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针对不同病症的胆汁养生法(成语故事)吴越二国乃世仇,吴王夫差准备多年后发动了侵略战争。
越王勾践在战败亡国后,被贬为奴仆,鞍前马后伺候吴王夫差,又做马夫又扫厕所还帮吴王穿衣脱鞋,现在来说就是又做司机又做家政清洁工。
在夫差生病之时,勾践用手指沾取夫差粪便查看其病情,感动了吴王,终于使吴王放心。
三年苦役期满,越王被放回越国,君臣抱头痛哭。
回到越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卧薪呢,就是睡在柴草堆上,尝胆则是说勾践把猪胆悬挂于房粱之上,每日舔一次。
众位看官就要说了,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没错,就是自讨苦吃。
因为正是在越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自讨苦吃的努力下,越国打败了吴国,并成功复兴。
(成语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释义)卧薪尝胆,薪:柴草。
本义为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养生道理)现如今,我们要“自讨苦吃”也不能完全照搬古人,卧薪对现在的人而言,就略显矫情了,而且也不一定健康,倒不必照做,但是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一味沉溺于华裳美食而过于享受,生活中适当节制才是让身体保持活力的好方式。
尝胆,却也是可行的好例子。
胆汁是一味中药,味苦,性寒凉,有清热解毒、清心安神的药理作用,可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热毒、肺热咳嗽、百日咳、湿热黄疸等症。
当然,我们不能跟勾践一样,直接生舔,这样不卫生,味道也比较差。
猪胆,有显著的清热解毒作用,日常可将单品洗净后隔水蒸熟饮服,用于治疗肝火上炎、小儿百日咳等病症;还可以配伍其他中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黄疸、传染性肝炎等病症。
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也开过一个以猪胆为料的汤剂,叫做“白通加猪胆汁汤”,有清心除烦之效。
蛇胆具有良好的祛风祛湿,明目清心的功效,适用于各种热性病症,如肺热咳嗽、胃热性胃痛等。
蛇胆川贝液、蛇胆陈皮末、蛇胆川贝枇杷膏、蛇胆半夏散等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藿胆丸可用于治疗鼻炎等;蛇胆还可泡药酒饮用以祛风除湿。
除此之外,蛇胆亦可外用作为治疗皮肤疮疡等热毒症,如用麻油调和涂抹可治外痔,两三日内即可见效;腮腺炎、淋巴结肿大等症,涂蛇胆后可消炎止痛。
此外,其他动物的胆汁也被用作药用,如鸭胆汁治百日咳;羊胆汁治肺结核;熊胆汁治肝热目赤、抽搐等。
越王勾践是不是懂医理,会养生,这个已经是不可考证的事了,但是吴越之地位于长江流域,常年潮湿闷热,可以说,勾践的“尝胆”之举正契合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很好的利用了胆的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
当然,我们也不必每日一胆,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身体有热毒诸症亦可适当利用胆汁调理。
同时在生活上,还是要跟勾践学习一下,在饮食上远离肥甘厚味等膏粱食物,适当吃些清苦的食物;生活起居上要节制克己,不贪图享乐,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挑战,不断进取。
心惊胆战——心胆病症养生法(成语故事)有一个姚姓家族,世代人丁兴旺。
据其家谱记载,姚家祖宗八代以孪生相传,或为双龙胎、或为双凤胎、或为龙凤胎。
其九世传人姚广生不负众望,在他结婚一年后,夫人生下一对双龙胎。
在实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政策的今天,孪生兄弟的诞生本来应该给这个孪生世传家族带来无比的喜悦,然而不幸的是由于两个孩子出生时先天禀赋不足,身体弱小,大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儿子患有新生儿黄疸,两个孩子的病情使得这个家庭喜忧参半。
在医疗技术逐步先进的今天,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两个兄弟终于治愈出院了。
在满月的家庭纪念宴会上,姚广生为了两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特意给他们取了两个独特的名字,大儿子因为患过先天性心脏病,所以叫做“姚晓心”,意思是对这个孩子今后要注意心脏。
小儿子取名为“姚晓胆”,意思是对这个孩子今后要注意其肝胆。
可能是由于先天身体虚弱的原因,晓心每次遇到惊险的事情或听到惊悚的故事,总是感觉特别惊恐,心脏怦怦直跳;而晓胆每每遇到上述情况时,却周身颤栗,肝胆震动。
两个孩子的情况是一个易心惊,一个易胆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心惊胆战,战:通“颤”,发抖。
形容十分害怕。
(养生遵理)心惊胆战是一则关于心和胆的故事。
在中医理论中,有五脏六腑之说,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而六腑则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从功能上讲,五脏是人体的主体,而六腑则是辅助其发挥作用,它们之间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中医还有五行生克的理论,是指构成人体的各脏器之间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从而保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医认为,心具有主管精神神经方面的功能,如果长期劳心耗神就会损伤心气,影响到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火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病叫神经衰弱症,其发病即与心脏的功能密切相关,若劳伤心神、积劳成疾,就会出现心气虚弱的状况,如心慌心悸、坐卧不安、心神不宁、多梦少寐等症状;而胆附属于肝脏,两者共同主持情绪等精神活动,心虚之人,再加上该人生来胆小怕事,害怕与人接触,或者遇到人多场合即紧张、害怕、胆怯,不敢堂然出场等,多属于中医的心虚胆怯类型,有此表现的人,容易产生心虚胆怯的现象,所以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常常会出现心虚胆怯的症状,表现为心慌心跳、惴惴不安,害怕胆怯,身体颤动等。
