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园林实习报告

苏州园林实习报告

《苏州园林实习报告》系部: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实习时间:2014.6.19----6.21实习地点:江苏省苏州市网师园拙政园留园虎丘实习内容:姑苏园林之美,名满江南。

观拙政园之舒旷,留园之秀媚,网师园之清俊......风格种种,妙不可言。

但大都能于咫尺之地营造出一番山水真趣,且常在一花、一木、一亭、一榭的培植与构架中,包含精妙绝大之文章。

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我非常高兴能与老师同学们一起畅游这美丽又温婉的东吴之地,领略这里的风景如画,园中精华。

第一站网师园(2014.6.19下午)作为实习来到的第一个江南园林,网师园如同久居水乡的小家碧玉一般,静静地在氤氲了水汽的傍晚向我们展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概况:网师,意味着“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又借着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大隐于市的清幽之感油然而生。

喜欢网师园的原因大概就在于它小巧精致,内容丰富。

其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当之无愧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网师园以池水为中心,分别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

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是以突出水作为园子的主题中心。

景点分析1.砖雕门楼步入网师园,就被它门口的轿子所吸引。

从那顶做工精细的轿子看出了园主人的生活品质。

门口处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

由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

其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里同类门楼中最精巧之物。

万卷堂前的砖雕门楼精美的雕镂砖刻门楼上书“藻耀高翔”,寄托了主人对后人的殷切希望,渴望后辈出人头地,为祖宗光耀门楣。

精美的砖雕栩栩如生,一派家庭祥和,老幼同乐的景象。

表达了原主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心情。

2.万卷堂作为主厅,万卷堂有着浓浓的书卷气息,向来人展示园主人的文化内涵及园内主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万卷堂即为修身养性的代表,整个园子无不透出书香世家的尊贵典范。

“万卷堂”的匾额为文徵明书体。

抱柱对联则为现代书画家吴进贤所撰书:“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葑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

”以追溯名园历史,发思古之幽情;畅叙今日风采,颂名园之形胜。

万卷堂内景堂外走廊漏景万卷堂朝南面对天井庭院,有对植的玉兰,更有“藻耀高翔”砖雕门楼为对景。

室前有廊往南通园门,廊畔小庭院内桂花古树,点缀太湖峰石,作为住宅到花园的过渡空间稍露一点自然景色,更见雅致。

3.小山丛桂轩小山从桂轩,为一座小巧精致的四面厅,卷棚歇山屋顶,面阔三间,三面回廊。

厅南有一排花窗。

粉墙之下,湖石假山起伏,桂树成丛,间有海棠、腊梅相映成趣。

名字取自北周文学家庾信《枯树赋》中“小山则丛桂留人”一句,情景相符,其匾题为“小山丛桂轩”。

并有清代何绍基撰对联:“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写景抒情,成为小山丛桂轩周围景物的形象写照。

网师小筑门楣轩内一景步入轩内,向四面望去,每一扇窗皆成一景:南有湖石小山,丛桂飘香;北是冰梅纹圆窗,透过云冈黄石假山;东部山涧溪流,并在住宅墙面上巧妙地以攀缘附壁的木香形成春景;西边曲廊和蹈和馆之间,羽毛枫潇洒入画,室内外空间融汇一体。

4.看松读画轩看松读画轩,轩南有黄石牡丹花坛,水湾之上架设石板曲桥,临池置有石矶,由于画轩体量较大,实为厅堂,故离池岸退居在花坛之后,这样在景观上就不会产生逼压水池之感。

看松读画轩古柏看松读画轩为硬山屋,顶面阔三间,砖砌墙面。

其窗景为竹石、蕉石之尺幅画。

板壁上陈设山水画条幅。

朝南花坛之中,有两株数百年生的古老松柏,可惜罗汉松已不存,仅存古桧虬干垂枝,苍劲独秀。

这里既是“读画”之处,更是“看松”之处。

赏天然画本的风雅,使画轩内外的园景皆入画来,极有趣味。

5.月到风来亭取意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亭东二柱上,挂有清代何绍基竹对“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

赏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青睐的风雅之举。

在邻水的亭子里,举杯邀明月,与清风明月对酌,醉卧花间君莫笑,我本多情疯癫人。

从长廊看月到风来亭亭内匾额月到风来亭面临水面,对面即为云墙。

主人巧妙的用假山遮挡,造成了深远的空间感,不会显得大片墙面遮挡视线,的确巧思。

6.殿春簃一路从水池西北的平板曲桥西行,就见到书有“潭西渔隐”的小门。

门内树影绰约,花街铺地,奇石当户,别有一番天地,这就是著名的殿春簃。

园中有院,殿春簃自成一体。

花街铺地,奇石环绕,特别是墙角一隅的冷泉极为有趣。

一串水泡从泉底缓缓升起,惊了鱼儿,乱了莲花,一阵清凉之感瞬间袭来。

楹联假山一隅的清泉小院布局合理,独具匠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

南部为一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

半亭殿春簃主厅庭院内采用周边假山手法,使之产生余脉连绵的情趣。

假山不大,也不高,却起、承、转、合,极有章法,有韵律,有节奏,如一曲流畅的音乐。

整个山石峰脉意境相连,藏泉于谷,藏路于峰,藏洞于岭,有衔接,有过渡,空间浑然一体7.引静桥这座小桥位于水尾小溪,遮挡了水域不开阔之处,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为苏州园林最小石桥。

