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

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

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城市规划061 李楠指导教师白颖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规模、布局、景致、园林建筑、山、水、木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园林建造的成长历程,阐述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一脉相承的。

他们之间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更多的是相同点。

本文将阐述其异同及其特点。

关键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历史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肇始于商周时代的囿。

囿是商周君王用于种植、放养禽兽以供狩猎游乐的场所,兼有生产、渔猎、农作、游赏和休养等多种功能,可以算作一种天然山水园林。

发展至春秋时期,这种天然山水园逐渐开始向人工造园转变,此时不但园事兴盛,而且园林本身也从“原始”状态中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使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

秦汉时期,园林已开始调动一切人工因素来再造第二自然,规模大、数量多、景象华美,并且在园林整体及内部景观的思想寓意和主题上也颇有展拓。

此时富商大贾也开始投资园林,标志着私家园林的产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无望,促发了人们对超然物外的自然山林与田园村野的热爱与追求,从而导致了自然风景园林的新发展。

园林景观也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欣赏对象,而成为园主的精神体现和情感的物化形式。

东晋时期,园林中的写意趋向更加显露。

园林对意境的追求也已与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样重要,景致的优劣已不在其本身的繁简浓淡或神似形似,而贵在意足。

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寺观园林。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由文人开创的写意园林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也达于大成。

此时不但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写意园林,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并产生了相应的园林理论和著述。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已臻于化境,造园思想越来越丰富,造园手法也越来越巧妙,并且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

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园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产生了不同的类型。

我们按其从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陵寝园林。

其中影响最大数量最多且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他们就好象中国园林建筑里两颗璀璨的明珠,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出众的美学追求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一、分析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各方面的异同1、规模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中国最早皇家园林灵囿,方圆35千米,秦汉的上林苑,广150余千米。

隋朝的洛阳西苑,周100千米,其内为海,周5千米。

唐朝长安宫城北面的禁苑,南北16.5千米,东西13.5千米。

北宋徽宗时的东京艮岳,是在人造山系——万岁山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山周十余里”,北则俯瞰,有“长波远岸,弥十余里”的景龙江。

元代大都西御苑太液池,“广可五六里,加飞桥于海中,起瀛洲之殿,绕以石城”,明代在此基础上,扩建成南海、北海、中海。

清代所建避暑山庄,其围墙周长10千米,内有564公顷的湖光山色;圆明园占地200多公顷,长春、万春二园150多公顷;最晚建成的颐和园,占地约287公顷。

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而且其规模大小,基本上与历史的向后延续成反比。

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私家园林: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2、布局皇家园林:前为居住起居的场所(主要部分).后为供观游的场所.私家园林:是以山水等景观为主体.建筑为配角.3、景致皇家园林:集仿各地名园名胜于园中,园中规划景区,景区则有园中园,风景点.各景区的景观往往离不开建筑,用建筑的形式美来点染、补充、裁剪、修饰天然山水。

私家园林:主题多样化:山水.奇石.名花.古木等等。

景物紧凑多变。

4、园林建筑皇家园林:严肃而堂皇壮丽.大木构件比例常采用官式做法,常有庙宇布置其中,成为其构图中心.居住和朝见的宫室。

秦始皇所建阿房宫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汉代未央宫“宫馆复道,兴作日繁”,到清代更增加园内建筑的数量和类型,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

私家园林:活泼而典雅玲珑空透,以厅堂为主,不拘泥于定式/居住处观景点,景观的重要主成部分。

私家园林多处市井之地,布局常取内向式,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围合,精心营造,它们一般以厅堂为园中主体建筑,景物紧凑多变,用墙、垣、漏窗、走廊等划分空间,大小空间主次分明、疏密相间、相互对比,构成有节奏的变化,它们常用多条观赏路线联系起来,道路迂回蜿蜒,主要道路上往往建有曲折的走廊,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大多采用不规则状,用桥、岛等使水面相互渗透,构成深邃的趣味。

私家园林一般来说空间有限,规模要比皇家园林小的多,又不能将自然山水圈入园内,因而形成了小中见大、掘地为池、叠石为山,创造优美的自然山水意境,造园手法丰富多彩的特性。

5、山皇家园林:在大范围内,堆土形成山丘沟壑并与真山想集合,在小范围内仿名园名胜叠以假山.而且不可能依靠石山作为园中的主要景观。

私家园林:一仿名山名峰,旨在创造一种自然山林意趣.乃园中至为重要的一道景观。

江南叠山用石喜用太湖石与黄石两大类,或聚垒,或散置,都能做到气势联贯,可仿出峰峦、丘壑、洞窟、峭崖、曲岸、石矶诸多形态。

且太湖石以其透、漏、瘦的独特形体还可作为独峰欣赏。

6、水皇家园林:以自然水改造而成,多以湖等形式出现。

私家园林:无水不活.旨在创造虚空相生,曲折?回,余意不尽的意境,且多以池的形式出现。

7、木皇家园林:多以林的形式出现。

私家园林:则树株甚至单株,以欣赏为主。

植物配置以落叶树为主,兼配以常绿树,再辅以青藤、篁竹、芭蕉、葡萄等,做到四季常青,繁花翠叶,季季不同。

二、园林的历史皇家园林:【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囿】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

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

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灵囿”以自然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狩猎园。

【秦汉时期——阿房宫与上林苑】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

此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

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

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

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中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

上林苑囊括了长安城的东、南、西的广阔地域,关中八水流经其中,建宫、苑数量不下三百余处,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上林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狩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

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

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但其规模虽然极其宏大,但却比较粗犷,殿宇台观只是简单的铺陈罗列,并不结合山水的布局。

此时的皇家园林尚处在发展成型的初期阶段。

阿房宫【魏晋南北朝到明朝时期——皇家园林的积累与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此时战乱频繁,士大夫玄谈玩世,崇尚隐逸,寄情山水,受到这种时代美学的浸润,皇家园林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有着更严谨的规制,表现出一种人工建构结合自然山水之美,标志着皇家园林已升华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鼎盛的黄金时代,皇家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进入一个全盛时期,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并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两者的统一。

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各类繁多的皇家园林,洛阳的“西苑”和骊山的“华清宫”为此时期的代表作。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统治阶级沉湎于声色繁华,北宋东京、南宋临安,金朝中都,都有许多皇家园林建置,规模远逊于唐代,然艺术和技法的精密程度则有过之。

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艮岳。

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

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金代(1115年~1234年),营建了西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芳园、北苑等皇家园林,并修建离宫禁苑,其中最大的是万宁宫,即今天的北海公园地段。

并在郊外建玉泉山芙蓉殿、香山行宫、樱桃沟观花台、潭柘寺附近的金章宗弹雀处、玉渊潭钓鱼台等。

“燕京八景”之说就起源于金代。

元明时期(1271年~1644年),皇家造园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除元朝大都御苑“太液池”,明代扩建为西苑外,别无其他建设。

其中元代万岁山(今景山)、太液池(北海)为中心发展。

当时将太液池向南扩,成为北海、中海、南海三海连贯的水域,在三海沿岸和池中岛上搭建殿宇,总称西苑。

在宫廷之内有宫后苑(今故宫御花园),宫廷外的四面东苑、西苑、北果园、南花园、玉熙宫等,近郊有猎场、南海子、上林苑、聚燕台等。

此外,明代还大建祭坛园林,如圜丘坛(现天坛)、方泽坛(现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等;庙宇园林也开始盛行。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成熟和集大成】清朝时期(1616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

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自得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许多皇家御预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