器,其中有腰
鼓、答腊鼓等,还有龟兹
乐曲多种。此后,龟兹乐
和天竺乐在凉州逐渐融
合,同时又吸收了中原地
答腊鼓
区的钟、磐音乐,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凉州乐。
腰鼓
琵琶 琵琶也是一种拨弦乐器,古时有手弹和拨弹 两种弹法
琵琶弹奏——飞天乐舞 我国土生土长的琵琶是秦琵琶,俗谓秦汉
西凉乐舞
西凉乐舞有着丰富的艺术风格,它的舞蹈分为白舞和 方舞。白舞是单人舞,方舞是4人合舞。这些舞蹈不仅在宫 庭中表演,在盛大的节日和传统性活动以及佛教活动中还 举行群众性的舞蹈表演。
其表演形式还分为柔舞和健舞,著名的舞蹈《胡旋 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等属于健舞 类。流传至现代的凉州狮子舞、凉州滚灯、凉州攻鼓子、 祭孔乐舞等都有西凉乐舞健舞的影子。
笛子
西晋中期 ,天竺国送给凉
州刺史张轨乐工十二人,
乐器一部 ,其中有笛子、琵
琶、箜篌、五弦、铜鼓、
皮鼓和都昙鼓等 ,并带来天
铜鼓
竺曲调多种。
皮鼓
都昙鼓
箜篌
笙摸(konghou)是一种弹拨乐器,汉 代时写作坎侯、空侯,汉代以后中 国人仿照笙、竿、筑等表示乐器的 字,创造出“笙模” 两个新字,唐 代以后成为这种乐器的定名
焕发出
灿烂的艺术光彩,
为隋唐音
乐舞蹈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音乐东渐,主要 集中在北魏、北齐、北周各代,尤其到北 齐时,后主和幼主非常耽溺西域音乐,因 此西域艺术家受到极度宠遇,从而使西域艺 术家到中原一时达到最高潮,这一时期是 西域音乐东渐史上最主要的时期,也是西 域艺术家贡献最显著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音乐东渐,不仅在 西域音乐的数量,而且在对中原文化的影 响上,都可以与吸收西域文化而发展到极 盛的唐王朝音乐相媲美。
子,圆体修颈而小。 晋杜挚说:“长城之役,弦 豢而鼓之。”弦蜚是中国发明的一种琵琶类 型的乐器,晋代阮咸善弹秦琵琶,唐以后称 秦琵琶为阮咸。
这一时期随着外来音乐的涌入,带来了大量外 族乐器,西域音乐虽然在汉晋时期己东渐,但真正 东流还是北魏以后的事情,继汉代己传入中原的琵 琶、竖签模等胡乐器外,五弦琵琶、凤首笙摸、草 菜、箫、揭鼓、答腊鼓、鸡娄鼓、都昙鼓、毛员鼓、 铜拔、贝等新的西域乐器也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 几乎使用的都是西域乐器。这些乐器与我国本地乐 器、乐人交流、融合,很多演变成了我国民族乐器, 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