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育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

培育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

培育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的重要性,介绍了笔者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文章主体分三部分:一、增强学生信心;二、开启学生思维;三、鼓励置疑。

关键词:培育发展创新意识能力
21世纪是一个风云突变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这个时代要求学校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国际上把21世界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在我国,也把实施创造教育作为迎接新世纪科技革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曾经指出“创新要靠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在普及的同时,还要朝创新教育的方向发展。

”“中国要抓紧进行教育的改革,其中的重点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可见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创新精神的培育、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探索的问题。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有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让学生树立我能创造、我敢创造的自信心。

有专家指出,一个人充满自信,在进行智慧活动时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智慧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我国科技新秀张颖清创建了轰动世界的全息生物学时,只有高中文凭,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他人可为,我何不可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相信每个正常的儿童都有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激发创造潜能,取得创新成果,成为在某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意识。

笔者认为创造条件和机去帮助学生树立“他人可为,我亦可为”的信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比如,我在教学《卖蟹》一文后,对学生说“该文只告一个段落,还可写续文。

你们就根据自己对全文的领会,再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续文吧。

”全班同学踊跃续文,评讲时笔者给予精当点评,特
别给予高度赞赏:“每个同学的读文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们也能写小说了。

”让学生树立起“他可为,我亦可为”的信心。

二、激发学生开启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提到创造,有人认为是那些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的专利,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也极具创新的欲望,他们的思维也时常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

笔者曾听过一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跳伞》,有一教学片断颇受启发: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后,展示一幅跳伞的图画(扩大了的课本插图)。

师: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生:跳伞。

师:降落伞像什么?
生:花朵。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

教师再展示一个用硬纸板制成降落伞的模型,问:这是什么?
生:降落伞。

师:像什么?
生:花朵。

教师肯定后再指定一男生问:像什么?
男生答:像冰淇淋。

我突然感受到创造的闪光点,投以赞许的目光。

尔后我深信: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

只要我们引导得当,精心培育,这种潜能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怎样激发学生开启创新思维呢?
1、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创新思维的魅力,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显著特征,而喜新好奇又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运用语文教材中创新思维的实例吸引学生,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我在教《陌上桑》前,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让你描写一位绝美的姑娘,你会怎样描写?许多学生搜肠刮肚,想出了诸如“面如桃花”、“眼似秋水”、“花容月貌”、“宛如仙子”等一大堆华丽辞藻,这时,我让大家欣赏课文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几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描写了罗敷的美,成为千古绝唱,罗敷也成了美的化身。

这段描写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因为诗文
打破常规,独辟蹊径,一般人总是从正面来赞美,而作者偏从侧面来烘托,罗敷那种非凡的纯美就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痴迷的眼神中凸现出来了。

通过这样的鉴赏,学生感受到了创新思维的魅力,一种创新的欲望会油然而生。

2、以常识激励创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获得成功,被人赏识是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中小学生受自己年龄、阅历、学识的局限,尤其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具备独立的、完整的创新思维,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只是时而闪现的小小火花。

我们作为教师有责任精心培育他们、激励他们。

如前文提到的二年级学生认为降落伞模型像冰淇淋,这便是创新思维的闪光,遗憾的是该老师没有捕捉到,没有给予及时的充分的肯定或高度的赞美,也没有及时让他坐下,反而马上请另一女生回答:“象花朵”。

该教师马上赞扬说:“答得好。

”赞扬她注意观察,“冰淇淋”男生受到了冷落,我正坐在他旁边,从他眼神中看到无奈,我忙拉他的衣角暗示他坐下。

课后我与该教师交谈,认为“冰淇淋”具有独创性思维的亮点,应该给予高度的赞美和热情的鼓励,借以激励其他同学的大胆思维,尽量避免人云亦云。

课堂上学生能提出独创性见解,即使是有失偏颇,我们也应该在肯定其有创见的同时,善意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挫伤学生自信心,熄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千万不能冷落学生,更不能讥讽学生“爱出风头”、“哗众取宠”。

三.鼓励置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发现始于问题,而问题则由怀疑产生,因此怀疑是创造思维的开端,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征兆,怀疑精神是科学家最可贵的素质之一。

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应该说我国传统教育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方面是扎实的,不足的是缺乏创新精神的培养。

正如一位西方国家的校长评价中国学生,最大的缺点是不会提问,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我国已进入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陈献章《论学书》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积极
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如何激励学生们敢于质疑呢?
1、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勇于置疑而无所顾忌。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以从容的谈话式的态度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才会感到老师“很有善意”,“问题提离谱了也没有关系”这样才能无忧无虑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我们还需要明白,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由于基础、经历、认知结构的不同,他们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提问极有可能千差万别。

特别是有一些学生,喜欢“节外生枝”,提出一些“离谱”的问题,以引起同学的关注或哄笑为满足,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粗暴的训斥、尖刻的嘲讽只能挫伤学生的可贵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例如:笔者教学《愚公移山》,阅读教学完后询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是本人教学的习惯,每课完后必问),一男生马上提问说:“愚公移山,一家三口,冬夏易节,始而返焉,谁给他们饭吃呢?”这一问题出乎本人意料,全班同学同时向我投以询问的目光。

我没有责备他,同时表明我也没有想过这一问题,并让同学课后讨论解决。

2、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置疑,使学生“疑”到点子上,“疑”出新意,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够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出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教者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教会学生逆向思维,即从与问题相反的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

比如对“开卷有益”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深思:凡开卷都有益吗?在什么情况下开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这样深思,就会得出许多新见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上看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为提高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创新,不应该只是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们的专利。

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得当、精心培育,学生的创造潜能定会得到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像那春起之苗,日见其长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