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发展背景——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国家加快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
中观发展背景——阿拉善盟集中统筹、经济对接发展战略从外部看,阿拉善地区的发展应更为积极地利用和接纳外部“银川经济圈”、“乌海经济圈”的经济辐射作用,承担更多区域功能,进一步提升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地理位置:项目位于开发区生活圈中部,东与乌海市海渤湾滨河区隔河相望,西接乌巴公路(乌斯太——巴彦浩特——巴音敖包——巴彦树贵),交通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
铁路包兰铁路从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东部穿越,为国家级双线铁路,现包头—惠农段正在进行电气化提速改造。
乌吉铁路自东向西从开发区中部通过,为一级地方专用单线铁路,主要用于货运。
对外公路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对外公路交通主要包括110国道,新乌巴公路(乌斯太镇—巴彦浩特镇),京藏高速公路。
现状区域交通分析(1)对外交通主要依靠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宁夏石嘴山市与乌海市的交通条件,发展本区与外界的公路连接。
(2)充分利用对外交通优势,将规划区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合理结合,既方便开发区内部交通,又要尽量减少对过境交通的影响。
项目规划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经济开发区贺兰区中央位置,属于经济开发区商务生活区范围内。
规划范围内的现状主要是政府及各部门办公区域与规模较小的生活小区。
规划区外围主要是荒漠、山区、化工园区,主要是中盐、庆华、紫光等企业。
规划定位:在阿盟东部和黄河西岸打造一座集旅游观光、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快速发展生态宜居新城,建设阿盟东部对外形象展示的崭新门户、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示范区和盟东及周边地区居民的理想家园。
人力资源开发区是一个新兴的区域经济体,流动于开发区的都是周边区域的人员,所带给开发区的都是新兴的力量和开发的信息。
人文环境项目周边所处的规划都是已经建成和在建居民小区,人文环境和流动消费已初具规模,项目位于公园之间,傍临政府,自然优势不言而喻,聚集人气,形成财富核心。
发展定位阿盟东部对外形象展示的崭新门户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示范区盟东及周边地区居民的理想家园与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生态圈金岸区——功能融合、有机生长功能融合主动参与功能转型的过程,成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三产、居住与生活服务等功能的新的载体。
建立与生态圈金岸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带动城镇发展依靠有机生长,提升开发区功能的能级。
阿盟东部崭新门户:依托黄河丰富的水资源和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基础,贺兰区将成为与呼包银经济带对接的小金三角之重要节点,是阿拉善盟东部重要的城市形象展示门户。
开发区将成为内蒙古新定居生活的指向标,生活之城的坐标原点。
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示范区:维护自然山水格局,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建设品质,构筑依山傍水、尺度宜人、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滨江宜居新城,打造区域的生活服务中心。
盟东及周边地区居民的理想家园产业联动建立特色与多样并举的新型产业体系,以特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带动旅游房地产、观光农业、商业和文化娱乐业等多元化产业的发展。
建立生态共生、三产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地引导城镇有机生长,促进经济、生态的协调,最大限度地利用金岸区的各种资源,构建适应“循环经济”目标形成区域内的产业联系、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社会服务人群决定了城镇功能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生态旅游功能,第二是生态居住功能,第三是公共服务功能,第四是生态产业功能;在规划中必须综合考虑其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合理的区位,方便使用。
生态旅游功能:依托黄河丰富的水资源,着力建设生态核心景观,重点发展带有生态展示功能的项目,以生态绿洲为基底,融入生态水系、打造金岸区特色生态旅游功能。
开发区将成为与呼包银经济带对接的小金三角之重要节点,是阿拉善盟东部重要的城市形象展示门户。
以生态涵养为前提和基础,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盟东生态绿洲。
生态居住功能:维护自然山水格局,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建设品质,构筑依山傍水、尺度宜人、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滨河宜居新城。
公共服务功能:围绕政府行政职能和生态旅游功能,重点发展集行政办公、旅游接待、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和居住配套等功能,建设服务新城。
生态产业功能:产业结构生态化,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以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理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结构,通过循环经济强调生态文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方式。