这就是姚晓心和姚晓胆容易出现心惊胆战的原因所在。
因此,心惊胆战是一种反应性身体语言,说明了在身体虚弱的状态下,容易发生心惊胆战的情况,值得注意。
不过,中国自古就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至理名言,中医学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创制了大量的中药处方治疗“心惊胆战”,最著名的方剂有安神定志丸、朱砂安神丸等,利用这些中药即可对上述人群镇静安神,一旦心得静、惊得镇,则心和胆脏器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则可表现出临危不乱、气定神闲的大将般儒雅风范。
另外,心惊胆战还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它是以身体状态为基础,既存在心胆气虚的身体虚弱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与心理素质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平时心理素质较好,即使遇到一些外界刺激也不会有如此重大的反应,所以在使用药物调理身体补虚的同时,还要注意另外采取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这样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就会起到更加明显的治疗效果。
心惊肉跳——情绪不稳、肌肉跳动的养生法(成语故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末清晨,小辛静静地躺在被窝里,回想起自己大学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五年来的收获,觉得比较满意。
尤其让他特别高兴的是,他治好了从小到大祸害自己多年的“心惊肉跳”的老毛病。
往事如烟,像一副长卷慢慢展开:记得母亲说他出生时是早产,生下来就比别的孩子小,身体瘦弱;婴幼儿的时候,体弱多病,胆子小,容易受到惊吓。
夜间睡觉时,如果有大的响动,他就身体哆嗦,肌肉跳动。
母亲曾经带他到医院看病,说医生好像给了些镇惊之类的小中药,吃过后症状好了一些;上小学甚至上中学的时候仍然胆小怕事,遇到些紧急和恐怖的事情就感到心跳不止,难于自制,常常因此受到同学的耻笑,说他不像一个男孩子,比小女孩还胆小,有个别淘气的同学甚至在上晚自习时还故意讲鬼故事吓唬他;到了上大学时他都不敢去看恐怖、惊悚的电影。
有一次,一位女同学说有两张电影票想请他陪着去看,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谁知竟是一部非常恐怖的鬼片,单是那可怕的声音就把他吓坏了,至今想起来还有些心惊肉跳;从上大学开始,他就开始注意搜集治疗心惊肉跳的民间验方和各种治疗方法。
后来,自己工作后,就慢慢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治疗和养生的方案。
首先从日常生活的起居、饮食、劳逸、心理训练等不同侧面开始;其次,服用中药;再者,买来艾条进行艾灸;最后,抽空就找同事帮忙给自己做针灸。
就这样,经过大约半年时间的治疗与调养,他感觉自己的胆子壮了,不怕惊吓了,再看恐怖片也能够泰然处之了。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成语释义)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养生道理)心惊肉跳首先描述了一种身心状态,这里面包含了深刻的中医学道理。
中医理论书籍中明确记载了心惊和肉跳的关系,心为五脏之首,心主神志,指心脏主管精神神志方面的工作。
一般在正常状态下,心脏不断地进行着有规律、有节奏地跳动,有条不紊、不紧不慢;一旦心脏功能状态不佳,就会出现心脏跳动节奏异常的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日久则出现病态,诱发心脏功能方面的许多疾病。
而心主持人的精神状态,即中医所说的“心藏神”,心有心包护卫。
心脏气血充足,功能正常则不易使心神受到外界滋扰、刺激;如果气血虚弱,无力护持心神,人就变得特别敏感,如果再感受未有预期、突然发生的声色或事变,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入也容易被惊扰,出现心惊害怕的症状,这主要和心脏的功能状态不佳相关,是心气虚的一种表现。
惊即惊吓,轻则心惊肉跳,重则“呆若木鸡”。
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本身心胆气虚,动辄受惊吓,比如很小的响动或一般人不会引起惊吓的事情都会觉得心惊肉跳,这是属于身体有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做神经方面的检查和服用中药进行调治;另一种是由于外界刺激过于强大而使人受到惊吓,因惊而病。
因为惊可使人气乱,心无所伤,神无所归,虑无所出,什么事都想不起来。
这是人的心神受到突然震动、干扰以后出现的心绪不定、惊慌失措的表现,所以有惊心动魄、惊魂未定、胆战心惊之说。
神明紊乱导致气行失常,中医称为“惊则气乱”。
针对这些原因,治疗方法是要找出受惊吓的原因,对症下药。
根据心惊的症状表现可以采用中成药进行调理:心惊兼见失眠多梦、心烦、气短等症状者,多由于心气虚、心血不足所致,可以服用补心气的中成药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进行调理;如果心惊出现容易受外界突发声音或事件的刺激而表现为易受惊吓的人,服用安神定志丸效果更好;如心惊兼见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等心脾两虚者,则适合服用归脾丸或人参健脾丸等;如心惊兼见腰酸、耳鸣等心肾不交者,可以服用交泰丸等中药交通心肾。
此外,也可以采用简单的中药代茶饮进行调理:常用西洋参补心气、用莲子心清心烦、用酸枣仁安神志、用百合养心阴等,均对不同起因的心惊有改善作用。
心和脾具有密切的关系,心脾病变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肌肉,归属于脾脏管理,因此中医著作中有“脾主肌肉四肢”的说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四肢肌肉活动归中医的脾脏管理,四肢的肌肉组织由脾胃供给营养。
因此,如果出现了脾脏虚弱的现象,四肢肌肉得不到脾胃充分的营养,就会出现临床上的脾虚症状,如四肢疲倦、容易疲劳、大便稀薄等。
此时如果通过药物如健脾丸等中药或白扁豆、山药、茯苓等具有保健作用的药膳,对脾虚状态进行调理,就会及时改善这种虚弱的病理状态,使症状得以改善。