桥下壁间嵌有一石,刻“檠涧”二字,传为南宋之物。

山石互拥,幽深立现。

从桥边望水域引静桥近景造景手法1.透景之曲折回廊:加深空间感,使原本短小的走廊变得曲径通幽,再加之高低变化使得游览路线富有情调。

沿着回廊走一圈,便可将大部分园景收入眼中。

富有趣味,又不单调,也很好的弥补了园子空间不足所带来的压抑之感。

2.障景之假山堆掇:以月到风来亭为例,对面是大面积无开窗的云墙,若是直接向对面望去景观视线就会受到遮挡。

但布置上假山石之后,使那里有景可赏,而且还可以将云墙当作背景。

坐在亭子里时也不会觉得单调,饮酒赏月更佳。

3.障景之水尾处理:水尾处水面狭小,若直接现于人前未免有小气之嫌。

主人在此处设引静桥,使之遮挡。

并配以山石,形成活水未尽之感。

又可坐与桥上观景赏鱼,其乐无穷。

印象感悟网师园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园子,它的精巧雅致让我大开眼界。

其中最令我为之着迷的恐怕就是它以水为骨的构园准则了。

水,为清为盈。

江南水乡里不乏水系,但是网师园中处处透着水的灵动,婉约。

网师园的水系有源有尾,整体性很强。

而且富于变化,有开阔者,也有收紧处。

有开有合,这种韵律与节奏的美感让我着迷。

这对于日后的学习、设计也有很大帮助。

让我懂得了变化与统一的道理。

在此次实习中的第一站就有如此大的收获真的很令人高兴。

第二站拙政园(2014.6.20 上午)作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代表作,集大成者,拙政园以其包罗万象,因巧于借的手法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称为传奇的创举。

园林不看拙政园等于白看。

所以,面积最大,地位最高,极富盛名的拙政园,我来了~概况明正德初年,这一年,一个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王姓御史,在他的家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

他仕途不顺,心灰意冷,回到家中一门心思造起了园林。

并请到当时的江南才子文征明为他出谋划策。

终于在16年之后,一个从起建之时就注定流传千古的园林精品诞生了。

拙政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代表了主人归隐田园,不问政事的决心。

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我们主要游览了中园和西园。

中园是明代所建,西园为补园,是清朝建造的。

景点分析中园1.远香堂:堂,一般均位于离园大门不远的主要游览线上,是园内佳景的理想观赏点。

远香堂四面皆佳景,又是骚人墨客游园的必到之处,所以文化内涵丰富。

远香堂为四面厅,四周都是可打开的落地长窗,因此可以四面观景。

这种手法在园林营造学上称为落地明罩,能使厅堂内非常空透,方便赏景。

作为拙政中园中部的主体建筑,远香堂面向水面的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爱莲说中周敦颐曾写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正是远香堂得名的来源。

四面望去,不同的景色纷至沓来。

春夏秋冬,四季各不同;晨昏暮晚,四时皆佳景。

真是步移景异,身处同一个地方,却能看到不同的景色,不得不佩服造园者的匠心独运,奇思妙想。

远香堂匾额通透的四面厅2.见山楼拙政园中部水池西北角的一座水上楼阁。

楼名典出晋代大隐士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但楼虽以见山为名,其实是园中水景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

当年楼内曾悬有这样一副楹联:“林气映天,竹阴在地;日长若岁,水静于人”,恰如其分地点出了这一景致的意境。

见山楼二楼台阶处这里三面环水,主面向北,推窗外望,但见一座村居小石板曲桥将水池北岸的游路与楼底层东边轩廊连了起来,平岸的竹林古树郁郁葱葱,正如联中所写的映天蔽地。

它们倒映于水中,被蓝天白云一衬,更显出静水的迷人。

水中荷花郁郁婷婷,摇曳生姿。

清风送爽,凉意宜人。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四季亭绣绮亭(春亭):绣绮亭是枇杷园北边假山上的长方亭。

山下湖石围成的花坛中种植芍药,牡丹,每当阳春三月,姚黄魏紫,娇艳欲滴,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以此为名。

荷风四面亭(夏亭):荷风四面亭是坐落在池中西岛西南方的六角小亭。

小巧玲珑的它被环绕在片片荷叶之中,微风袭来飘过阵阵莲香,是夏季赏景的好所在。

赏着荷花,吹着凉风,感觉惬意无比。

让人不禁流连忘返。

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待霜亭(秋亭):待霜亭是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

岛为土山,沿岸用黄石砌成自然式驳岸,北部较陡,高处的深树丛中亭子若隐若现,使小岛之景顿生颜色。

名取自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

一到秋天,桔子变红,如火如荼,为之盛景。

雪香云蔚亭(冬亭):雪香云蔚亭是位于园水池西边山岛之上一座古朴典雅的矩形方亭。

雪香,指梅花。

云蔚,指花木繁盛。

亭旁植梅,此亭适宜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

从山上往山下看去也别有登高远眺之感,可以俯览全局。

待霜亭雪香云蔚亭4.香洲位于荷风四面亭对面,是石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融合了台,阁,楼,舫的建筑特点,成为独一无二的一种建筑形式。

这种形式在颐和园里也有出现,就是借鉴于拙政园里的香洲而建的。

5.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里面的“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所题。

它轻巧别致,背靠长廊,面对水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摇曳。

白色的粉墙上有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奇特景观。

适合做框景观之,每面都有不同的景色,不同的心情,十分有趣。

香洲梧竹幽居6.小飞虹:小飞虹是极为少见的廊桥。

为了凸显变化,没有做成平整的桥。

而是加了起伏,使之分为三段,形成一个拱形。

朱红色的桥栏倒映水中,宛若飞虹。

主人把桥比作彩虹,用意绝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