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心两轴、一环六组团”的功能布局体系。
“一心”:由规划区生态绿核和行政服务中心构成的区级公共服务中心生态绿核:即“生态之眼”,是金岸区开发建设的基石,是营造生态宜居新城景观环境的载体。
两轴:东西向城市发展轴和滨水生态发展轴。
一环:是指串联各功能组团、链接各社区服务中心的环形交通联系。
六组团:金岸区的主要功能区包括综合服务组团、北部生态居住组团、中部生态居住组团、南部生态居住组团、安居组团和工业组团。
发展目标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和现有发展基础,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下,积极投入到“呼—包—银—兰”经济带的发展和建设中。
抓住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发展小城镇的良好机遇,努力建设成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的宜居小镇。
本次规划以乌斯太经济高速发展为背景,以为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为契机,以打造生态型宜居新城为重点,根据乌斯太镇在阿拉善盟的地位和发展条件分析,将城镇的发展目标定位为:“草原坐标,塞上新城,休闲绿洲”。
用地规模规划城市建设用地769.69公顷(不包括水域面积75.48公顷与林地面积120.58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132.71平方米。
人口规模金岸区将作为乌斯太镇政府迁址地,乌斯太镇政府整体迁址金岸区后将逐步形成行政区、商服区、自然风光旅游区、工业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区。
金岸区的现状人口主要由乌斯太镇现状人口构成。
2008年乌斯太镇范围内和硕特社区、玛拉沁社区、乌兰布和社区、巴音敖包嘎查、乌兰毛道嘎查人口统计,总人口数为13958人。
本次规划综合考虑整体地块合适的开发量和容纳的人口,确定规划人口总计5.8万人。
用地性质F1 F2 用地代号面积(公顷)比例(%)居住用地R 326.94 42.48其中一类/二类居住用地R11//R21 173.14 22.49二类居住用地R2 153.8 19.98其中住宅用地R21 143.67 18.67中小学托幼R22 10.13 1.32公共设施用地 C 82.73 10.75其中行政办公用地C1 3.7 0.48商业金融业用地C2 55.01 7.15其中商业用地C21 44.62 5.80旅馆业用地C25 10.39 1.35文化娱乐用地C3 4.81 0.62其中游乐用地C36 4.81 0.62医疗卫生用地C5 6.33 0.82综合商住用地CR 12.88 1.67工业用地M 64.28 8.35其中一类工业用地M1 64.28 8.35仓储用地W 38.26 4.97其中普通仓库用地W1 38.26 4.97对外交通用地T 2.31 0.30其中公路用地T2 2.31 0.30其中长途客运站用地T23 2.31 0.30道路广场用地S 125.88 16.35其中道路用地S1 124.35 16.16社会停车场库用地S3 1.53 0.20其中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S31 1.53 0.20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4.16 0.54#其中供应设施用地U1 1.7 0.22其中供电用地U12 0.52 0.07供燃气用地U13 1.18 0.15交通设施用地U2 1.19 0.15其中公共交通用地U21 0.91 0.12其它交通设施用地U29 0.28 0.04邮电设施用地U3 0.34 0.0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 0.4 0.05其中粪便垃圾处理用地U42 0.4 0.05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9 0.53 0.07绿地G 125.13 16.26其中公共绿地G1 117.53 15.27其中公园G11 99.55 12.93街头绿地G12 17.98 2.34生产防护绿地G2 7.6 0.99其中防护绿地G22 7.6 0.99规划建设用地769.69 100水域和其它用地 E 169.23 21.99其中水域E1 48.65林地E4 120.58规划范围938.92 100本规划充分利用基地自身的自然条件,整合周边已有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绿洲公园、旅游接待中心、休闲商业街区、文化休闲街区、体育公园、西北风情街区、金沙苑葡萄酒庄、葡萄园观光区、沙漠主题公园、苁蓉种植观光区、水岸度假区和生态养殖展示区等,供广大游客旅游观光或休闲游憩的重要景观节点或旅游节点。
规划目标形成的功能明确、联系顺畅、联运方便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重点要达到以下目标:连接中心——加强金岸区和开发区的联系;沟通内外——加强金岸区和乌海市的联系;组合成网——加强金岸区内部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
对外综合交通规划在规划区北、西和西南三个方向修建公路与双巴公路相连,新修的双巴公路将满足规划区与乌斯太老镇以及乌海市之间交通联系和交通需要。
在本区南端和东端规划三级公路,连接110国道,加强与乌兰乡和对岸的乌海市海勃湾区的联系。
垃圾量预测:根据《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规划》中人均指标以0.9-1.4kg为宜,本区域取1.2kg;2020年人口为5.8万人,则垃圾量为70吨。
环卫公共设施规划垃圾转运站规划在区内设置3个垃圾转运站,总用地约0.61公顷;垃圾收集站结合居住地块设置。
规划采用袋装化和密闭式垃圾屋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方式。
公共厕所按居住人口2500-3000人设置1座的标准配置,分布于生活片区生活性街道两侧公厕,按间距500米设1座,工业区设置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