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Mar.,2007第25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Vol.25No.2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文明教育¹张传辉,赵金玲(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 要]当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事关整个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人类要想继续的安定详和的在地球生存下去,就必须从现在开始,重视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在此情况下顺应而生。
但是在我国生态教育的思想并不是近代的产物,我国早在两千年前有了儒道文化的时候就有了关于自然生态的理论和思想,这些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道家;儒家;自然观;生态文明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7)02-0114-03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生态思想传统的伟大民族。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中包含着我国古人对自然的深刻慧解和在人与自然关上的颖悟觉识,他们用非凡的智慧塑造了东方传统生态精神意蕴的典型。
中国古人的这些优秀生态思想和积极的理念给现代生态文明教育以巨大启示。
在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日益失衡的今天,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借鉴与学习是现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是深化人们生态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内涵1.道家自然观的内涵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
这是超乎人类的,又是人的最朴素的心境。
在这里/法0的意思,是指学习、效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规则行事,同时还有与之和平共处之意。
所谓/人法地0,其中的/地0就是指环境,地就是大地,/大地0这个概念指的是狭义的自然环境。
因此,/人法地0就是说:人应该效法或遵从自然环境的法则,正确的认识生物圈和维生体系的法则,并根据这些法则来生存,而不是去加以破坏。
在/地法天0一语中的/天0,是指广义的自然,指整体宇宙及其中的法则。
换言之,在我们存在的自然环境与生物圈,只不过是整体宇宙中一个非常渺小的角落而已,必须完全遵循整体宇宙的法则,因为宇宙的法则也规定并影响大地。
天体的运行,不论是太阳系、银河系或是整个宇宙的运动,都对于大地都有影响。
所以,/地法天0一语,就是表明大地环境不是唯一的判准,因为大地环境最后也还要遵从宇宙的规则,以整体宇宙为法。
/天法道0这话的意思是说,整体宇宙的运行是来自于/道0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动。
所谓/道0就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动。
天之所效法、所依循的规则,是来自于道。
按照老子的看法,道在自我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所以/天0是以/道0为法。
/道法自然0所表示的,并不是在/道0上面又设立另一个/自然0的概念。
/道0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动,就应该是由道生发一切,主宰一切。
所以在此/自然0一词,应该是/自其本然0之意。
/道0是/自其本然0,是表示/道0的法则是来自于它自身。
老子关于自然及其本质的认识,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
老子第一次把宇宙间的一切都看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人在自然面前应该作的就是/无为0,即尊重自然的自身规律,顺应自然的自在发展。
后来,庄子又升华了老子的学说,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0的生态观念,将人与自然融合到了一起。
不以人为中心来看待自然,却又显示人与自然的亲切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道家其他一切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可以说是道家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色。
2.儒家自然观的内涵儒家把天地的自然演化当成一个生生不息的自然过程。
它认为,天道刚健流行,是原始的创造力之源,它统摄万物,维持整个世界的正常秩序;地道柔顺宽容,顺承天道的创造性,养育、辅助和成就万物,具有厚德载物的慈善品格。
人与万物都来源于天地,人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产物,是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董仲舒在其5春秋繁露6中写到:/人之人,本于天。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0很明显儒家把自然界当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认为自然界不仅有生命,而且不断创造新生命。
对于人来讲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命的来源,而且还是人生命价值的来源。
人和万物皆具有价值,但人同时还具有为万物所缺乏的道德品格和智慧,因而人不仅能够沟通天地,而)114)¹[收稿日期]2007-01-20[作者简介]张传辉(197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且能够把自己的内在德性开发出来,以协助万物潜能的充分实现。
人应该成为宇宙创造过程的辅助者和促进者。
张载基于他的气本体论和人性即天道的主张,提出了著名的/民胞物与0的命题。
他把人与万物都比喻为由乾父坤母的阴阳二气聚合所生的子女,把所有的人都当成同胞来看待,把万物都当成人类的朋友。
这个看法是对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与和谐相处状态最深切的表达。
人与人的关系是同胞关系,而人与物的关系是伙伴关系。
人既是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也是自然共同体中的成员。
因此,人类之间不仅应当相亲相爱,而且应该爱及万物,这就把人对自然的道德关系推向了一个至高的境界。
同时,儒家认为,万物与人在价值的进化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各自具有不同的独特性质,因而其价值有高低不同的区别。
由于人能够组成社会群体,有道德意识和目的性行为,因此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完善,其价值在万物中最高。
而且人类社会的秩序也高于自然界的秩序、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道德原则来利用和管理自然界的一切。
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0就是告诉我们自然万物是纷繁复杂的,人类源于自然,依赖自然生存,人类也可以改变自然、治理自然为自己服务。
但人类更应当/爱物0,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共生的有机体中。
这些都表达出了儒家对自然的认识和看法,反映出了儒家朴素的自然观智慧。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共通1.在对自然认识问题上的共通/道法自然0是道家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思想,更是现在环境保护主义者视为自古就有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道法自然0中的/自然0明确显示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
当然,这里的/自然0与我们现代人呼吁要保护自然中的/自然0表面看完全相同,但二者实际的含义是即有区别又相通的。
前者指道家的/道0或/道0的样子,其实当老子论/道0的时候他所面对的道作为无所不在,以及为天地万物之母的角度而言,很象我们今天谈论的/宇宙0这一概念时的处境。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0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然是指具有无限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狭义的自然是指自然界,即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包括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两大类。
可以说,老子的/自然0大于我们今天的/自然0更包含了今天的/自然/含义。
老子的自然中有包含天地万物之意,而今人的自然又可以指具有无限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这二者的意义几乎完全相同。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上古人与今产生了共鸣,实现了共通。
2.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共通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偏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而建立他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孔子偏重人与人的关系,由此而建立他的伦理学。
总之,老子是继承文化传统中自然主义思想线索而发展,孔子则继承着西周以来德治文化传统而发展,老子的自然主义与孔子的德治主义是他们各自思想脉络的一个主要特色。
但他们都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关系、奴役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也就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学说,这是古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
表明了人要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实现与天地的合一,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直至促进整个宇宙的进化。
这种天人合一论,在儒道两家还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心固有的至善本性,认为人人都具有天地仁义的德性。
人们把内在的德性开发出来,也就实现了天德,达到了天人合一,体验到了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贯通天地人三才,就可以做到物来顺应,无所不至,体物不遗,爱物不私,民胞物与。
这里充分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人伦化的自我超越特征。
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要通过体验宇宙过程的自然本性,认识到自然之化是生命之本源和宇宙精神的最高体现,从而依循自然而为,去除一切对天地万物和人本身的有意造作和加工,返朴归真,把人的生命融入自然生态的大化过程中。
同时,由于天、地、人具有统一协调的关系,社会秩序亦为天道运行自然形成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社会只有依循天道运行的法则,才能治理好社会,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相处。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它们的宇宙生成论都认为,天地万物有一个共同的创造根源,它使天地万物和所有生命在宇宙演化的生生不息的动态历程中统会为一,而这个根源是宇宙过程本身的内在律动。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产物,与万物一样是宇宙动态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理想目标。
这一点恰恰与我们今人强调的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求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对自然界及其生命承担责任,以及对自然界运用公正原则等的思想不谋而合实现了共通。
三、中国传统自然观在我国生态教育中的作用1.传统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传统自然观中的优秀思想甚多,其中的很多内容都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参考榜样和借鉴资源,有的甚至还成为了现代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源头。
具体来说主要有:自然主义的知识观、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审美思想、绿色思维、以及天人合一思想等等。
(1)自然主义的知识观。
这是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出发而提出来的知识观。
老子认为有些/文化垃圾0腐蚀了人们天真美好的自然本性,使人们陷)115)入了追名逐利的漩涡,从而受着欲望的支配,身心不得安宁。
所以,人们只有抛弃那些所谓的/文明0回到无知不争的自然状态,才能使人类淳厚质朴的本性得到复苏。
因而,他主张读自然之书,体味自然知识。
(2)反人类中心主义。
在传统生态观中还主张谦卑地对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是同构,人的产生和存在也是自然的过程,人和宇宙、自然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开来,即万事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不是宇宙的中心,更不是自然的中心,这就是道家提倡的无我性,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反人类中心主义。
也是我们今天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重要传统依据和理论基础。
(3)生态审美思想。
传统自然观主张用直觉方式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生态规律,认为合乎生态规律的就是美的。
把生态过程以及生态状态作为审美对象,这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思路,即我们的生态教育不仅仅在于培养人们生态意识与环保思维,同时还应注重对人们生态美学的培养,提高人们在生态美上的鉴赏力与感悟力,以此来促进和增强人们的生态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